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卷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吞没(mò) 澎湃(bài) 瘦削(xū) 挽联(wǎn)
B.愁怨(yuàn) 勉强(qiǎng) 尴尬(gān gà ) 瞻仰(zhān)
C.摇曳(yè) 山涧(jiān) 皱纹(zhòu) 慈祥(qiáng)
D.凝视(líng) 沸腾(fèi) 投掷(zhèng) 铁锹(qiāo)
2.下面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戴 矿产 谚语 弄巧成拙
B.郑重 箩鼓 遭糕 得意扬扬
C.退缩 茅屋 琴建 斩钉截铁
D.凌乱 壮裂 脆弱 顾影自连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王对自己能否写好毛笔字,充满了信心。
B.通过游览长城,使我受到了教育。
C.群众差不多几乎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
D.小明见到小华后说:“明天请你帮我请一天假。”
4.下列句子分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C.做,要靠思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D.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默默地吸了起来。
二、积累填空题
5.名句采撷。读下面语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鞠躬尽瘁, 。(诸葛亮)
(2) ,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孟浩然在《过故人庄》诗中的“ , ”描写了美丽的山村风光。
(4)诗词中有画面:“ ,水村山郭酒旗风”展现了一幅明丽的江南春景图;“黑云翻墨未遮山, ”描绘了西湖夏季浓云密布、急雨骤降的壮美图。
诗词中有回忆:“ ,大渡桥横铁索寒”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的峥嵘岁月;“ ,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流露出贺知章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词中有情感:“ ,万紫千红总是春”表达了朱熹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感望;“ ,怜子如何不丈夫”体现了鲁迅先生深深的爱子之情。
三、句子训练
6.“这道题你听懂了吗?”老师问我。(改成转述句)
7.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要努力学习。(改双重否定句)
8.没有哪一个人说陈阿姨不是好人。(改为反问句)
四、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9.把课文补充完整。
10.解释带点字词的意思。
伯牙鼓琴( ) 少选之间( )
善哉乎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11.伯牙是传说中善于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于听音乐的人。出自这个典故的成语是 。你积累的描写音乐水平高的成语还有 、 、 。
1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
五、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③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④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⑤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⑦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材料二: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4.材料一选自微型小说《 》,材料二选自短篇小说《 》,主要记叙了 。
15.阅读材料一,请任意选择相关句子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句子: ;
人物描写方法: ;
人物形象: 。
16.材料二中,“忐忑不安”本意是 ;在文中是指 。
17.材料二通过桑娜 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 的劳动妇女形象。(填写序号)
A.外貌 B.心理活动 C.热爱生活 D.充满爱心和同情心
弱种子也要发芽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8.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议种瘪种、 、给儿新生
19.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2)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20.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21.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童年的春节
①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②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③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④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萧、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⑤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枚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⑥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的花会。
⑦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选自《繁星·春水》作者:冰心。有删改
22.文中“一表三千里”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突出 。请你再写一个使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句子: 。
23.文中是按 顺序写的,请你按顺序梳理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 民俗活动(或事件)
准备新衣鞋帽、各种食物、娱乐节目、放烟火
大年初一
收心准备上学
24.第⑦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 )
A.作者喜欢过年,舍不得过年的新衣物、好吃的、好玩的。
B.作者舍不得那些被烧掉的灯笼,觉得这样烧掉太可惜了。
C.因为过完元宵节就要收心去上学了,作者不喜欢上学。
D.因为过年的热闹和年后的安静让作者既留恋又有些无奈。
25.作者回忆大年初一经历的事件时,写的最详细的是那件事?为什么这样写?
