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法存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要在生产上有效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先必须选育出雄性不育系。
水稻三系法杂交,于1973年成功实现“三系”配套,成为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经典方法。“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于1981年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摘编自《杂交水稻育种的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
材料二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只有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节选自《喜看稻菽千重浪》,有删改)
材料三
国际上,日本科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粳型杂交水稻的研究。至60年代中后期,育成了“藤坂5号”不育系等一批粳稻雄性不育系,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但是,由于亲缘关系太近而没有杂种优势,或者种子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生产上无法利用,目前基本处于停滞阶段。中国科学家于1961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于1995年研究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截至2019年,中国育成各类型杂交水稻品种超过7000个,增产粮食近9×108吨,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9年美国引种了中国种子公司提供的3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这些品种比当地良种增产165%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杂交水稻技术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增产粮食、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以及德国拜耳公司、美国水稻技术公司等跨国种业公司均派高级专家到中国学习与交流。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
中国于1998年启动了“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计划”,中国科学家采取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2014年先后实现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单产每公顷15吨的育种目标。2018年在中国云南省个旧市百亩示范片中验收的平均单产达到17.28吨每公顷,刷新了世界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最高纪录。超级杂交水稻先后实现了中国四期超级稻研究计划育种目标。三等以上优质品种由“十五”规划期间的32.0%提高到“十三五”规划期间的51.4%。推广面积目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超级稻的国家。
(摘编自《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选育出雄性不育系至关重要,因此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就成了他科研的开端。
B. 传统的植物学理论认为,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没有优势。这种观点阻碍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C. 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袁隆平率先发现了雄性不育系,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研制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
D. 我国研制的杂交水稻,发挥了杂交优势,亩产大幅度提高,2018年创造了世界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最高纪录。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交水稻育种栽培技术,传播海外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美、日、德等先进国家都来学习借鉴,表明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全面超越了世界。
B. 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技术取得突破,并日益进步,促进了粮食生产,强有力地回答了多年前西方学者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
