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伤仲永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3.伤仲永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2 21:10:09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好,课前已充分预习,一节课可以完成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爪;还说:三岁看小,七岁年老。这种说法正确吗?我们还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那我们就来听听北宋大文学家给我们讲个有关读书学习的故事,通过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一些事理。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放录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五、分析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蕴含主题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后天的教育很重要。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方仲才能的变化————————原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六、深化理解:先天条件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示例:1、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2、方仲永3、戴震(1724—1777),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七、作业: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完成《优佳学案》相应的内容。
【板书设计】23、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课件20张PPT。王安石23.伤仲永 俗语说:
人看 3
马看蹄爪
还说:三岁看 3
七岁看 6 从小小
老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读 准 字 音 矣( ) 泯( ) 称( )
隶( ) 扳( ) 谒( ) 邑( )卒( ) 焉( ) 耶( )yǐmǐnchènlìpānyèyānzúyìyé听读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疏通文意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这句话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曾经书写工具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属于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要代词,指代书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附近。这里指邻居代词,他,指代方仲永名词用作动词,写,书写动词,写上,题上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当作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把……当作赡养团结同宗族的人内容从此立即完成文采和道理同县的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渐渐求取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通“攀”,牵,引这样四处拜访名词作动词
认为……有利可图代词,这件事跟随在相称,相当传闻,听说过的情况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利”:“环谒”:“不使学”: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消失了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又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不使学”的作用有哪些?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先扬后抑。
文章先抑后扬,先铺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出放纵用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文章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启示伤仲永板书设计 23.伤仲永
王安石
闻 : 幼年天资聪颖 奇异
伤 见 : 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 : 青年沦为庸人 泯然众人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戴震(1724—1777),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