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欣赏诗歌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3 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2学情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韵律和意境而流
传至今。但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语言,词义和语意更有时代差异,在实际的课
堂教学对话中还是会出现不少难题。因此在古诗词教学对话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建构古典诗歌中的情境,“站在作者的立场,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走近诗人,因此我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课本剧的形式来导入。
在表演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训练中进人诗人的思想世界,在诗词中“走一个来回”。本课的设计并没有从传统的作家简介开始,诵读诗歌,然后释诗句的意思,背诵。而是恰当地只讲重点句和难点句,其他少讲或不讲。不拖泥带水,既避免了满堂灌,也让课堂时间得到最大值的收获。我的这个设计还改变了以往的背诵传统。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兴趣,我把千篇一律的背诵
诗歌改成唱诗歌表演了。其实学生们在去寻找适合的曲调来谱这首诗歌的时候,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完成了诗歌背诵的环节。总之教学诗歌,品读很重要。一字一句总关情。一定要给足学生们时间去读①自主读:给足时间读出“诗意”②引导读:点拨方法读出“诗情”③想象读:进入意境读出“诗韵”优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4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做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喻寄托手法。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有《刘梦得文集》。名篇《陋室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此时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沉舟”“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作者对自己20多年被贬谪至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流露出了遭弃置的无限辛酸与对友人的怀念。 同时,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现出旷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凄凉 千帆过 弃置 万木春 空 歌一曲 翻 长精神 愤懑凄苦 豁达乐观
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