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卷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模拟卷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14:2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卷 2024--2025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传(chéng) 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yùn) 藏着先人所恪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pǔ) 素的为人准则。良好家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昔,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 (diàn)。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传递、沿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传(chéng) ②(yùn) 藏 ③(pǔ) 素 ④积 (diàn)
(2)上面的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 改为 ② 改为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B.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C.马可 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D.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美轮美奂。
三、名句名篇默写
4.古诗文默写
(1)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3)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4)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5)得道者多助, 。(《孟子》三章)
(6) , ,行天下之大道。(《孟子》三章)
(7)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诗歌鉴赏
5.阅读回答问题。
如梦令(其一)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李清照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梦令》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B.《渔家傲》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彷徨忧愁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
C.《如梦令》末句表达了主人公惊吓恐惧之情,《渔家傲》末句表达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求。
D.《如梦令》中“误入藕花深处”显示出主人公沉醉于美景的忘情之态。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五、名著阅读
6.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从体裁来看,它属于( )
A.小说 B.游记 C.报告文学 D.人物传记
(2)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人物相关介绍,填写对应的人物姓名。下面表格中的A指;B指;C指。
人物姓名 相关介绍
A( )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即使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一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B( ) 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而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C( )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达到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激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①上面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场面。在这场战役中发生了两次关键的战斗,请写出这两次战斗的名称。
②请简要概括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所得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阡陌交通 交通:
(3)偶舍骑步行 舍: (4)自恨不如远甚也 恨:
8.断句,断两处。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
9.翻译下列句子。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选文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指小孩和老人,古人还会以“弱冠”“而立”等指代人的年龄。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二年”的“元丰”,都是年号。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D.《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11.【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七、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陈满意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权,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地十分得意地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瞬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火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的。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选自《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1)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 → → 。
(2)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向灶膛吹着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从全文看,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包括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9号《博物馆条例》)
【材料二】
博物馆是反映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据统计,辽宁省共有各类博物馆近百座,其中大连市就有30多座,数量居东北之首。全国平均60万人能拥有一座博物馆,大连不到22万人就可拥有一座。其中包括大连自然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现代博物馆等各类型博物馆,而且这些博物馆藏也十分丰富,体现了大连这座城市的文化实力。
【材料三】
博物馆名称 藏品 珍稀藏品
大连自然博物 20余万件 3万余件
旅顺博物馆 6万余件 218件
【材料四】
大连自然博物馆坐落在黑石礁,199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国内唯一一座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2006年被评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大连自然博物馆馆藏特色是海洋生物标本、东北野生动植物标本、辽西中生代化石标本、大连第四纪化石标本。其中以体型巨大而著称的大型海兽鲸鱼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重达66.7吨北太平洋露脊鲸标本,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亚洲也属罕见;黄渤海海域的鱼类和无脊椎海洋动物几乎都可以在大连自然博物馆找到相应的标本。
13.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博物馆存在的价值。
14.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5.运用材料三的内容,对材料二中相关信息进行具体说明。
16.材料四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1)①承 ②蕴 ③朴 ④淀 (2)昔 夕 沿 延
(1)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朴素:意思是质朴,无文采(衣着);俭朴,不奢侈(生活)。积淀:①长期积累沉淀(多指某种思想、文化、经验等);②积累沉淀形成的思想、文化、经验等。
(2)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延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注意区分字形。
2.B
首句先谈中国画的总体特点,确定第一句⑤;由总体到具体,再说中国画中的线条,确定第二句是④;然后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确定第三句是②;接着谈画中线条的特点,确定第四句是③;最后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第五句是①。这道题的顺序是⑤④②③①。故选B。
3.D
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D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在此处不正确。此处应用“巧妙绝伦”。