26.有人说,春节的很多习俗已经过时了,如拜祖宗、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等,建议用新的春节活动替代旧的春节习俗。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至少写两条理由。
参考答案:
1.B
A.澎湃(bài)—— (pài),瘦削(xū)——(xuē);
C.山涧(jiān) ——(jiàn),慈祥(qiáng)——(xiáng);
D.凝视(líng)——(níng),投掷(zhèng)——(zhì)。
2.A
B.箩鼓——锣鼓,遭糕——糟糕;
C.琴建——琴键;
D.壮裂——壮烈,顾影自连——顾影自怜。
3.D
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即可;
B.成分残缺。“通过”或“使”去掉其一即可;
C.重复啰嗦。“差不多”和“几乎”重复,可去掉“几乎”。
4.D
D.“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与“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默默地吸了起来”是一种承接关系,并非并列关系,这里使用分号不恰当,应该用逗号。
5. 死而后已 明月别枝惊鹊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千里莺啼绿映红 白雨跳珠乱入船 金沙水拍云崖暖 少小离家老大回 等闲识得东风面 无情未必真豪杰
6.老师问我这道题听懂了没有。
本题中把双引号和问号去掉,将“你”改为“我”,只需留一个“我”,将“吗”改为“没有”,适当调整语序。
7.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不得不努力学习。
此句中,可在“要”前加“不能不”或“不得不”,这样既不改变原意,又起到强化语气的作用。
示例: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不能不努力学习。
8.难道有哪一个人说陈阿姨不是好人吗?
先看例句“没有哪一个人说陈阿姨不是好人”,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所有人都认为陈阿姨是好人”,要改成反问句,一般是在句首添加“难道”这样的反问词,把句中的否定词进行适当调整(原句有多重否定,改后保留一处否定更合适),然后在句末加上“吗”,将句号改成问号,让句子的语气变成反问,意思却依然和原句一致,也就是还是强调陈阿姨是好人这个意思。
反问句为:难道有哪一个人说陈阿姨不是好人吗?
9.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10. 弹奏 一会儿 好啊 心志,情志 11. 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曲高和寡 千古绝唱 12.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3.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9.本题考查课文的默写。
书写时要注意“巍”“汤”“流”的正确写法。
10.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伯牙鼓琴”的意思:伯牙弹琴。鼓:弹奏。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少选之间”的意思:不一会儿。少选:一会儿,不久。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善哉乎鼓琴”的意思:你弹得真好呀。善哉:好啊。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意思: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志:心志,情志。
11.本题考查对考查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高山流水: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锺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锺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
再积累三个描写音乐水平高的成语,如:雅俗共赏、天籁之音、脍炙人口等。
1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意思: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方鼓琴:正在弹琴,描述的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动作。而:表示并列或转折关系,这里用以连接“正在弹琴”和“心里想着”,表达同时进行的两个行为。志在太山:心里想着太山,描述的是弹琴者的心境。
故正确的停顿是: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以为:认为。世:世间。无足:没有值得(的人)。复为:再为。鼓琴者:弹琴的人。
故正确的停顿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3.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
《伯牙鼓弦》讲述的是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锺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锺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
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4. 桥 穷人 桑娜在自己家庭贫困的情况下,未经丈夫同意就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15.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 这句话通过老汉的喊话,展现出他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一心为群众着想,有着极强的党性与组织纪律性,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撤离危险。 16. 心神不定,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 桑娜把邻居的孩子抱回家后,不知道丈夫回来会有什么反应,内心非常不安 17. B D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材料一中出现关键场景“桥”,以及紧张的撤离情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围绕着过桥展开生死时速的安排,鲜明的党员形象凸显危急时刻的组织与抉择,这些元素都是《桥》的典型特征,所以能判断它选自《桥》。
材料二里“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提到了桑娜,还细腻刻画她的心理活动,这种对桑娜心理忐忑纠结的描写,契合《穷人》这一经典短篇小说的风格,小说正是聚焦桑娜收养邻居孩子前后的复杂内心,由此可判断出自《穷人》。
《穷人》从桑娜的心理活动能知晓,她把邻居孩子抱回家后,因担心丈夫反应而坐立不安,所以是在讲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忐忑心理。
1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
任意选择相关句子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例如:
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位纪律严明、铁面无私的老党员形象,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他绝不允许有人违反党员先让群众撤离的原则,哪怕这个人是自己亲近之人,凸显其党性至上、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
1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忐忑不安”本意是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结合材料二中“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可知在文中是指桑娜把邻居的孩子抱回家后,不知道丈夫回来会有什么反应,内心非常不安。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材料二中“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可知这里是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故选B;
结合材料二中“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可知这些内容真实地展示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劳动妇女形象。故选D。
