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论语》六则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论语》六则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2 16:40:01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3、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2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
3重点难点
1、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3、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论语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3、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学时重点
1、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学时难点
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论语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0\'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课件30张PPT。 《论语》六则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出类拔萃的有72人。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子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孔子——儒家孟子——儒家老子——道家
庄子——道家
韩非子——法家墨子——墨家
圣人之言 行身之则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们之间的相互谈论,真实地反映出孔子的言行,思想和学说。全书几乎无所不谈,涉及众多方面。 南宋时,朱熹把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读一读
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拿不准的字词读音,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正音:
论 曰 说
愠 罔 殆
识 诲 哉
焉lúnyuē 同“悦” yuè yùn wǎngdàizhì huì zāiyān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先生,指孔子。
而:表顺接,并。
时:时常,经常
习:温习、复习。
之:代词,它,指代所学习的东西。
亦:也,也是。
说:同“悦”,愉快。
乎: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朋:同门师兄弟
知:了解
而:表转折;却、但、然而。
愠:(yùn)怨恨。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思考:这则中包含几层意思?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 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故:旧的,从前的。这里是形容 词活用为名词,指学过的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而:连词。表顺承;就、便。 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做……” 矣: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识的继承与创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这里指学业陷入困境。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而:转折连词。表转折,却、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结合的必要性。知:了解,知道,懂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代指“学习”这件事。好:喜爱。 乐:以……为乐。把……当做乐趣。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这一则主要讲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习作为兴趣的学习态度。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代词,他们的。 者: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动词 后,表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 人或事物。这里指“……的(方面)”。 而:连词。表顺承:就、便。 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 之:代词,它,指不好的东西 (“不善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一则告诉了我们人求学应当有虚心求教,取其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进而又领悟了新的知识,可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想问题,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只是一味空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不会弄清真正的道理。”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这些缺点)就改正。”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思想修养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于:在……方面。逾矩:超越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这一则主要讲述了孔子先生终身学习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找一找 找找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文言文知识点“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然后”“就”“并且”。
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是”。
分析课文中“而“字的用法。
顺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十而立…
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一谈:
你是否有过“温故而知新”的体验呢?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边学习边思考,要两者兼顾。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