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周语》详细介绍了王室“藉礼”。从立春前九日到前五日再到立春当天,都有复杂繁
琐、严格执行的礼仪规范,从周天子到公卿贵族再到庶民都要参与耕作,收获的藉还要专门
存储在神仓,以备祭祀。由此可知
A.神权政治色彩明显
B.国家注重以农为本
C.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D西周办农经济发展
2.下列记载展示了中国先秦时期城市规划的精髓和智慧,其中所蕴含的城市规划理念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偶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
《周礼·考工记》
(路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
《管子·度地》
经水若泽。”
①遵循礼制
②适应国家经济制度
③天人合一
④服务国家治理需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3.道家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兵家强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西汉贾谊提出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A.以人为本
B.民主观念
C.民本思想
D.家国情怀
4.宋代以前,风俗画的表现内容专为豪门贵族、文人士大夫等上层社会人士服务。但在宋代,
风俗画以反映市民生活、社会习俗为主,不管是民间画家还是宫廷、文人画家都把那些曾经
被上层社会所轻视的俗物、俗事作为表现对象。据此可知宋代风俗画
A.受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
B.摆脱了传统绘画风格束缚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强调个性表现和抒情写意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器到
0000000
5.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需通过“格物致知”获取,甚至“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则认
为“心即理”,无需外求,应向内求,提出“天理即人欲”。由此可知
A.陆王心学更有益于主体自由
B.理学和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
C.理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心学克服了程朱理学的弊端
6.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表,这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
29696
人口方人
10942
9845
4253
顺治八年
康熙五十年雍正十二年乾隆六士年年代
(1651年到
(1711年)
(1734年)
(1795年)
A.加速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促进了政府赋税制度改革
D.与美洲作物推广种植有关
7.1899年以来,中国逐渐引进有轨电车。有人提出“凡妇女,无论其为老为少,为贫为富,在电
车中而无位置者,均当起立让之。”关于乘车的一些规则,在衣着、言行举止方面都对市民进
行了规范,形成了“吾人朝晚乘电车,应具之公德心,既普县泛的倡议。这反映了
A.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B新武交通推动中国近代化
C.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
D,国家重视交通运输业发展
8.李大钊从内部将儒家学说进行了区分“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
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抨击了尊孔复古逆流
B.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
C.对儒学存在理性认识
D.致力于探索救国道路
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提倡科学种田,实行良种培育、农业机械化等措施;逐步形成
了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粮食储备机制;允许外国粮食适度进口的
同时,也鼓励中国粮食企业深化国际合作。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D.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0.古西亚文明灭亡后,楔形文字逐渐消失。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人慢慢发现楔形文字的存
在并尝试释读。到19世纪中期,已有多位学者能够释读。伴随着大量文字被释读,辉煌的
两河流域古文明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这说明
A.史学研究得益于科技的发展
B,史学研究随时间推移更清晰
C.考古发现助推历史认知发展
D,历史研究需使用二重证据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00000002024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显示从周天子再到庶民都要参与耕作,并且发展出了专门的仪式“藉
礼”——天子亲耕藉田。由此可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 A、C
项,排除 A、C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排除 D项。故选 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路)以
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建设城市时,各级城邑,要以王城为
基准,按一定等差,依次递减,说明当时在建造城市时,具有鲜明的礼制色彩,也体现国家
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
若泽。”圣人建设都城,要选在地势平坦、地质稳固、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背后靠山,
左右经过河流或湖泽,可以提供川流不息的水源。可得出城市选址体现人与自然互相适应,
这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利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②经济制度与材料无
关,故 A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显示,道家、兵家、西汉贾谊的思想均强调统治者要顺应民意,爱戴民
众,这符合民本思想,C项正确;人本思想更多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材料未体现,排除
A项;民主思想即发扬民主,反对专制,材料未体现,排除 B项;家国情怀即以天下为己任,
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材料未体现,排除 D项。故选 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风俗画主要反映的是市民生活的场景,
这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关,C项正确;格物致知指通过探究事
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材料中未涉及理学对绘画风格的影响,排除 A项;材料强调风俗画表
现内容在宋朝发生了变化,并未涉及绘画风格的变化,且摆脱了表述夸张,排除 B项;强调
个性表现和抒情写意更多属于文人画的风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故选 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格物致知,
向外以求理,甚至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人的欲望。而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主张内心反
省,经过对比可以发现,阳明心学更加强调主体意识,有利于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A项
正确;材料未反映理学和心学对儒学的继承关系,排除 B项;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排除 C项;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表述不恰当,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
故选 A项。
1 6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6.【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人口增长,
D项正确;清朝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 A项;人口增长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不大,排除 B项;
雍正年间,清政府已进行赋税制度改革,赋税制度改革也是清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并
不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结果,排除 C项。故选 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99年中国引进有轨电车以来,推动了礼让
之风,有利于规范市民的行为,由此可知,伴随着新式交通的引入,有利于推动人们思想的
解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西方列强对交通运输业的控制和侵
略,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更多强调的是交通运输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排除 A项;材
料能看到科学技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但“唯一”表述夸张,排除 C项;材料看不到清政府
的态度,排除 D项。故选 B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分析可知,李大钊抨击孔子所代表的封建礼教思想,并不是针对孔子本人,由此可知,新文
化运动对儒学存在理性的认识,C项正确;A项、B项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并非材料
强调的主旨意思,排除 A项、B项;D项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但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意
思,排除 D项。故选 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党和政府关注粮食安全,B项正确;A项、
C项、D项不符合材料强调的主旨意思,排除 A项、C项、D项。故选 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楔形文字逐渐消失,但随着学者们对楔形文字的发现与研
究,两河流域的文化逐渐被发现,可以得出考古发现有利于推动历史认知,C项正确;根据
材料显示,史学研究进步得益于学者的努力,不单是科技的推动,也不会单单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清晰,A项、B项表述不恰当,均排除;二重证据法为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C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18世纪之前蔗糖主要作为贵族奢侈品和药物使用”“18世纪以来蔗糖变
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的推进,
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蔗糖产量巨大,蔗糖贸易不断发展,因此,蔗糖由贵族奢侈品
逐渐日常化、平民化,C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 18世纪 60年代,题上变化的时间为 18
世纪以来,不符合题意,排除 A项;价格革命表现为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的黄金白银
流入欧洲,引发了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和材料主旨意思无关,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 D项。故选 C项。
2 6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12.【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工业革命在运用机器生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会造
成部分工人失业,易引发人机矛盾,所以机器化生产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新的
挑战——如何处理人机关系。故答案选择 D项。A项是错误选项,对于社会个体而言,机器
会和人形成一种劳动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但是机器革命同样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
生活上的便利,人机关系并非难以调和,也不应该是紧张对立的;B项、C项表述不恰当,
均排除。故选 D项。
1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从 19世纪初到 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工人就业比
例总体上升。妇女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生产当中,反
映出妇女在传统家庭角色上的转变,D项正确;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通常涉及不同社会阶层之
间的人口流动和地位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 A项;材料更多涉及的是有利于妇女社会地
位的提高,并未涉及到政治地位,排除 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 20年代”“降低工业品和原料的进口率”“取消了丝织品进口禁
令”“废止了输出品的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传统的贸易政策不再适
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重商主义走向自由贸易,C项正确;工业
革命后英国逐渐推行自由贸易,排除 A项;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排
