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习任务单-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习任务单-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31 15: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徐州的蝶变之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班级 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区域图,从徐州的视角认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综合思维:以徐州市为例,知道造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因及转型发展的途径。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徐州市转型发展的学习,总结资源枯竭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因地制宜的城市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案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揭秘“红徐州”--探究资源型城市徐州发展条件
材料一:徐州地处苏、皖、鲁三省交界处,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煤炭产业是徐州历史上最早和最重要的工业类型。徐州的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北宋元丰元年,新中国成立后,“百里煤海”徐州累计产煤10亿吨。作为江苏的唯一煤炭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徐州80%以上的煤炭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作为重要能源基地,为城市发展涂上了一 层亮亮的“红色”。
((1)简述徐州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区位优势。
材料二:在煤炭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国家先后在徐州布置建设了煤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冶金等近千家国有企业,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如下图所示)。
(2)说明煤炭工业发展对徐州的有利影响。
学习任务二:揭秘“黑徐州”--探究资源型城市徐州发展问题
材料三:随着煤炭资源枯竭,曾经的支柱产业式微,化工、冶金等工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2007年底,徐州先后关闭6座大型煤矿和160多对矿井,留下了十几个大型废弃矿坑和十多座巨大的煤矸石山。徐州城内空气污染严重,矿区随处可见黑臭水体。“一城煤灰半城土”成为当时徐州的真实写照。2011年,徐州被国家正式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3)列举徐州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方面
生态方面
环境方面
材料四:随着煤炭资源枯竭,至20世纪末,徐州累积开采原煤7.43亿吨,矿井越采越深,出煤量越来越少。曾经的支柱产业式微,化工、冶金等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留存的煤矿开工时间大大缩短,失业人口激增,不少人到城市务工。
((4)从经济、社会角度,描述徐州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表现。
学习任务三:揭秘“绿徐州”--探究资源型城市徐州发展的转型之路
材料五:徐州的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 “二三一”转变为2020年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如图所示)。
1986年,淮海经济区成立,徐州赫然在列。徐州将眼光投向陕西宝鸡、甘肃平凉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建设投资如发电的二次能源项目,继续保持在煤炭资源产业的优势,打造煤电能源一体化和煤炭装备研发制造基地。2017年,国务院就批复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重点培育形成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四大新兴主导产业集群。
徐州实施生态修复,挖土造田、挖湖造景,将生态包袱化为生态资源,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6%,人均公园绿地17平方米,诞生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等一张张新名片。
(5)请你为徐州的转型之路提出合理措施。
绘图培养:绘制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
【反馈练习,举一反三】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回答1~2题。
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2.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该市以“高端化+全产业链”为推动煤化工的最大立意,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已逐步形成以原煤采掘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下图为榆林市煤化工产业链构成图。据此完成3~5题。
3.榆林市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市场狭小 B.工业基础差
C.交通不便 D.水资源短缺
4.全产业链中,榆林市实现有机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
的关键是( )
A.技术提升 B.原料充足
C.政策支持 D.劳动力丰富
5.榆林市以原煤采掘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有助于( )
A.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
B.减少煤炭开采量,延缓资源枯竭
C.延长产业链,增加财政收入
D.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