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格律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3、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点拨法、情景再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初唐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字叫王福畤,他有一位特别聪明的儿子。客人们来家里玩的时候,都要看看这个小孩。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就看见这个小孩在研墨,研好以后,这孩子就上床睡觉去了。客人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的父亲:“你家公子研好墨不写字却跑上床睡觉,这是什么学习方法啊?”孩子的父亲笑着说:“这是小儿的一个习惯。他是先研好墨,然后上床蒙头构思,然后再起床写作,一气呵成。”客人听了以后,频频点头说:“原来这是在打腹稿啊,贵公子有他独到之处啊!”这个小孩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诗人王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一首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介作者
作者王勃(公元650年至公元675年),字子安。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三、课题解读
这是王勃送一个朋友去四川任职分别时写的。少府,官名,即县尉。之任,去上任。之,动词,去,到的意思。蜀州,现四川省崇州市。 即送杜少府去四川上任。
初读诗歌
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一生朗读,师生订正。
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一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什么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少府,官名,即县尉。“之”,动词,去,到的意思。王勃送一个叫杜少府的朋友去四川任职。
自由朗读,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城阙 三秦 五津 宦游人 天涯
若 比邻 无为 歧路 沾巾
整首诗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遍。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就在近邻。请别在分手的岔路口,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挥泪告别。
齐读诗歌。
品读诗歌
首联:这一句点明了送别地点,意境壮阔。
思考: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千里之外的蜀州,能看得见吗?
看不见。这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水的源头一直看到大海。诗人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
颔联:这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心情。
颈联:这一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思考:比较颈联与以下几句诗歌有何不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西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宋)柳永《雨霖铃》)
尾联:分别之际,劝慰朋友:“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我们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鼓励即将踏上旅程的朋友振作精神,走向充满希望的宦途。
5、齐读诗歌,读出感情。
6、好友即将分别,彼此话别,来两位同学表演一下送别的情景。
七、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这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全诗一改送别诗悲凉凄清的诗风,情感豪迈奔放,积极乐观。
背诵诗歌
拓展延伸
欣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新唱。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壮阔境界
无限别绪 豪迈奔放,积极乐观
深厚友情
劝慰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