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基本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本文主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浅显易懂的古文已有初步的感知和驾驭能力。尤其是具有一定故事性、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短小文言文,学生更能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学有所获。
3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基本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期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自主学习:
1、导入新课: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少年时家境贫寒,酷爱读书,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人要讲诚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宋濂还书》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
2、作品和作家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主管京城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博采众书编写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类。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期行》。
3、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的四步法: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4、自学指导一: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正确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自学指导二: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合作交流,解决自己的疑难字词。
(3)成果展示,集体翻译全文。
6、自学指导三: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同桌互相复述故事,推荐优秀者表演课本剧。
要求:1、注意语气、神态。 2、力求绘声绘色。
二、合作质疑,深入探究: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无信-------“期日中,过中不至”
暴躁易怒---- --“友人便怒”
粗鲁------------ “非人哉!”
无礼------------“对子骂父。”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是用哪些话反驳父亲友人的?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3、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
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三、反馈检测 ,拓展延伸:
1、通假字:尊君在不 通( 否 )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古:约定 今:日期
太丘舍去 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 古:拉 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
3、重点语句翻译:
(1)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从《世说新语·期行》的学习中,从知识上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四步法,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复述了课文内容,从情感上知道了做人应该讲诚信,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课件16张PPT。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少年时家境贫寒,酷爱读书,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激趣定标,自主学习: 做人要讲诚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1、导入新课:《宋濂还书》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宋濂还书》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主管京城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博采众书编写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类。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任的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期行》。2、作品和作家简介:3、理解本文主旨。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基本复述课文内容。教学目标: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3、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的四步法: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世说新语》两则要求:1、读准字音。
2、正确停顿。4、自学指导一: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两则5、自学指导二: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圈画出不能解决
的文言字词。
2、合作交流,解决自己的疑难字词。
3、成果展示,集体翻译全文。《世说新语》两则6、自学指导三: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同桌互相复述故事,推荐优秀者表演课本剧。
要求:1、注意语气、神态。
2、力求绘声绘色。《世说新语》两则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言、动作可以看出来?无信------- 暴躁易怒---- --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2、元方是用哪些话反驳父亲友人的?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二、合作质疑,深入探究:“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3、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 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
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1、通假字: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通( 否 )古:约定
今:日期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古:拉
今:引用古:回头看
今:照顾三、反馈检测,拓展延伸:3、重点语句翻译:
(1)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
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
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4、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从《世说新语·期行》的学习中,从知识上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四步法,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复述了课文内容,从情感上知道了做人应该讲诚信,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