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学生基础一般,有一定的学习热情。
3重点难点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了解大致意思,明白文章主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也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课题释义: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的哀伤、惋惜之情。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识字正音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pān)(yè)(yì)
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mǐn)
活动3【讲授】[探究活动三]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
1、“世隶耕”隶:
2、“未尝识书具”尝:
3、“父异焉”焉:
4、“即书诗四句”书:
5、“并自为其名”自: 为: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 是: 就:
7、“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8、“或以钱币丐之”或:
9、“父利其然也”利: 然:
10、“从先人还家”从:
11、“还自扬州”:
12、“贤于材人远矣”贤于:
13、“卒之为众人”卒:
14、“且为众人”且:
15、“固众人”固:
16、"得为众人而已耶?"
活动4【活动】翻译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译: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4.2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整体感知
因为仲永天资非凡,但因“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一)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活动2【讲授】探究
(一)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又过七年后,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二)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三)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天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四)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活动3【讲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