4. 浑欲不胜簪 塞上燕脂凝夜紫 星河欲转千帆舞 微动涟漪 失道者寡助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5.(1)C
(2)这三句运用丰富的现象,借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不满,对理想境界(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如梦令》末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生动的场景描写,表现出主人公急于从藕花深处划出,慌乱中惊起一滩鸥鹭的有趣情景,传达出的是一种欢快、惊喜的情绪,而非惊吓恐惧之情;《渔家傲》末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则表达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求,希望借助风的力量,让自己的小船驶向仙山,摆脱现实的困境。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为: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 逍遥游》中大鹏鸟凭借九万里长风高飞的典故,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象征着一种磅礴的气势与高远的志向。李清照借此展现自己内心不甘平凡、渴望如大鹏般冲破束缚、搏击长空的壮志豪情。当时社会动荡,女性又多受禁锢,她却生出这般豪迈追求,难能可贵;“风休住”三字,以急切的口吻呼喊,仿佛在与狂风对话,实则是对助力自己实现理想的力量的祈求,她渴望外界力量能推动自己前行。
“蓬舟吹取三山去”承接前文,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那里是自由、美好、幸福的象征。李清照期盼狂风能将自己这叶轻舟吹向仙山,远离现世的纷扰、困苦与无奈,直白地表达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与逃离,也让读者看到她灵魂深处对自由生活的炽热追求。
6.(1)C
(2) A.贺龙; B.周恩来 C.彭德怀
(3)①奇袭安顺场;飞夺泸定桥;②战略撤退加北上抗日,两者兼有。
(1)本题考查体裁。
A.小说是虚构的文学体裁,依靠想象、虚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里众多历史场景、人物事迹都真实存在,并非虚构;
B.游记通常侧重于个人游历过程中的见闻、景观描写,重点在风土人情、山川景色等,而这本书聚焦的是红色革命政权、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活与精神风貌,核心并非游览经历;
C.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书中内容都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一手资料,具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D.人物传记多围绕单个或少数人物生平展开详尽叙述,《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写人物,更把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战争局势、群众生活等众多元素都涵盖进来,不局限于人物生平;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第一空:根据“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可知,他是贺龙。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使他毅然投向共产党。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过雪山,在雪山上死去的红军战士成千上万,但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在中国农村的影响,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开。最后,他率众约两万人,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故填写:贺龙。
第二空:根据“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而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可知,他是周恩来。早年求学经历、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学生领袖、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发动国民革命、成为黄埔军校的重要一员、组织上海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以及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书生出身、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态度温和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人。故填写:周恩来。
第三空:根据“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可知,他是彭德怀。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后在湖南和南昌读过军校,毕业后,因才能出众,迅速获提升,28岁就已任旅长。1928年7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以红军五军团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红军守城十日,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身体健康、率直爽朗的人,同时他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彭德怀对参加革命的孩子十分关心和爱护。故填写:彭德怀。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在强渡大渡河战役中,两次关键战斗分别是:奇袭安顺场: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安顺场,这里是大渡河的一个重要渡口。敌军已提前将大部分船只破坏,只剩一条小船。红1军团第1师第1团的17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乘坐这条小船,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控制了渡口,为后续部队渡河创造了初步条件 。
飞夺泸定桥:由于船只有限,大部队难以迅速从安顺场渡河,军委决定夺取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由十三根铁索横拉两岸的桥梁,敌军已把桥上木板抽掉,只剩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战士沿着铁索匍匐前进,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火力,22勇士踏索夺桥,随后红军歼灭守敌,占领泸定城,让红军主力得以顺利渡过大渡河。
②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放弃了以往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转而和国民党军队打起了阵地战、消耗战 。这使得红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损失极为惨重,根据地范围也持续缩减。在这种极度被动的军事形势下,红军如果继续坚守,很可能遭遇全军覆没的危机,因此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以此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机遇。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局势危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民众抗日热情高涨,红军本就肩负着民族解放的使命,将北上抗日作为目标,既契合民族大义,能赢得广大民众支持,又能为长征赋予正义性与号召力,还可在北方更广阔区域开拓抗日根据地,凝聚抗日力量,实现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长征是战略撤退与北上抗日这双重目的共同驱动的伟大转移行动。
7. 类 交错相通 舍去 遗憾(或惭愧) 8.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 9.(1)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2)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10.A 11.生活和谐安宁、人民快乐安闲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属:类;
(2)句意:田间小路四通八达。交通:交错相通;
(3)句意: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 舍:舍去;
(4)句意:我自己觉得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恨:遗憾。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可知,“盖”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强调语气,应断开;“江北之俗”这是表示江北的习俗风气,应断开;“妇女亦耕田力作”是完整的主谓句式;故断为: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小口:小洞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
(2)油油然:油然茂盛的样子;耘:耕作。这是部分倒装句,翻译时要按“老幼男女俱于田间耘”的句式翻译即可。
10.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
A.选文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指老人和小孩。
故选A。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里田园风光非常优美,人们在这里生活安康,精神舒畅,生活和谐富足,人们快乐悠然。
