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31 09: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联合起来
三年国内战争
国内
俄国国内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国外
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
粉碎
粉碎
制度不同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
知识回顾
把苏俄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
1918~1920年
①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取消自由贸易
③国家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
经历3年内战后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社会矛盾加剧。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一、新经济政策
3.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征收粮食税;
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利用市场和商品
发展经济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于提高劳动者的
积极性
强制性计划经济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新)特点: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2.开始时间:1921年,苏维埃政府
一、新经济政策
4.影响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先允许私有,扭转局面后,再战胜私有。
把马克思普遍真理同苏俄国情相结合,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体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改革精神。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二、苏联的工业化
沙皇俄国
(1547年—1917年)
苏维埃俄国
(1917年—1922年)
苏联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
(1991年以后)
历史上俄国名称变化
1.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的发展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成为接班人,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建立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
领导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年)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成立苏联(1922年)
1.背景:
二、苏联的工业化
当时苏联工业落后,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2.领导人:
斯大林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的选择
——优先发展重工业
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繁荣阶段
二、苏联的工业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3.建设措施和成果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
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
第聂伯河水电站1号水电站水库总库容24.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3亿立方米,年平均发电量30亿千瓦·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生产了全国拖拉机产量的一半。二战期间从拖拉机厂到军用坦克生产厂。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T-34型坦克
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易于大批量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
二、苏联的工业化
4.特点
(1)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2)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积极: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如何看待“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三、农业集体化
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1.背景:
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原因:苏联的工业化最初进口机械和各种原料主要依赖农产品出口换取
怎么办?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落后。
资金从哪里来?
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三、农业集体化
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1.背景:
2.开始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
3.含义: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4.主要措施: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实质
三、农业集体化
5.评价
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积极: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消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四、苏联模式
个体农户
工人
集体庄农户
工人
农业国
工业国
土地私有
土地公有
消灭了剥削阶级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1.标志: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也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四、苏联模式
2.特征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排斥市场、忽视经济规律、积极性低。
忽视民主法制。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苏联模式
政治上:
经济上:
在世界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 ——《大国崛起》
四、苏联模式
3.评价
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经济部门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年均增长率 21.2% 14.1% 1.5%
①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的成效。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
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关注民生。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课堂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巩固新生政权
保证卫国战争胜利
消极: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工农
联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探索出 正确道路
列宁
斯大林
社会主义工业化
落后农业国
变强大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
推动工业化建设
苏联模式
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②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③任何改革,都应当维护人民的利益
④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特点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
余粮收集制
农业集体化
一律国有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
取消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资制(平均主义)
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一供应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用行政手段控制
国家统一分配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比较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