除 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故选 C项。
15.【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及其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曲线为自由
主义,B曲线为凯恩斯主义。20世纪 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随后西方国家放松了
对经济的干预,形成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又重新受到重视,D项正确;B曲线为
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B曲线为凯恩斯主义,该理论主张国家对
经济进行干预,“福利国家”政策体现了 B理论,B项错误;B理论为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C项错误。故选 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化,由
劳工向知识精英迁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极化发展趋势,排除 A项;材料未强调移民
的范围,排除 B项;材料未明确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具体危害,排除 D项。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 52分)
17.(14分)【参考答案】
(1)原因: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西进运动,西部领土的大规模开发;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政府注重整合农业资源,协调农业发展;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每点 2分,任答 3点)
(2)特点:①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②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③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
④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⑤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⑥成效
显著。(每点 2分,任答 3点)
3 6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3)意义:有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有利于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彰显我国
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点 1分,任答 2点)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西进运动中广大移民开发的良田沃野千里,‘由于人手不够’,滞迟了
工业化进程,客观上也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市场化进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知,19世纪
美国工业革命开展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1787年宪法的颁布,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市场,政府
相关政策、法令的支持等都是原因。
(2)特点: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得出适
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所有制的内容可得出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根据“坚持不以牺牲耕地
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得出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根据“国家加大
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
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得出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
技创新体系;根据“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得出健全、完善粮食
储备机制。根据“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得出成效显著。
(3)意义:根据“产量达到 10.8吨/公顷,远高于当地一般 3吨/公顷的产量”,分析得出
有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可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利于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等角度总结回答。
18.(14分)【参考答案】
(1)“大胆的计划”指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建立以美
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分,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答 1项得
1分,答够 2项得 2分)
美国制定的原因: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美国企图主导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每点 2分,任答 2点)
(2)趋势: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趋势 1点 1分,共 2分)
因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每点 2分,任答 3点)
【解析】
(1)第一小问“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指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建立 IMF、
WB)。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
二战后初期,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
管制;美国贸易扩张的需要。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趋势:据二战后世界关税与
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得出,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因素:结
合所学,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削减关税和建立完善多边贸易体制;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贸易市场空前繁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连成一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便利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4 6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19.(12分)【参考答案】
(1)特点:以唐朝为中心;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成员国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
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政府的推动。(每点 2分,任答 2点)
成因: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开明开放;对相对
落后的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每点 2分,任答 2点)
(2)机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理念的提出;中华文化热的持
续升温;民族复兴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信息技术支撑;中国政府支持和文化体制改革。
(每点 2分,任答 2点)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以
唐朝为中心,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乃至从蒙古草原到西藏高原中间地带的西北走廊地区,
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得出以唐朝为中心;根据材料一“日本自主加入东
亚文化圈,形成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的东亚世界文化格局”得出唐朝、新罗、日本为
主要成员;根据材料一“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
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得出成员国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
中国的影响而成长;根据材料一“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
家的开放”得出唐朝政府的推动。
成因:根据材料一“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
得出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根据材料一“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
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得出对相对落后的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结合所
学知识从国力、制度等方面可归纳为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2)“机遇”,根据材料二信息“从历史发展中可知,民族的复兴不单单是硬实力的增强,文
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政府支持和文化体制
改革;依据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理念的提出、中华文
化热的持续升温、民族复兴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信息技术支撑等角度补充。
20.(12分)【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阐述: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瓦特运用牛顿力学原理改进蒸汽机,推动人类步入“蒸汽时代”,
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引擎。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到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
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
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随着 21世纪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
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科技进步,加速产业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了人类交往的方式。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重要的方面,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
发展方向。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
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8分)
5 6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
程。(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可确定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然后组织多角度史料进行阐述,可以列举
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史实,具体围绕它们的成就及其影响去
分析科技革命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现阐述如下: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瓦特运用牛顿力学原理
改进蒸汽机,推动人类步入“蒸汽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引擎。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
气时代”到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
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
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随着 21世纪网络化时代
的到来,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科
技进步,加速产业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交往的方式。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
的最重要的方面,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
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最后,归纳升华为:科技
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6 6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