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
《期行》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是学生步入初中后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章”。 根据教学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结合总体阅读要求,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在抓好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本文短小精悍、故事性很强,它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做人一定要守信用,同时也要讲求礼仪”,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极具现实意义。因此,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可将本文作为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的一个平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品背景与课文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学习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不同,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的能力。
3、懂得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体会故事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重点弄清课文中关键词句,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提高欣赏品位,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课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
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情分析
由于所教班级为两个艺体班,学生来自全县四面八方甚至外县,学习基础良莠不齐,学习态度与接受能力也差别较大,为了顾及大多数,讲述应力求形象具体,面对较难一点的问题,应搭好梯子,逐步引导学生摘取“果实”,跨度不可过大,同时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针对刚刚步入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特别是艺体班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要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特别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由于本课文字相对比较浅显,可先要求学生自己预习,了解作者作品,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教学中通过导入激趣,检查预习情况引入课文朗读及复述故事,同时给予简要指导,以此尝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与能力。然后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翻译读懂全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与讨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疏通《期行》文意,增强对文言故事的兴趣,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领悟课文中心。
难点突破: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品格,体会故事主旨,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上一周,我和一位朋友约定周日上午10点,一起去吉首办事儿,可是时间到了,他却没来,我该怎么办?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并且他的儿子元方,在这件事情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表现,大家想不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活动2【讲授】1
一、预习检查:完成资料备案,了解作品作者。
①《世说新语》:古代()集,主要记述了()末年到()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篇幅短小,人物描写生动。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个门类。《期行》选自“方正”一门。
②作者:刘义庆(403--444年),()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
③学生简述故事
二、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要求:
A、“找一找”(1)找出文中使用的不同称呼的词语并比较它们的不同。
(2)找出文中意思是“丢下,舍弃”的两个同义词。
B、“练一练”
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1、尊君在不不:
2、下车引之引:
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4、去后乃至乃:
5、相委而去去:
6、门外戏戏:
C、译一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翻译答疑:
E、译文朗读:
四、阅读探究:
1、(1)请标出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分角色按顺序读文,感受人物言行,注意语气语调。女生:读红字。男生:读黑字。
(2)从人物对话来看,你认为陈太丘的朋友在做人方面哪些地方做得不妥?能找出课文原句回答吗?
(3)试根据元方的言行说说他有哪些优秀品质?
2、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篇的核心?
五、讨论
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创作这个故事意图(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怎样的道理呢?
六、生活链接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有些失礼?
活动3【活动】教学反思
本文叙事简练,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物形象,而且含义丰富。它告诉我们:“(诚)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信”之重要可见一斑。因此,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品格,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在教案和课件的编写上,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在本文的教学中,从自己的生活导入,思路清晰,简洁自然,结构合理,多方面体现出了语文课的节奏:“读”的节奏,“译”的节奏,内在逻辑上的节奏,抓字词句有节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有节奏。通过引领学生分析评价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达成了教学目标。但细微处有尚待完善。
课件15张PPT。《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聪明的典范,如:“司马光砸缸,又如四岁作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的宰相甘罗等,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位古代少年,他就是《期行》中的元方。 刘义庆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临川王,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文言文的三步学习法: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期 行期:约定,行,出行 “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后乃至。期:约定到行:出行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走了,走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 放弃去:古:离开
今:到…去才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
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当时名词作状语,在门外fǒ u “不”通“否”,不在译文: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跟人约了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语气词,表感叹,“啊”相:代词,别人,委:古:丢下今:委托 而:连词,表顺承连用,表判断
则:就形作动,对…感到惭愧引:古:拉
今:引用顾:古:回头
今:照顾共同探究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无信、无礼。共同探究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共同探究中心思想: 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之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诚实是我永久的伴侣。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格言警句与全体学生共勉:以诚待人 以信做人尊称 zūnchēng
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谦称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区区、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