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考点梳理
第一步:学习目标整合
学习目标 1.了解童话、寓言的主要情节,深入探究其主旨及内在含义。
2.学习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童话中想象、夸张的创作形式。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 引导学生将寓言中所蕴含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到日常的为人处世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字词积累
呈报(chéng) 赏赐(cì) 钦差(qīn) 狡猾(jiǎo) 袍子(páo) 称职(chèn)
爵士(jué) 飘渺(miǎo) 隔着(gé) 不甚(shèn) 女娲(wā) 莽莽(mǎng)
澄澈(chéng) 掺和(huo) 寂寞(mò) 揉团(róu) 开辟(pì) 掘起(jué)
赫拉(hè) 较量(jiào) 溉汲(jí) 星宿(xiù) 舍然(shì) 中伤(zhòng)
寻觅(xún mì) 踪迹(zōng jì) 吆喝(yāo he) 蓼汀(liǎo tīng)
掣(chè):抽、拔。例如:“掣出金箍棒”。
猢狲(hú sūn):猴子的别称。
幌(huǎng):挥动、摇晃。例如:“幌一幌,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
提防(dī):小心防备。
2、文学常识积累: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个由书香门第衰落而为小商人的家庭。吴承恩自幼聪慧好学,特别喜欢阅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然而,他在科举道路上屡次遭受挫折,直到嘉靖中才补为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吴承恩出任浙江长兴县丞。但由于仕途困顿,他最终绝意仕进,选择闭门著述。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都人。袁珂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远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中国古代神话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先民反抗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故事短小。《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一般分为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三种类型。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女娲造人》。
“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如《精卫填海》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原始人类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 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全书全书二十六卷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是先秦杂家经典著作。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今本八篇,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中心思想
《安徒生童话》这篇童话围绕“新装”这一中心,着力写皇帝、随员、骗子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统治者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告诉人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篇古典神话小说的节选。神话小说是一种以神话为表现形式和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构建故事情节的小说类型。
《女娲造人》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讲述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讲述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蜘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后就得意忘形、骄傲自大的人。
《穿井得一人》通过讲述丁家挖井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的故事,告诫人们不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通过讲述杞人担心天地塌陷而寝食不安的故事,劝诫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而担忧。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因往晓之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C.有闻而传之者曰 求闻之若此
D.有闻而传之者曰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杞人。B项,介词,向/介词,在。C项,动词,听说/名词,消息。D项,两个“者”都是代词,“……的人”的意思。故选D。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B.伊索,古希腊作家。传说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均选自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C.《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该书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D.《杞人忧天》出自《列子》,该书是儒家学派重要典籍,旧题为列御寇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儒家学派”应为“道家学派”。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追梦旅程,一批批科研人员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女娲星座”计划如澄澈夜空中的明星,闪烁着智慧与希望的光芒。众多卫星如繁星般璀璨,构建起庞大的通信网络。它们象征着人类的勇气与气gài。在péng勃发展的科技的推动下,“女娲星座”计划将为地球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与更多的可能。
3.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澄澈____________
②气gài____________
③péng勃____________
答案:①chéng:②概:③蓬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案: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追梦旅程中,一批批科研人员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中途易辙且成分残缺,可将“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追梦旅程”改为“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追梦旅程中”,在“高峰”后加“的使命”。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1)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
(2)丁氏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 使: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讲述;(2)应答,回答;(3)使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吾穿井得一人。
(2)闻之于宋君。
答案:(1)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2)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穿,挖掘、开凿。(2)句重点词: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7.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言论,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地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寓言的寓意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的“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分析即可。
沈屯子偕友入市,闻唱书者言:“杨文广①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②踊叹不已。友拉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以此悒悒③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④其意。又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⑤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归益忧病。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有删改)
[注]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蹙(cù)然:紧皱眉头的样子。③悒悒(yì):愁闷的样子。④纾(shū):解除。⑤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
答案: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该句句意:杨文广被围困在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故应断句为: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
9.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闻唱书者言 闻:_____________
(2)蹙然踊叹不已 已:_____________
(3)又忽见负竹入市者 负:_____________
(4)归益忧 益:_____________
答案:(1)听到;(2)停止;(3)扛、背;(4)更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
答案:(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说:“杨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围呢?”