结合乙文“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作者看到人们一家人和谐生活。男人种菜,女人洗衣服,家里种的瓜果富足,孩子有说有笑,一片和谐安宁的样子,人们生活舒适惬意。
综上所述,这两篇文章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是生活宁静富足,人们精神愉悦,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甲: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仿佛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乙: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觉得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12.(1) 母亲在灶台旁烧火 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 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
(2)①运用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描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表现母亲动作的熟练,突出母亲的勤劳。
②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燃烧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柔薄。“脱”与“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棒子秸以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棒子秸层层燃烧,慢慢剥落,直至完全燃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
(3)①“父亲的灶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是伴随着灶台展开的;②灶台既代表着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③灶台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它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4)①“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图腾”指的从一种信仰,炊烟是一种信仰,因为炊烟代表着饱足、温暖与安详;②炊烟也是家的标志,正如文中所写“有锅才有家”,灶台生火升起的坎烟就是温暖的家的象征。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第⑤段中“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要围着灶台转”“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可概括为:母亲在灶台旁烧火;
根据第⑦段“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可概括为: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
根据第⑧段中“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可概括为: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由句中的“拿”“点”“送”“挑”“吹”等动词可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写出了母亲的熟练,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联系⑤段“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表现母亲生火的不易,表达出对母亲的关爱与感激之情。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可以结合语境,首先明确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手法的格式理解。“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安详圆满”等可知是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棒子秸燃后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轻薄,袅袅上升的特点。棒子秸燃烧、剥落、完全燃尽的过程,赋予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层次丰富,画面感极强,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给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可以从把握标题的一般作用着手: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④点明文章主旨;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可见“灶台”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②段“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④段“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⑦段中“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⑧段“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等内容,可知“灶台”,连缀着“我”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既代表了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更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
第⑨段所说的“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图腾”意思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文章开头说“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因此“灶台开出的花”即炊烟。把炊烟比作“图腾”,意思是说:炊烟是乡下人的一种信仰;根据文章的题目“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可知炊烟是父亲和母亲共同营造出的,是家庭的象征,是亲情凝聚的标志;根据文章结尾的“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可知,炊烟代表了温饱的生活,像“图腾”一样,是家庭温暖、祥和生活的象征;就像第⑦段中所说的,“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灶膛里的火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岁月。只要炊烟升起,就代表着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
13.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能实现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是反映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 14.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大连博物馆的数量之多。 15.这些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比如大连自然博物馆有藏品20余万件,珍惜藏品3万余件;旅顺博物馆有藏品6万余件,珍惜藏品218件。 16.不能删去,“几乎”表示差不多,表限定怍用,强调大连自然博物馆所藏黄渤海海域的鱼类和无脊椎海洋动物标本之多,但不排除缺少个别标本的可能。如果删去,就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3.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根据材料一中的“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 材料二中的“博物馆是反映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等语句可提炼作答。
14.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细读划线句可知,这句话中有准确的数字,并把大连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作了对比,由此可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写大连的博物馆的数量的,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大连博物馆数量之多。结合具体的句子及说明方法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15.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第三则材料中的表格中的数据分别列举了大连自然博物馆和旅顺博物馆的藏品和珍稀藏品的数量,由具体的数字可看出大连博物馆的藏品非常丰富,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而且这些博物馆藏也十分丰富,体现了大连这座城市的文化实力”。
16.考查说明文的语言。首先明确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然后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接着分析删去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几乎”是一个表示限制的副词,表示差不多,表达的意思是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动物标本非常多,但却并不排除一些黄渤海海域的鱼类和无脊椎海洋动物的标本没有收藏进来的可能,与事实相符,如果删去,就变成了黄渤海海域的鱼类和无脊椎海洋动物都收藏进来,与事实不符,加点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