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31 17: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孙权劝学》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四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三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学情分析】
一、知识经验:
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已经接触过几篇文言文,如:《陈太丘与友期行》《狼》等,但学生文言实虚词较多的文言文的学习还有较大的难度。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比较少,对文中的“当涂”“往事”“乃”“及”等文言词语接触比较少,所以对课文的翻译存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积累的文言实虚词比较多,能比较容易的翻译课文,有的学生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才能翻译课文。
二、生活经验:
学生有过自己读书的经历,对文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难。所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一定的帮助。多角度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三个人物。
三、策略经验: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翻译课文,能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课文编成小故事讲述出来。学生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较陌生,在课上继续联系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用恰当的语言和方法分析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多读多体会
【教学目标】
1.能够梳理人物语句关系,读懂文章内容。
2.能体会孙权“劝学”的高明之处,理解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能尝试吕蒙推辞孙权的后续描写。
4.能体会鲁肃对吕蒙苦学成才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材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材难点】
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新课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层次结构】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孙权析学--吕蒙就学--鲁肃鉴学--吕蒙论学--肃拜蒙母。
【中心思想】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也告诉了我们读书学习的重要,在我们这个年龄,学习十分重要,老师在课堂的最后依然要送同学们几句名言,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愿同学们都能热爱学习,与书籍相伴,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筑梦扬帆。
设计意图:名言善诱劝读书,让学生们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全文分析】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词语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翻译文章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五、读课文,理解文意
1.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六、再读课文,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展开全文阅读
1、大家再读课文,注意情感和语气的把握。
2、挑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评论。老师借大家的评论引导学生品味对话。
孙权: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学习的必要性,语
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 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语气稍重,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
辞恳切。)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结合自身,指出学习的可能性,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惊讶,又高兴,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吕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自己才略长进感到自豪、自得。)
3、言为心声,借品味对话引导学生分析人物
孙权: 善劝; 王者之风,长者之气
鲁肃: 敬才 爱才
吕蒙: 善纳雅言
七、布置作业
1.课后自己整理、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
两个作业的设计难度适中,实用性强。让学生有意识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在迁移运用中理解读书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留:权、蒙、鲁肃、浔阳。
替:初-当初、当涂-当道、及-等到、博士-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调:倒装句
补:省略句
删:无实意的词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且结合课下注释疏通了文意。注意“博士”“往事”“耳”等古今异义词还要注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结友而别”等省略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的部分,使句子完整。
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这个短小却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