11.同学们对这篇寓言的寓意进行了讨论,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以下对话。
小育: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很简单。沈屯子忧“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和“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讽刺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才:寓言故事的寓意往往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沈屯子忧“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我们又会得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启示。
小陶:听了你们两个的讨论,我明白了,寓言故事是可以从多角度解读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
答案:①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②生活中要有忧患意识,要积极发现问题并勤于探究,未雨绸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①处,由选文中“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可知,沈屯子担心名将被困,行人被竹子伤害,这都是多余的,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他这样的担忧对别人也没有任何帮助。据此可知,文章讽刺的是为不必要的事忧虑的自扰的庸人。②处,从积极的角度思考,选文中沈屯子对行人的担心,表现了他的热心与对他人的关怀,他具有忧患意识,能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勤于探究,对于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译文
沈屯子与朋友一起来到集市上,听到说书人说:“杨文广被围困在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沈屯子)紧皱眉头长叹不停止。朋友把他拉回去。(他竞)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说:“杨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围呢?”因此愁闷得生了一场大病。家里人劝他到郊外走走,来解除他心中的愁闷。(不料)又看见有扛着竹子进入集市的人,(他)又思虑道:“竹子末梢非常锐利,大路上一定会有被它伤害到的行人。”回到家后(,他)更加忧郁,病情又加重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就像这样吧。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1.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字音字形、了解汉字演变历程,积累主要词语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四则寓言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寓意,品味寓言简洁而精妙的语言艺术。学会从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寓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每则寓言所运用的独特表现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体会其在揭示主题和塑造形象方面的独特效果。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寓言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其将寓言中的智慧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动指南,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理解其在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积累方面的重要意义。
班级准备出一期与寓言有关的刊物,请你参与编辑。
1.小清根据查找的资料写了一段介绍,请你帮他完善。
在金文中,“寓”字的“宀”表示房屋,“禺”指贵族们手持面具娱乐,所以“寓”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引申为场所、居所,此义沿用至今,如现在人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_”一词。“寓”也用作动词,意为寄居,如《说文解字》:“寓,寄也。”此外,“寓”字还有寄托之义,如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___”一词。
2.小石改编了“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并配了一幅插图。请你为图中投石子的乌鸦设计一句心理活动,并说明插图的寓意。
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游记》中有许多诗词佳句值得欣赏。下面是大家搜集到的关于这些诗句的书法作品图片。请欣赏并完成下题。
3.图二的书法作品“一叶浮萍”中的“一”字被盖住了,请你根据其他三个字的书体及其特点判断,下列选项中的“一”和原书法字体一致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洞天福地”的字体是篆书,线条匀净。
B.“一叶浮萍”的字体是隶书,连绵回绕。
C.“禅心朗照千江月”的字体是楷书,形体方正。
D.“烟波万里扁舟小”的字体是行书,行云流水。
童话中生动的语言总是能够令人忍俊不禁,小文选了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在活动中分享。请你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_____________(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xián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xūn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5.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爵( )士 头xián( ) xūn( )章 御聘( )
6.“御聘织师”中“御”的意思是( )
A.控制约束以为己用 B.统率,率领
C.抵挡 D.封建社会指与皇帝有关的
7.根据语段中括号内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对应的成语。
8.语段中画框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乙]哀公①问于孔子曰:“吾闻夔②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①哀公:鲁国国君。②夔(kuí):尧时的乐官。③信:真实。④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
9.解释下列加粗词。
(1)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
(2)使为乐正_____________
10.下列选项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家无井而出/溉汲
C.家/无井而出溉汲 D.家无井/而出溉汲
11.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最后一句作者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告诉读者对待消息的正确态度。
B.从[甲]文中宋君的角度,启发读者在传达消息中应该清晰准确,不要含糊。
C.[乙]文通过鲁哀公与孔子的问答,主要体现了夔在音乐方面的极高造诣,
D.[甲][乙]两文均为寓言故事,其特点是篇幅短小精悍,用假托的故事寄寓道理。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13.[甲][乙]两文都和传闻有关,请你用自己的话完成以下表格。
篇目 传闻 事情真相 启示
[甲] 穿井得一人 ①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乙]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商周贵族们手持面具娱乐的居所;公寓(寓所);寓言(寄寓)
解析:根据题中的提示作答。
2.答案:心理活动:(示例)还可以这样喝水?
寓意:人要敢于突破,勇于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解析:该漫画从传统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创新而来,寓意非常明显:我们要敢于突破,勇于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书法字体特点的能力。图二是一幅隶书作品,作品中的字蚕头燕尾,一波三折。A项,形体方正,端庄严谨,是楷书。B项,用笔狂放,笔势连绵,是草书。C项,行云流水,潇洒有致,是行书。D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隶书。故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书法作品的能力。B项有误,“一叶浮萍”的字体是隶书,但“连绵回绕”不是隶书的特点,而是草书的特点。
5.答案:jué;衔;勋;pìn
6.答案:D
解析:“御聘织师”的意思是:皇帝聘用的纺织师傅。封建社会与皇帝有关的称为“御”。故选D。
7.答案:随声附和
8.答案:最后一个感叹号应放在后引号之前。
9.答案:(1)使听到;(2)担任
解析:(1)注意“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2)先理解句意“让他担任乐正”,再推断“为”意思是“担任”。
10.答案:D
解析:本句的结构:“家无井”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表示“家里没有井”这个事实;而“而出溉汲”则是一个连动结构的短语,表示“需要出门打水浇田”这个动作。“家无井”和“而出溉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从中划分即可。
11.答案:D
解析:A.[甲]文的最后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是议论的表达方式。B.[甲]文主要是通过丁氏挖井后“得一人”的传闻,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闻,对于传闻要有正确的态度。C.[乙]文主要是通过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告诉读者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
12.答案:(1)(我家)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这个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
解析:答题时,需要将重点词语落实到位,如“使”“彼”“通”等,
13.答案:①挖井后得到一个人使唤
②夔只有一只脚
③有夔一人就足够了
④面对消息应当审慎分析,仔细甄别,不信谣不传谣
解析:第①题,可抓住“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作答;第②题,可以根据“吾闻夔一足,信乎?”作答;第③题,可以抓住“夔一而足矣”作答;第④题,[甲]文中,传闻是“穿井得一人”,但真相是挖井后得到了一个空闲的劳力,而不是在井中真的挖出了一个人。这启示我们在面对消息时应当审慎分析,不可轻信盲从。[乙]文中,传闻是“夔只有一只脚”,但真相是夔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类似的传闻时,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不要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鲁国国君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这个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夔一个人就足够了。’让他担任乐正。因此君子说:‘有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
例题解析
对接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