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文中提到了哪几个民族的学生? 、 、 、 、。
2. 用“____”画出文中描写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行动的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什么?
3. “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形容什么的?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1. 文中把东风比作( ),把花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 “花的学校”指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想象?
3. 你觉得花在地下的学校里会做些什么功课呢?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1. 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时,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2. 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先生书里的意思?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4.“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寒山:____ 生:____ 坐: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运用了(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 文中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有( )、( )。
2. “金色的小巴掌”指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说落叶排列不规则却增添了美?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 文中写了秋天的雨的哪两个特点
2. 根据文中内容,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
3. “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4、还有哪些小动物在怎样准备过冬?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 ”,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1.文中描写了哪几种秋天的声音?
2.“黄叶道别”“蟋蟀告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你听到的秋天的声音。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 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小女孩的外貌?用“——”画出来。
2.写出两个“哆哆嗦嗦”这样的词语: 、
3. 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在街上卖火柴?
4.“不过她没注意这些”中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1. 种子的愿望是 它是怎么实现的?
2. 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种子的心理?
3.“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牛肚子里旅行》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1. 牛有( )个胃,前三个胃是( ),第四个是( )。
2. 青头是怎么鼓励红头的?体现了青头和红头之间怎样的感情?
3.红头为什么要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一块奶酪》
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要就受处罚。”
大家一听,都来劲了,争先恐后赶到运粮地点,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谁也不愿偷懒。
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酪实在是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1.蚂蚁队长宣布了什么纪律?
2.当小蚂蚁提出质疑时,蚂蚁队长是怎么回答的?这说明了什么?
3.大家听了蚂蚁队长的话后有什么表现?
4.争先恐后的意思是: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1.照样子写词语:自言自语
2.老屋为什么觉得自己到了倒下的时候?
3.小猫请求老屋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4.从文中可以看出老屋具有怎样的品质?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
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因为他近视,就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这根胡子长在下巴的右边,胡萝卜先生吃果酱面包的时候,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酱。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
于是,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就在一点一点地变长。( )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 )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 胡萝卜先生为胡子发愁的原因是
3. 胡子为什么会变长?
4.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小狗学叫》
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是不会汪汪叫的狗。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那只小公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1.照例子写词语:孤零零
2.小狗有什么问题?
3.小公鸡是怎么帮助小狗的?
4.你觉得小狗能学会叫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小狗,你会努力学叫吗?为什么?
《搭船的鸟》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我们坐在船舱里。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1. 用“——”画出文中描写小鸟外形的句子
2. 写出两个拟声词:沙啦沙啦
3. 作者对小鸟的到来有哪些疑问?用“ ”画出来。
4.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鸟怎样的情感?
5.仿照选文描写小鸟的方法写一种小动物。
《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1.解释词语:
引人注目:
一本正经:
2.为什么草地会变成金色?
3.“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做了什么游戏?
4.从文中可以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美丽的小兴安岭》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1. 文中描写夏天树木长得茂盛的词语是( )、写树木多而密的词语是( )、( )
2. 文中“封”换成“盖”好吗?为什么?
3.作者把草地说成美丽的大花坛是因为
4.这段话描写了夏天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富饶的西沙群岛》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 )这个词语说明鱼的数量多,( )这个词语说明鱼的种类多。
2. 文中描写了鱼的哪些形态?
3.“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5.用“有的……有的……有的……”
《海滨小城》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1.这段话围绕哪一句写的?用“——”画出来。
2. 文中写了小城庭院里的( )树、( )树、( )树和( )树。
3.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把( )比作绿绒大伞,写出了榕树的( )的特点。
4. 小城的公园美在哪里?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戏:____ 于:____ 登:____ 迸:____ 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
3.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儿表现是( ),司马光( )。
4.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举动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灰雀》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用“——”画出文中描写灰雀外形的句子。
2.( )、( )和( )三个词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3.惹人喜爱的意思:
《手术台就是阵地》
1939 年春,齐会战斗打响了。气焰嚣张的日军刚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五百多人。
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1.齐会战斗的情况是怎样的?
2. ( )和( )两个词语表明白求恩所处环境很危险。
3. 从文中可以看出白求恩大夫怎样的精神?
《灰雀》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1.文中描写灰雀外形的词语有哪些?
2.列宁发现灰雀不见后,做了什么?
3.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4.你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预测一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
《读不完的大书》
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好玩的东西。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1.文中提到了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
2.用“____”画出文中描写蚂蚁的句子,并说说蚂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你怎样理解题目读不完的大书?
4.仿照文中描写植物的句子,写一写你身边的一种植物。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静——( ) 好奇——( )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段描写了上课和下课两个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4.写同学们读书为什么要写小动物的表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 文中把水泥道比作( ),把落叶比作( )。
2. 为什么说落叶排列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3.“熨帖”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能体现出什么?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 文中表示颜色多的词语是( ),请你再写出两个类似的词语( )、( )。
2. 仿照文中句子,用“像”写一个比喻句。
4.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画出来。
5.你怎样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
6.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请写一写。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1. 老母鸡请求老屋( ),老屋答应了,从中可以看出老屋( )的品质。
2. 用“____”画出文中描写老屋状态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测一下,老屋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大自然的声音》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文中提到了哪几种动物的声音?
2. 用“____”画出文中描写动物声音的词语。
3. 这些动物的声音给你怎样的感受?
4. 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你听到的一种动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