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但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复杂,学生可能难理解翻译;但本文故事有趣味,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2.解题: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3.初读课文,思考,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做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掌握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①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②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练、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述,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四、拓展学习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附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不使学)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①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②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练、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述,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拓展学习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附板书: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不使学)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件9张PPT。 23. 伤仲永
王安石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学习目标
1. 文学常识。
2. 文言实词含义。
3.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伤仲永1.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和意义: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2. 根据注释默读课文,掌握下列字
的读音和意义: 隶 扳 谒 称 泯 朗读掌握下列重要字词(加色词)伤仲永
父异焉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或以钱币丐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把……当作宾客以……为利纷纷感到惊异花钱请听说名声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
段?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
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不使学
父利其然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谈一谈:
1. 你认为仲永变成“泯然众
人矣”,他本人有责任吗?
2. 学了本文,我们该怎样做?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