C.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的科研之路,艰辛坎坷,不仅是因为受到权威思想的压制,还因为受到了当时社会封闭、科技信息不通畅等因素的限制。
D. 杂交水稻技术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增产粮食、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能。
3. 根据材料一,下图中对序号①~⑤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雄性不育系 ②保持系 ③雄性不育系 ④恢复系 ⑤杂交稻
B. ①保持系 ②雄性不育系 ③保持系 ④恢复系 ⑤杂交稻
C. ①雄性不育系 ②保持系 ③雄性不育系 ④恢复系 ⑤雄性不育系
D. ①保持系 ②恢复系 ③保持系 ④雄性不育系 ⑤杂交稻
4. 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对袁隆平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5. 袁隆平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但材料三只提到“中国科学家”,而没有点出“袁隆平”的名字。请结合材料谈谈这样表达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
屠格涅夫(俄)
我们就出发去打鸟。说老实话我留意地观察卡西扬的时间,比看我的狗的时间更多。他走起路来显得非常轻巧灵便,根本就不是走,而是连蹦带跳的,还不时地弯下身去,将些草揣到怀里,并且还自言自语地嘟囔几句,不住地打量我和我的狗,而且用的是一种迷惑不解而又惊奇的目光。在低矮的灌木丛中,在采伐迹地上,常常飞舞着一些灰色的小鸟,从这棵树上飞到另外一棵树上,啾啾地叫着,忽高忽低地飞舞着。卡西扬模仿着鸟叫,和它们相互呼应:一只小鹌鹑吱吱喳喳地叫起来;一只云雀飞了下来,在他的头顶上扇动着翅膀盘旋着,声音嘹亮地歌唱着,——卡西扬也随着云雀唱起来,他仍旧不和我说一句话……
天气晴朗,比刚才更好了,但仍然是那么炎热。在澄澈的天空中,缓缓地飘浮着高高的稀疏的云朵,呈乳白色,恰似春天迟融的积雪;又像伸展着翅膀的风帆,扁平的,长长的,它们的边缘像蓬松而又柔软的棉花,每一个瞬间都在慢慢地,但是又很明显地变幻着:这些云朵正在消融,因此连影子都未曾投下来。一个个树墩子矮矮的,都有些发黑了,周围都长满了细嫩的、光滑的枝条。树墩子上还长出很多海绵状的木瘤,一个个圆圆的,还镶着灰边;草莓也在这上面伸展着粉红色的卷须,上面还密密麻麻地长着一簇一簇的蘑菇。我的两只脚常常被晒得热乎乎的长长的青草给缠住、绊住。树上到处都有略微泛红的嫩叶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而且还很闪光耀眼,使人眼花缭乱。到处都有一串串浅蓝色的野豌豆,一朵朵金黄色的毛茛花儿,半紫半黄的蝴蝶兰,令人目不暇接,斑斓悦目。在一些几乎被荒草淹没的小路上,长满了红色的小草,它们呈带形分布,标示出往日车轮走过的痕迹。微风时而吹拂,时而又一丝风也没有;时而又强风骤起,拂面而来,仿佛要狂风大作,——周围的一切都活跃了起来,一切都欢快地呼叫起来,都摇摇晃晃地摆动起来,就连羊齿植物那柔软的枝梢也婀娜多姿地摇摆起来,——你正想享受一下凉风送爽呢……哪里知道风一下子又无影无踪了,一切又都静止不动了。只有蝈蝈好像发怒似的吱吱地叫了起来——这种连续不断而又干巴巴的大合唱,懒洋洋的真是像催眠曲一样地使人昏昏欲睡。这种懒洋洋的叫声仿佛是烈日炎炎晒出来的,仿佛是从晒得发烫的大地呼唤出来的一样。
一路之上,我们连一群鸟也没有碰上,一无所获地又来到了另一片采伐迹地上。在这儿,一株株被刚刚砍伐的白杨悲哀地横倒在地上,把青草和小灌木都压在了自己的身底下,其中有几株树上的叶子还是绿色的,但是却已经蔫了,憔悴地挂在静止不动的树枝上;另外一些白杨树上的叶子已经干枯了,卷曲了。在潮湿发亮的树墩旁堆放着很多新砍下来的木片,呈金黄色,还散发着特殊的味道:异常的苦味儿。在远处,在靠近树林之处,响着沉闷的斧声,过一会儿,就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慢慢地倒下来,就好像伸展着臂膀庄严而缓慢地鞠躬一样……
我转悠了好长时间,却没有找到一只野禽。最后,终于在长着一大片苦艾的橡树丛中飞出一只秧鸡来。我举枪射击,一枪就打中了,只见那只秧鸡在空中翻了个身,便倒栽葱似的掉了下来。卡西扬听到枪声,立刻用手捂住眼睛,呆立不动地站在那儿。一直等到我装好枪捡起那只秧鸡为止。等我继续往前走,他才走到被打死的秧鸡掉下来的地方,弯腰去看草地上溅的血滴,伤心地摇了摇头,惊恐地望了我一眼……后来我听到他小声地说道:“罪过呀!……唉,真是罪过!”
烈日炎炎,终于逼迫着我们走进树林里,我急不可待地跪倒在一片高高的榛树丛下面,在树丛的上方,有一棵新生的槭树,挺拔直立,神采飞扬地伸展着它的翠枝绿叶。卡西扬在一株被砍倒的白桦树的树干上坐了下来。我盯着他看,树叶在高处轻轻地摇动着,它们投下了浅绿色的阴影,在他那随便用深色上衣裹着的虚弱的身体上,和他那张瘦小的脸上缓缓地移动着。他一直低着头,始终一声不吭,使我感到乏味而又不耐烦,便仰面躺在地上……
“老爷,喂,老爷!”卡西扬突然用洪亮的声音呼唤着。
我欠起身来,感到很惊奇:因为在此之前,他连回答我的问话都很被动,此刻却突然自己主动和我说起来。
“什么事儿?”我问道。
“请问,你为啥要打死这只鸟?”他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问道。他略停片刻,接着又说:“血呀,血是神圣的东西!血是不能见到太阳的,血是不能见到光的……让血流在光天化日之下,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天大的罪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唉,天大的罪过呀!”
