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卷 2024--2025学年
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年级上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2.喇家遗址位于我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灾难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考古专家在喇家遗址出土了一碗老面条,距今约4000多年,被誉为“世界最古老面条”。如果有机会去喇家遗址,你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是
A.考古发掘与河湟文明 B.商代遗址与旅游打卡
C.兰州拉面与民间传说 D.古老拉面的商业价值
3.“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 )
A.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B.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C.齐、楚、秦、晋势力大 D.周初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4.“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始。”皇帝之下,设有“三公”,其中负责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5.历史事实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B.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D.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6.范晔在《后汉书》中对比西汉、东汉的灭亡指出:“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他将西汉、东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为( )
A.外戚和宦官 B.迁都去洛阳 C.宦官的参政 D.农民起义
7.魏晋时期“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 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 统治者‘怨恨之气, 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晋( )
A.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内迁,缺少文化认同
C.汉族南迁,人口大量减少 D.八王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8.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相关人物、事件、意义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人物 事件 意义
A 黄帝 编定《黄帝内经》 打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
B 张仲景 写成《伤寒杂病论》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C 华佗 发明“麻沸散” 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D 李时珍 发展了“治未病”思想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A.A B.B C.C D.D
9.下列示意图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
1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吴、东晋 B.金、北魏 C.吴、南宋 D.辽、南宋
11.《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民族交融 C.政治中心南移 D.北民南迁
12.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洛阳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变的原因是( )
A.西晋结束了分裂 B.南朝经济发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方民族内迁
13.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借助地理学科知识绘制的方位示意图,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 B.“八王之乱”的爆发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游牧民族的内迁
14.秦汉时期,大的商业城市基本上分布在北方,而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江南商业大都会。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
A.北方发展停滞不前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南北交流趋势加强 D.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15.《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认为,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其突出特征如下表。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是( )
特征一:石质葬具的流行 特征二:孝子图画像的流行
受汉代祠堂影响,在墓葬中出现仿建筑型石棺和石床 孝子图画像以及类似的道德劝解主题画像普遍存在
A.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无益藏,自灭子不能具醇胆,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七十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搞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此,汉初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个治世局而?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该治世局面出现的两点原因。
(3)材料三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请列举两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而采取了什么举措?从中归纳出两位帝王治国理念的最大不同。
三、综合题
17.中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冲突中交融,在互补中共进,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材料二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和罢官)。”
——引自《资治通鉴》
(2)材料二中魏主是谁?材料反应的是他的哪项汉化措施?魏主的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被短。
图一穿汉人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图二北朝汉人胡食图
(3)请说出两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图一和图二中“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四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摘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
(4)材料四中2000多年前对“古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汉采取了哪一措施?该措施有何意义?
(5)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丝路精神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属于晚期智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A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间的广阔地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因此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是河湟文明,因此A项正确;B项商朝建立时间为前2070年,与材料不符;C项“老面条”属于考古实物,因此与民间传说无关;D项与材料说法不符,因此排除BCD,选A。
3.B
根据题干信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王的命令,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导致整个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春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齐、楚、秦、晋势力大”对题干信息概括不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没有体现其他制度怎样,因此“周初各种制度遭到破坏”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由统领,其中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D项正确;士与“三公”无关,排除A项;丞相负责掌管行政,排除B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
5.C
据题干信息“历史事实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及所学可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是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根据材料“范晔在《后汉书》中对比西汉、东汉的灭亡指出:‘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可得出信息,范晔认为西汉灭亡是由于外戚专权,东汉灭亡是由于宦官专权,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迁都去洛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西汉、东汉灭亡是由于外戚和宦官导致的,宦官的参政说法比较片面,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农民起义导致西汉、东汉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7.A
根据材料“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 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 统治者‘怨恨之气, 毒于骨髓’”可以得出魏晋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十分残暴,这使得内迁少数民族十分怨恨,民族矛盾尖锐,综上材料反映了西晋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晋针对少数民族采取暴政,没有涉及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汉人南迁,也没有说明人口减少,排除C项;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爆发的冲突,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B
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B项正确;《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本人编订, 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著作汇编,排除A项;华佗发明“麻沸散” 主要用于外科手术时起麻醉作用,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有助于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排除C项;明朝时期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排除D项。故选B项。
9.D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和运输功能,灵渠具有灌溉和运输功能,翻车具有灌溉功能。故它们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灌溉,D项正确;翻车不具有运输功能,排除A项;翻车不具有防洪功能,排除B项;翻车不具有水运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属于魏蜀吴,蜀国灭亡后,西晋统一全国,短暂统一之后,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形成了十六国局面,与南方出现了东晋政权相互对峙,后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一时期南方政权更迭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综上所述,本题应填①吴、②东晋,A项正确;金、辽、南宋都不此题干所描述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根据题干信息“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江南战争相对较少,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人口开始南迁,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因此江南地区的变化得益于北民南迁,D项正确;统治者的重视是原因之一,而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题干中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与民族交融、政治中心南移无直接关系,排除BC项。故选D项。
12.C
根据题干“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可知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进行改革,推动了洛阳的繁荣,C项正确;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说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洛阳的发展,非北方民族内迁,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据题干示意图可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内迁到陕西关中一带,生活在漠北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内迁到山西一带,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狄等族,排除A项;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根据题干“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江南商业大都会”可知,京口、武昌、建康等城市迅速崛起的原因是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魏晋时期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无法表明北方发展停滞不前,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京口、武昌、建康等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体现不出这些城市的崛起与南北交流趋势加强有关,排除C项;魏晋时期南北方处于政权并立状态,江南商业大都会的出现无法表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根据材料“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这一变化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影响。 迁都洛阳后, 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包括禁止使用鲜卑语, 统一使用汉语;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 这些措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促进了生产发展, 稳定了社会秩序, 同时也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无关,排除A项;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使前秦的国力越来越强大, 最终统一黄河流域,与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无关,排除B项;北宋王安石变法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与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社会景象: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政策:休养生息的政策。
(2)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原因:重视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使用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措施:焚书坑儒;尊崇儒术。不同:秦始皇推崇法家,汉武帝尊崇儒家。
17.(1)由多族融合而成;华夏族
(2)北魏孝文帝;说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融合
(4)张骞;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
(5)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结合材料,写出两点即可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