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木兰诗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木兰诗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2 20: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体会本文排比、对偶、互文、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的整体赏析能力有待提高,这一课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以《花木兰》选段导入新课
活动2【活动】解题
介绍题目及乐府知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为“乐府双璧”,汉代古乐府民歌(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
活动3【活动】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胜利归来
第四部分(7)――诗歌结尾
活动4【活动】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师: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而言之,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师: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1)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2)战事紧迫。
(3)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4)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师: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师: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师: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师: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师: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活动5【活动】纵观全文,情深提升
师:木兰在从军前后曾经做过两次重大的抉择,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诗歌,找出相关语句。
生:第一次抉择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第二次抉择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替父从军辞官还乡)
师:这两次抉择让木兰的身份、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诗歌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这种变化之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问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当户织”表明木兰在从军之前只是一个在家织布的平民女子(板书:平民女子),她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中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不闻”“惟闻”已经隐含了一种变化,“接下来,“叹息”一词让我们感受到木兰内心的焦虑和矛盾,是战争打破了木兰原本平静的生活,让她陷入到了愁思之中。
请同学们再读其它段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木兰的身份和生活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找到的变化可能有以下这些地方:
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明木兰将要出征。
师:出征也就意味着她另一个身份的开始,这个身份就是(稍顿)
生:战士。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写出了木兰身份的变化。
师:身份变成了什么呢?
生:战士。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是木兰在准备战具,说明他要去打仗了。
师:这位同学的心思非常细腻,他从生活用品看出了木兰身份的变化。
生:第3段“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只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两句中“旦辞爷娘去”写出了木兰与家人的分离,“不闻”“只闻”写出了她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生活变化给木兰心理上带来的影响,非常好。
生:第4段集中描写木兰的征战生活,这个时候的木兰已经是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士,她的生活已经由原来的平静安宁变成了现在的残酷。(板书:沙场战士)
师:你能不能结合具体语句来说一说战争生活的残酷表现在哪里?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百战”说明了战斗很多,“死”写出了战斗随时可能出现的结果,“十年”写出了战争时间之长。这都表明了战斗生活的残酷。
师:还有哪些地方能表现战争的残酷呢?
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战场生活的艰苦。
师:能不能结合词语说的再具体一些。
生:“朔气”指的是北方的寒气,“寒光”指的是“清冷的月光”这让我们感受到天气的寒冷。
师:你说得真好,这两句正是从环境角度来写战争生活的残酷。还有吗?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万里”“关山”写出了征途的遥远和路途的艰辛。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确实感到战争生活的艰辛和残酷,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艰辛和残酷的味道来。
学生朗读并展示。
生:第5段中“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看出木兰的身份是一个立了很大功劳,得到很多赏赐的凯旋战士。
师:你很细心,这个身份也是战士身份的一个结束。
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中的“尚书郎”这个词能够看出木兰有机会成为一个尚书省的官。
师:结合课下注释来看,尚书省指的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尚书省的官应该是一个不太小的官,也就是说木兰有机会成为一个“朝中要员”(板书)
生:第6段木兰回到家里,又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她也恢复了自己的女儿装,这个时候的木兰又成了一个平民。
师:那同学们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开头也写到了木兰的平民生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和第6段写木兰的平民生活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师生分析:开头重点写的是她平时在家里劳动的情景,强调的是她平民的身份,结尾重点写的是她梳妆打扮的情景,强调的是她闺阁女子的情态。(板书:闺阁女子)
师:从大家的分析来看,这两次抉择确实给木兰的身份、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她放弃相对来说安逸的生活走向残酷的战场;她放弃可以拥有的荣华富贵回到曾经的家园。这不禁让人深思: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抉择,她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抉择呢?
学生可能回答到的有(学生也可能先说能做出第二次抉择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调控)
生:木兰很孝顺。
师:很好,你是从为人子女的角度来分析的,孝顺父母其实也是儿女的责任。还有吗?
生:木兰很爱国。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呀!
生:木兰很勇敢。
师:你是从她的性格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吗?
生:她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师:这个角度说得太好了。她担当的是原本不该由她担当的责任。木兰在寻常生活中是一位寻常的女性,然而一旦身处非常情境,她就能果敢抉择,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表现了她超越一般女性的远见卓识。
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木兰之所以放弃相对来说安逸的生活走向残酷的战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内心的那种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板书:责任大于安逸)
那哪位同学能来说说能够做出第二次抉择的原因?
生:木兰不慕荣利,不贪恋富贵。
师:不爱慕荣华富贵那她爱什么呢?
生:爱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师:当官也可以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呀?
如果没有学生说,老师就引导学生第二次选择之后作者对木兰回家之后生活情景的描绘。
我们重新来看课文的第6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生活方式的选择其实也是人内心的一种反应,你从中能够感受到木兰怎样的人生追求?
生:木兰想过自由自在的不受约束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和荣华富贵的官宦生活相比,木兰更喜欢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也许在她的内心深处,自由远远高于名利(板书)。
活动6【活动】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总结归纳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诗歌借助木兰的两次人生抉择传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人性的赞美,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2.拓展延伸
(1)完成导学案的练习。
(2)想象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