他叹了一口气,就低下头来不再说话。说心里话,我怀着非常惊奇的心情看了看这个奇怪的小老头儿。他的话真不像是一个农夫说的话,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讲不出这一番大道理来,一般的能言善辩的人,也是说不出这番话来的。这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而说出来的既庄重而又奇特的话语……我还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语。
——(节选自《猎人笔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西扬把草揣到怀里,与小鸟应和、互动,表现了他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
B. 卡西扬在听到枪声时,就立刻用手捂住眼睛,呆立不动,并且还害怕鲜血,表现了他胆小如鼠,滑稽可笑。
C. 卡西扬似乎对“我”有很深成见、不解甚至是敌意,这种情绪和心理上的对立使文章充满内在的张力。
D. 卡西扬与“我”有着不同的理念,一番质问和指责超越了他的身份,让人警醒,给了“我”心灵上的触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猎人在乡间见闻录的形式,描绘了俄罗斯农村、森林的美丽风光以及农夫卡西扬的形象,真实地记录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
B. 作者先是描写卡西扬的动作、神态,后边转入对他语言的描写,由表及里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并且显示出了人物性格巨大变化和前后矛盾。
C. 景物描写细腻,想象丰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味多个角度来刻画,动静结合,将云朵草木虫鸟描绘得形神兼备。
D. 故事的叙述与景物的描写,从“我”的视角展开,“我”既是观察者、讲述人,也是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对卡西扬的塑造起到衬托作用。
8. “我”对卡西扬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9. 文章第三段描写的景物特点与第二段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②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③,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赢闻晋鄙之兵符④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公子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节选自《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节选自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注释】①公子:即信陵君,魏国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②平原君:赵王的弟弟,信陵君姊夫。③侯生,即侯赢,信陵君的门客。④兵符:古代将帅出征时由国君授予的信物。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赢闻晋鄙A之兵符常在B王卧内C而如姬D最幸E出入F王卧内G力能H窃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意思是屡次,与《琵琶行(并序)》“使快弹数曲”中的“数”意思不同。
B. 下,意思为攻克,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意思不同
C.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与《劝学》“ 使之然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 西,名词作状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古来万事东流水”中的“东”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国被秦国攻击,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兵前去,但因畏惧秦国,便只让晋鄙在邺按兵不动,以观望双方形势,并不敢真正救赵。
B. 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救赵,但没有得到魏王允许,就抱着与赵国共存亡的决心,亲自率领门客组织了上百辆战车,要与秦军作战。
C. 侯生反对信陵君去救赵,认为这种想法,就像是把肉食投喂给饥饿老虎,没有任何功效,并给信陵君出主意,教他盗窃魏王的兵符。
D. 唐顺之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并非全错,因为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魏又是楚、燕、齐的屏障,救了赵国就等于救了魏国、救了六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14. 明代的唐顺之说“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那么,信陵君的内心有何可“诛”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①?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难道。胜:强,高。②纪:经营,料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有许多美好的时日,诗人常常喜欢登高赋诗。
B. 新诗写成后,诗人就立刻招呼朋友相聚,边品尝美酒边斟酌、修改诗句。
C. 农闲时候,只要想念好朋友,诗人随时可以起身披衣,找友人去畅谈
D. 诗歌最后直抒胸臆,强调通过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丰富了诗歌内容。
16. 本诗和《归园田居》(其一)都表现了陶渊明厌弃官场回归田园之乐,但两首诗表达的乐趣又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比不上片刻的学习收获更大这个道理。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了当年刘裕的英勇气概,表达了对北伐英雄的景仰。
(3)古人常常在诗文中感慨人生短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抓紧时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
18. 把文中画线处的语句,改写成一个设问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章结尾处的“老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 甲 。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 乙 ,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A虽然文字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B通过这些让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段末尾,用“看看”二字,为什么不用“看”字?请简要回答。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袁隆平的这种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A 4. 通过“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和所处环境描写,生动具体地展现出袁隆平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时的艰辛与不易,凸显了他不怕吃苦、为科研勇于奉献、执着坚持的精神品质。
5. ①材料三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展示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情况、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内外的推广,强调的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成就,并非着重于突出个人事迹。
②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众多中国科学家协作攻关的成果,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用“中国科学家”的表述更加客观、全面地体现出团队协作、共同攻克难关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B
8. ①好奇观察:“我”在打鸟的途中,对他充满好奇,一直在默默关注着他的行为举动。
②乏味不耐烦:在烈日下,卡西扬长时间的沉默使“我”感到乏味又不耐烦。
③惊奇触动:当卡西扬主动开口质问“我”为什么打死鸟,并说出那一番深刻且不同寻常的话语时,让“我”的心灵受到触动。
9. ①烘托人物形象方面:第二段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烘托了卡西扬热爱自然、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入其中的形象。第三段衰败的景象从侧面烘托出卡西扬对生命的敬畏。
②营造氛围、推动情节方面:两段对环境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向展现两人观念冲突以及引发“我”内心触动这一方向发展,营造出一种略显沉重的氛围。
③表达主题方面:两段环境描写形成了对比,暗示了生命美好与脆弱,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生命的意义等主题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C 12. C
13. (1)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
(2)窃取魏国的兵符来缓解魏国的灾难,借助一个国家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14.
