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导学稿
执笔:柯永莉 审核: 潘绍怡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相关生字和文言实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体会雕刻艺术的精妙。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全文中间部分按空间顺序说明的结构。
2.查找有关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及苏东坡写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文章,帮助理解课文。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4.预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 ( ) 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 贻 (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5.结合语境解释加粗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6.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7.预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导学
(一)听说训练
课前按序演讲。要求脱稿,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记录积累演讲内容,演讲的关键词。
(二)研讨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
“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三、仔细研读课文,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
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
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
1.思考: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 ( http: / / www.21cnjy.com )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2.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四、读写拓展
(一)悦读时间
橄榄核舟———故宫博物院所见(余光中)
不相信一寸半长的橄榄细核
谁的妙手神雕又鬼刻
无中生有能把你挖空
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
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
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
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
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
舱里的主客或坐,或卧
恍惚的侧影谁是东坡
一捋长髯在千古的波涛声里
飘然迎风, 就算我敢
在世间的岸上隔水呼喊
(惊动厅上所有的观众)
舷边那须翁真的会回头?
一柄桂桨要追上三国的舳舻
击空明,斥流光,无论怎样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榄,有幸留仁
九百年后回味犹清甘
看时光如水荡着这仙船
在浪淘不尽的赤壁赋里
随大江东去又东去,而并未逝去
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尽了
只剩下镜底这一撮小舟
船头对着夏口,船尾隐约
(只要你凝神静听)
还袅袅不绝地曳着当晚
那一缕箫声
后记: 苏轼赤壁之游, 流传千古,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舟长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 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迷离,难以细辨。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七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
(二)徜徉诗海
绝 句①
杜甫
迟日②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③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④。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役” “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②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③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④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这是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言津逮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
3.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 ____
【学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