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12月联考
群体、新文学受众群体和社会主义当代文学实践群体,称其为受众最广的作品也不为过。
广泛的受众群也意味着,毛泽东诗词具有某种超越古典、现代、当代而又同时涵纳三者成
语文试题
分的混融特点,它创造的是一个极其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有着“古典中国”的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样貌,但又是“现代性逻辑”的构造物,同时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化身和主观镜像。它
注意事项:
从古典中国生发出来,又越出了五四新文学的视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了革命中国和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文学的当代性内涵。简单地称之为“旧”或“新”,都不足以诠释其独特性。如何阐释毛泽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东诗词这种古今混融的特点,事实上不仅是如何理解当代文学与当代诗歌道路的难题,也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是如何评价世界史意义上的中国文明独特性的一大挑战。这些观,点,从一定意义上总结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了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摘编自李少君《开辟诗歌新境界一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材料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漠视,生命如草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主心骨,有了代言人,有了捍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者。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
材料一:
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盈在他的诗词中。
毛泽东同志的形象和个人魅力,有人认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其诗歌。毛泽东诗
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
词,形象地呈现了其个人情感、情怀和胸襟。无论是“诗缘情”还是“诗言志”,毛泽东诗词
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
都直接显现了独特个性。
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
诗歌就是要真实地呈现自我,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修辞立其诚”,诚就是实,真实
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
无妄、坦诚无伪也。这样的诗歌,才能人诗互证,凸显诗人的本色、诗人的情感,从而呈现
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人民英雄观。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
诗人之真形象、真精神。
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千,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等,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
毛泽东诗词中,如果说体现人诗互证的是抒情诗,那么,体现诗史互证的就是叙事诗。
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
很多人都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时间、地理、人物、情感等元素,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月5日,红
均保留在诗中。
军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
革命进程中的很多重要历史,大都留痕于毛泽东诗词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长征
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巍巍群山,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思悟一起涌
诗歌,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长征时期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
上心头,词作《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
他完整地用诗歌记录了伟大的长征,他的诗作具有历史的现场感、鲜明的时代性,记录了
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词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细节事实。
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
毛泽东在给《诗刊》编辑部的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
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后来,他又说:“我看中国诗的
人民是历史的剑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
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
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
慷”,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
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
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
统一。”
(摘编自焦维东《品悟毛泽东诗词的人民情怀》)
实际上,毛泽东才是真正将古典、民间和现代结合起来、极具创造性的诗人。他通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改造旧形式、创作新内容,做到了新旧结合。他把旧体诗写活了,尤其是写新中国新气象
A,“诗比历史更真实”是很多人的共识:陈寅恪也说过,诗歌里包含着时间、地理、人物
的一些诗作。
和情感等诸多元素。
学者贺桂梅在《毛泽东诗词与当代诗歌道路》一文中认为,毛泽东诗词最独特的地方,
B.毛泽东许多反映革命的诗词采用叙事的方式,对真实历史事件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
在其“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其读者层广泛覆盖旧体诗词爱好者
记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HN参考答案及解析
语文
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12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对真实历史事件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
酌情给分)
记录”错,表述绝对。
10.C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2.A【解析】该说法于文无据。
给分)
3.C【解析】A.“不建议人们学习”范围扩大,材料是
【解析】原句标点:编户充役者不习其役,又虐使之,
“不宜在青年中提倡”。B.“在形式上要遵从旧诗的
多致破产,狭乡民至有终岁不得息者。
形式要求”说法绝对。D.“新诗的形式比内容还要重
11.C【解析】C项,两个“以”用法相同,均为连词,相
要”无中生有,“不注重形式的新诗就没有读者”说法
当于“来”。A项,“而未尝告病”的“病”是“生病”
绝对。
之意。B项,“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是“依据”之
4.①大量引用毛泽东的诗句,为论证毛泽东诗词具有人
意。D项,二者均为名词作动词。
民性特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2.B【解析】“使得司马光改变了想法”,材料中没有
②大量诗句的引用能够丰富文章的文化韵味,增强文
依据。
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13.(1)司马光不认为苏轼的说法是对的。苏轼又在政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事堂陈述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很生气。(第一个
5.①人诗互证。当年毛泽东是革命青年,有着蔑视权
“然”“忿”各1分,“陈于政事堂”介词结构后置1
贵、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该词表达了这种情感,体
分,句意1分)
现出人诗互证的特点。②诗史互证。当时社会黑暗
(2)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
腐朽,该词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形象而概括的叙说,体
全吗?(“所以”“岂”“至”各1分,句意1分)
现了诗史互证的特点。③古今混融。该词形式上是
14.①材料一中,苏轼从百姓利益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
旧体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革命豪
地看待免役法的利弊,阐明免役法不能轻易改变的
情,体现了古今混融特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道理。②材料二中,苏轼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发,阐述了和平时期要居安思危,加强军事训练而不
6.B【解析】“象征着远离故乡的·我'在城市生活中
能一味贪图安逸的道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
失去了童年的自由”过度解读,“条条框框”指后窗的
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月亮会被金属防护栏遮住,“天地是那样局促”指后
【参考译文】
窗所见空间有限,不涉及“我”对于今昔生活情感倾
材料一:
向的表达。
当初,祖宗时,差役法实行的时问长了会产生弊病,
7.D【解析】“调动视觉、味觉”错误,“我”在树下躺着
服役的百姓不热悉所服的差役,官府又残暴地役使他
时是闭若眼睛的,“青涩的气息”也不是味觉。
们,导致很多服役的百姓破产、人少的乡黑百姓有一年
8.①强调虽然后窗月亮被遮挡、时有时无、出现时间短,
到头得不到休息的。王安石在种宗朝任宰相时,把差役
却都不会影响作者赏月的雅兴。②运用间隔反复,强
法改为免役法,使各户区别等毅高下出线层人代役,执
调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也使段落内部语意层层递
行免役法的官吏向百姓索取超过规定的钱财,因此成为
进,富有节奏美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
百姓的祸害。司马光任宰相,知道免役法的危害,而不
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知它有利的一面,打算恢复差役法,派官员设立机构,苏
9.①归纳主旨,表达“我”对儿时故乡生活的深深怀念
软也在人选当中。苏轼说:“差役法、免役法,各有利弊。
以及对在成都那套低矮二楼旧房生活的留恋和追忆。:
免役法的害处,在于聚敛民财,百姓十室九空,(财物)
②呼应前文“我”在后窗隔着树影望月和儿时在故乡
聚敛在上面而下层有饥荒之害。差役法的害处,在于百
躺在核桃树下看月亮的内容,结构严谨完整。③回扣
姓经常在为官府服役,不能集中力量务农,而贪官污吏
文章标题“树上的月亮”,使文章浑然一体。(每点2
得以乘机敲诈勒索。这二者的危害程度,大致相等。”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司马光问:“你看应该怎么办呢?”苏轼回答说:“法令制
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