18. 挑种种地 种下瘪种 19. 对瘪种子冷落的态度 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的尊重,对它们有着很高的期望,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20.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21.“弱种子”表面指农民手中的瘪种子,文中用来比喻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
18.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结合第①②段的内容可知,这两段描述了农民在田野里挑选饱满的种子进行种植的场景,他仔细地将瘪种子挑出,只选择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这反映了农民对农作物产量的重视和对瘪种子的忽视。因此可以概括为“选种种地”或者“挑种种地”。
结合第⑨⑩段可知,这两段描述的是农民决定满足城里人的请求,将瘪种子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并表达了对它们发芽的强烈期望。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城里人请求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触动和反思。故可以概括为“撒种瘪谷”或者“种下瘪谷”。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词句。
(1)阅读第①段句子“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可知,“一一”和“只”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他对瘪种子的态度是非常嫌弃和排斥的。他只选择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而把瘪种子全部挑出来,这表明他非常重视种子的质量,认为只有饱满的种子才能带来好的收成。因此,他对待瘪种子的态度是非常冷漠和苛刻的。
(2)结合第⑨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可知,农民通过“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那些瘪种子,实际上是在向城里人的儿子展示他对这些瘪种子的尊重和重视。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安慰和鼓励城里人的儿子,让他看到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瘪种子也有发芽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他自己内心深处的转变和觉醒。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读故事可知,他最初对瘪种子持嫌弃态度,但在了解到城里人儿子的情况后,他愿意帮助并鼓励这个孩子。同时,他也反思了自己对残疾儿子的态度,决定改变并为他提供更好的生活。这些都表明了他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且愿意为家人付出一切的父亲。
2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结合文本第⑦段中“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可知,“弱种子也要发芽”最直接的理解是指那些外观瘪小、看似弱小的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也有发芽生长的可能性。在文本中,农民最初嫌弃并抛弃了这些瘪种子,但在城里人的请求下,他最终选择将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期待它们能够发芽。“弱种子也要发芽”还体现了文本的主题升华。即使是最弱小、不起眼的生命或个体,也拥有生长、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潜力与权利。这个标题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不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不应放弃希望和努力,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发芽、成长并结出果实的可能。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给予它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它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22. 夸张 短暂的特点 操场上锣鼓喧天,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23. 时间 过年的前几天 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 元宵过后 24.D 25.作者回忆了大年初一的习俗,详写了耍“花会”,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详略得当,突出了大年初一祥和、热闹的气氛。 26.我认为不应用新的春节活动替代旧的春节习俗。
(1)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春节习俗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2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句子的仿写。
第④段“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这个句子中的“一表三千里”的意思:指与母亲一系亲戚关系有三千里的距离,“三千里”虽然是距离但这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故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作辞手法,意思是是农村民间形容表亲间疏远的距离。在文中表示春节的时间非常短暂,时间像流水,一泻千里,用在这里突出了春节短暂的特点。
再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句话,只要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如:在教室里,学生们发出的声音,几乎把屋顶撞倒了。
23.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可知,过年的前几天,准备新衣新帽、各种食物、娱乐节目、放烟火;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和第⑥自然段句子“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可知事件是:换上新衣新鞋,祭拜祖宗,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各村耍“花会”;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可知元宵节过后就要收心准备上学了。
结合关键词“过年的前几天”“初一早起”“元宵过后”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24.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⑦自然段句子“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这些句子可知元宵节过后就要收心准备上学了,年前的辉煌和年后的安静让作者有些留恋和失落。
故选D。
25.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文章可知,作者回忆了大年初一的习俗,写了祭拜祖宗和给长辈拜年,农村来耍“花会”,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耍“花会”所占篇幅最多,因此详写了耍“花会”,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详略得当,突出了大年初一祥和、热闹的气氛这一主题。
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本题中首先,明确题目的核心是讨论传统春节习俗是否过时,以及是否需要被新活动替代。其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强调传统习俗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指出它们对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然后,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如何结合现代科技和环保理念,对传统习俗进行适度的创新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既有对传统的尊重,也有对创新的倡导,形成一个全面而平衡的论述。
如:我觉得可以增添一些有趣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风俗变化使得过年更加活跃、多彩。过去,人们过年的习俗都比较单一,但是现在,人们过年的习俗更加多样化,使得过年更加活跃、多彩,也使得过年更加有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