信陵君的可“诛”之处在于其背后的动机和对国家制度的破坏。信陵君窃符救赵,其动机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并且他的行为是“窃符”,违背了君臣之道,作为臣子,他没有遵守臣子的本分,私用国家兵权,属于不忠之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1)《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表达的乐趣在于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后对宁静、自然的田园生活本身的喜爱,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体现的是对田园自然风光和宁静生活的陶醉。
(2)《移居》(其二)表达的乐趣更多在于田园中人与人之间淳朴真挚的人际交往。诗中描写了与邻居朋友之间过门相呼、有酒同饮、闲暇相思、披衣畅谈等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场景,强调的是田园生活中的人情之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金戈铁马 ④. 气吞万里如虎 ⑤. 譬如朝露 ⑥. 去日苦多(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19. “老爷”一词是反语,用来称呼那些写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同志。这一称呼既生动形象,又辛辣讽刺,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写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者的厌恶和讽刺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甲:日子长了就出来了
乙: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21. A修改为: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作基础。
B修改为: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
22. ①“看看”相较于“看”,语义上体现一种试探性和随意性,使表达更加轻松自然。
②“看看”比“看”更口语化,贴合本文说明语言演变时生动、易懂的语言风格。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敢于质疑权威,勇于突破权威
在词典中,权威的释义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或者是“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对于前人树立的权威,我们应该尊重,因为那是前人认知实践的结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认识的深化,盲从权威、遮蔽双眼、一味信服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生活。
敢于质疑权威,我们应擦亮双眼;勇于突破权威,我们要敢于向前迈步。敢于质疑权威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勇于突破权威是要避免故步自封。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曾说过:“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众所周知,股市难以捉摸,市场瞬息万变,每一只股票都有巨大的升降空间,没有谁能一直预言成功。曾经年少的巴菲特尚未成为股市的神话,他在众多股票专家的权威声音中坚持自己的判断,通过对股票的深入分析和市场调查,依靠自己的判断在股海中遨游,受尽股票前辈们的讽刺。然而,相信自己、不断学习分析、敢于质疑权威的他,终于超越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铸就股坛奇迹。
敢于质疑权威才能获得前进的原动力,勇于突破权威才能获得成功的支点。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敢于质疑是获得新知的前提。生活长进正如读书,有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突破自我。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注入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从而不断前进,直到找到成功的方向。
敢于质疑权威要以实践为基础,勇于突破权威要打破陈腐的牢笼。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社会,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等名言警句,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正能够躬亲实践的却寥寥无几。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如果盲信苏联专家对中国地质构造的考察结论,没有日复一日地外出实践,就不可能首先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为新中国找到第一口油井;如果袁隆平对于权威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不会有“超级稻”的问世。
对于权威,我们应该尊重,但是绝对不要盲从,因为盲目追随权威会有出错的时候。一味迷信权威,我们就会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行动就会不自觉地被专家的论断所束缚。迷信权威是阻碍一个人发展的敌人。敢于质疑权威,我们才能用一己之力带动新的发展;敢于突破权威,我们才能为人类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