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猫
猫,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很多家庭都养过。很多作家也有养猫的爱好。人与猫朝夕相处,养着养着便生发出诸多的情感,他们往往诉诸笔端,比如老舍、夏丏尊、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位作家叫郑振铎,他用笔描绘出了不只一只猫的鲜明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郑振铎的《猫》。
(二)预习检测
1. 走近作者
教师提问:郑振铎是一个怎样的人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 1958年10月18 日), 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 、 西谛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 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 史家、收藏家、训诂家,景星学社社员。他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 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的其他作品有 《海燕》《中国文学论集》《泰戈尔传》等。
1. 限时5分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污涩 怂恿 一缕 蜷伏 怅然 诅骂 红绫
虐待 屋脊 叮嘱 凝望 惩戒 畏罪潜逃
(2)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的伤感与遗憾之情。
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 线索是什么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第一只猫生病死亡的故事;
第二部分(3 14)写第二只猫失踪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含冤死亡让“我”难过自责的故事。
文章的明线是三次养猫的经历,暗线是作者的情感线,作者的感情变化是酸辛——怅 然 — — 难过 — — 自责。
活动一 阅读《猫》,体悟故事中寄寓的思考
步骤二 默读《猫》,摘录或概括相关细节,感受文中猫的形象,
子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外形 ① ② ③
性情 ④ 更有趣、更活泼 ⑤
称呼 相伴的小侣 ⑥
可厌的猫
结局 病死 ⑦ ⑧
梳理探究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难看
很活泼
不活泼,懒惰,具有天生的忧郁性
亲爱的同伴
丢失
死亡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对猫的情感 喜爱小猫,看着它玩耍 内心愉悦。可怜病死的小猫,感到酸辛 更喜爱这只小猫,在小猫亡失后,感到怅然愤恨 ⑨
养猫态度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⑩
思考探究:作者多角度描写了三只猫,它们有何异同 不怎么感兴趣,认为它吃了芙蓉鸟愤怒棒打,发现冤枉它后自责后悔,对它的亡失更难过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不同:三只猫外形不同,情态各异,人对它们的情感态度也不同。如前两只猫外形好看,性格活泼,惹人喜爱,第三只猫不好看又懒惰,还很忧郁,不讨人喜爱。
相同:它们的结局都是亡失。
步骤二:细读“芙蓉鸟被害案”相关部分,完成下面的任务,思考被冤枉的原因。
(1)[模拟法庭]
“芙蓉鸟被害案”庭辩
案发现场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疑犯 第三只猫 法庭辩论 控诉方 辩护方
证据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 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 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证据2: 辩护词1:“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可见猫“特别注意”芙蓉鸟只是猜测,不能证明它吃了鸟。
辩护词2:
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又”能说明猫经常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但“凝望”这一动作不能证明它想吃鸟,更不能证明它吃了鸟。
步骤二:细读“芙蓉鸟被害案”相关部分,完成下面的任务,思考被冤枉的原因。
(1)[模拟法庭]
“芙蓉鸟被害案”庭辩
案发现场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疑犯 第三只猫 法庭辩论 控诉方 辩护方
证据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 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 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证据3: 辩护词1:“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可见猫“特别注意”芙蓉鸟只是猜测,不能证明它吃了鸟。
辩护词3: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好像”说明“吃着什么”只是猜测,更不能确定吃的是芙蓉鸟的腿,无法证明是第三只猫杀了芙蓉鸟.
步骤二:细读“芙蓉鸟被害案”相关部分,完成下面的任务,思考被冤枉的原因。
(1)[模拟法庭]
“芙蓉鸟被害案”庭辩
案发现场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疑犯 第三只猫 法庭辩论 控诉方 辩护方
证据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 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 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结论:① 辩护词1:“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可见猫“特别注意”芙蓉鸟只是猜测,不能证明它吃了鸟。
结论:②
第三只猫是杀害芙蓉鸟的罪犯(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
不一定是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
步骤二:细读“芙蓉鸟被害案”相关部分,完成下面的任务,思考被冤枉的原因。
(1)[模拟法庭]
“芙蓉鸟被害案”庭辩
案发现场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疑犯 第三只猫 法庭辩论 控诉方 辩护方
证据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 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 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辩护词1:“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可见猫“特别注意”芙蓉鸟只是猜测,不能证明它吃了鸟。
法官判决
③
所有证据都是推测,不能证明第三只猫是芙蓉鸟被害案的罪犯。
(2)
[采访实录]
记者:先生,你们家里人都不喜欢第三只猫,但它亡失之后,你却“更难过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
“我”:
记者:张妈,女主人质问时,你为什么不为自己辩护?
张妈:
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的动物,暴怒之下虚待了它,发现真相后又不能跟它表白误解。最痛心的是,它忽然死在邻家屋脊上,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我只是个佣人,没有说话的份儿,主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我说了,主人也不会听,方一她更,吃亏的还是我。
(3)[案件“辣”评]案件的审理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请仿照示例,自选角度(如“我”的做法、猫被冤枉的原因、案件启示等),发表案件“辣”评。【示例】
“芙蓉鸟被害案”中“我”仅凭主观臆断,就判了第三只猫“有罪”,棒打了无法为自己辩护的猫,这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对待事物,我们应该要客观判断,不要过于主观。
文中的“猫”和默默无言的张妈,都是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即便受了冤枉也无法为自己辩解,他们的想法也没有人在意。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能带着偏见看待人与事。
步骤三结合《猫》和下列材料,探究:在猫的故事里,作者寄寓了哪些思考
【材料一】
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的小黄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上书“小黄之墓”。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小花猫)从此成了一只跛腿猫。……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
——郑尔康《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
【材料二】
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恋。然而我可以说,它们并不是我自已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共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或者有人看来觉得有些像真实者,那是因为这种型式的人,到处都可遇到,所以他们便以为写的像他或像她。
——郑振铎《家庭的故事·自序》
【材料三】
郑振铎在“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观念,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人的悲渗命运感到同情与愤怒。“人道主义便是人类间的无论人种、国家或阶之异同,尊重人类人格的平等,博爱一切人类。”郑振铎受俄国文学影响,方面强调文学的悲剧性,来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另一方面重视文学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人的生活。这种真实既包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也包含了情感的真实。
——王建玉《郑振铎〈猫》的文本解读》
作者在猫的故事里寄寓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首先,材料一中猫被人伤害和课文中的第二只猫被抓走,第三只猫蒙冤而死,都揭示出人性的冷漠。
其次,三只猫尽管形态各异、经历不同,但都难逃亡失的悲剧命运,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弱者。文中社会底层的“张妈”这个人物暗示与补充了猫的象征意义。猫之亡失、张妈之默默无语,根源在强势者的冷漠与暴力。材料二说,这些故事这类人生活中“到处都可遇到”,可见猫寄寓了作者对弱势群体悲剧根源的思考。
最后,材料三提到作者对每个人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与愤怒。本文正是借猫的故事寄托了人道主义观念,表达了对社会中被忽视、被欺凌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动物观察笔记:写一个片段,多角度描绘“动物朋友”的外形。
在晨光的柔和照耀下,我遇见了一位特别的“动物朋友”一只悠然自得的小松鼠。它身披一件棕褐色的绒衣,毛发间隐约闪烁着金色的光泽,如同秋日林间跳跃的温暖火焰。那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宛如两颗镶嵌在精致面庞上的宝石,闪烁着好奇与机敏。小巧的耳朵不时轻轻颤动,仿佛随时准备捕捉周围最细微的声响。最令人怜爱的是它那蓬松的大尾巴,宛如一把撑开的降落伞,不仅为它的外形增添了几分灵动,更在跳跃间起到了完美的平衡作用,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精妙。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感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B.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艰辛,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家的牺牲品。
C.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猫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动物,因为它非常惹人喜爱,所以很多家庭都养它。
C
2.下列语段中的词语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一到晚上,白天懒洋洋的小花猫变得精神十足,一双黑眼睛闪闪发光,耳朵竖起来,细心地捕捉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它行走的时候悄无声息,身子舒展得长长的,拖着长长的尾巴,背上的皮毛一阵翻滚,那模样像只小老虎似的。这个时候,你叫它一声,它对你不理不睬,像是完全没听见似的,那傲慢的神气叫人哭笑不得。
A.晚上 发光 耳朵 声音
B.傲慢 模样 懒洋洋 长长的
C.捕捉 行走 舒展 翻滚
D.一双 一声 一个 十足
C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一项是( )
A.藤椅 辩护 酸辛 喜欢玩游
B.安祥 暴怒 预警 若有若无
C.咕噜 叮嘱 凝望 默默无言
D.惩戒 消耗 衔着 天生忧郁
B
4、下列选项中,括号里的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加点字词的词性分别是代词、动词、形容词)
B.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里的“骂”是贬词褒用)
C.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这句话中的叹号应改为逗号)
A
5.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藤椅 辩护 酸辛 喜欢玩游
B.安祥 暴怒 预警 若有若无
C.咕噜 叮嘱 凝望 默默无言
D.惩戒 消耗 衔着 天生忧郁
B
6.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猫》一文的作者是郑振铎先生,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诫子书》中的“书“是信,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和劝勉。
C.《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性小说集,原名《旧事重提》,共10篇。
D.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寓意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