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无论是汉人汉族,还是汉字汉语,还有久违的汉服,都与汉朝密切相关。之所以能够一直沿用至今,且还将继续使用更长更远,完全是因为大汉王朝的坚实基础造成的。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建立朝代,历经400余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在当时世界的影响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前207
前202
前141
9年
25
220
刘邦
建汉
秦朝
灭亡
曹丕
灭汉
东汉
建立
王莽
覆灭
楚汉
战争
东汉
武帝
即位
西汉
王莽新朝
23
两汉时间轴
西汉灭亡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间:BC202年—BC194年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间:BC180年—BC157年
汉景帝刘启,在位时间:BC157年—BC141年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间:BC141年—BC87年
新朝开国皇帝王莽,在位时间:AC9年—AC23年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在位时间:AC25年—AC57年
时 间:公元前202年
国 号: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 城:长安
一、西汉的建立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
以早期道家学派(黄帝和老子)为基础,糅合其他各派形成的学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汉初
三帝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思考:面对这种残破局面,汉初施政者的统治方针如何调整,结果如何?
1、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环境
2、汉初的施政方针
社会满目疮痍,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治国思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经济政策:与民休息政策
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汉初的施政方针:经济--与民休息政策
1)与民休息的具体表现: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材料一:(汉高祖)夏五月,兵皆罢归家。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材料二:(汉文帝)亲率天下农耕、年八十已上,赠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五月,除肉刑法,语在《刑法志》。
(文帝)作一台,度用百金……废而不为。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 —《汉书·文帝纪第四 》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班固《汉书》
2)与民休息的影响: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汉初
三帝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思考:无为而治在西汉初期的政治建设上有何体现?西汉初期在地方设置什么制度,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汉初的施政方针: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继承:三公九卿、郡县制; 损益:地方:郡国并行制
汉初
三帝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汉书·诸侯王表》
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力,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
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史记·吕太后本纪》
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从俗而治,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确保刘家天下,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因功封王
因亲封王
壮大自己势力,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2、汉初的施政方针: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汉初的施政方针: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损益:地方:郡国并行制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汉书·诸侯王表》
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史记·吕太后本纪》
影响:
初期:有利于维护汉的统治
后期: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削藩之议,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此时西汉国势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秩序稳定,七国的分裂活动不得心。汉朝以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不足三月,七国之乱即被镇压。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汉初的时代特征
汉初
三帝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政治:中央丞相位高权重;地方郡国并行制,初期利于巩固政权,后期造成王国问题,削弱了中央集权
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土地兼并加剧,地方豪强膨胀
思想: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 ——梅新育《盛世下的“未统一”与“伪统一”》
诸侯势大,王国问题……
相权太盛,威胁王权……
思想混乱,没有统一……
匈奴犯境,边患问题……
钱花的太多了……愁啊……
无为不再适合社会需要
要走向有为
政治
边疆
经济
思想
推恩令
设中朝
察举制
设刺史
用酷吏
独尊儒术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
北击匈奴
经营西域
开拓边疆
汉武帝 刘彻
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 颁布“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一)政治:1、加强中央集权--①在地方颁布推恩令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左官律和附益法: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进一步出台“左官律”和“附益法”,将仕于诸侯王的官吏称作左官,贬抑其地位,禁止官僚士人依附结交诸侯,私自在诸侯国任官。
酎金夺爵: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宗庙祭祀时列侯所献酎金分量、成色不足为由,剥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治民参与政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解除。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影响: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一)政治:1、加强中央集权--②完善监察:地方刺史制度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制度:十三州刺史制度
特点:位卑权重
职能:监察地方吏治、子弟及豪强。
作用: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
2.二千石不奉诏书、侵渔白姓
3.二千石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4.二千石选署不平
5.二千石子弟恃怙荣事、请托所监
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1、加强中央集权--③选官制度:察举制
(武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 -《通典卷第十三》
故时人语曰:“举秀才, 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 葛洪《抱朴子 外篇 审举》
选拔方式:由地方郡国长官或有名望的人在辖区内选取合适的人才举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后任命。
选拔标准:品行、才能
评价:积—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消—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1、加强中央集权--④任用酷吏,严刑峻法
武帝任用大批执法严厉的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进一步严密法律,命张汤等制作新的律令。律令合计达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汉律令规模至此达到顶峰,有“禁网浸密”
(《汉书·刑法志》)之称。
强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2、加强君主专制(皇权)--设中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汉武帝即位后,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赐给他们侍中、给事中等加官,使其出入宫禁,参与决策,形成“中朝”或称“内朝”
相权削弱,进而加强了皇权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经济:
到了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后,土地兼并日盛,豪强势力扩大,而商人资本的发展则加剧了这一过程,使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匈奴也加强了对边境的压力,而对外战争需要的经济基础却由于诸侯王的存在而难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黄老之术就行不通了,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改行国家干预政策。 —— 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统制经济,扩大财源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酒榷
③均输平准
④征税抑商:算缗告缗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经济: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酒榷
五铢钱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è 天子,其后卒以叛逆。 --《史记·平准书》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高祖侄)则招致天下亡命者(任侠所为)盗铸钱,煮海水为盐(商贾所为),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桑弘羊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经济:③均输平准;④征税抑商:算缗告缗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既可免除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的烦难,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又可避免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使国家财政也能增加收入。
平准:是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打击投机倒把)
作用:均输: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保证朝廷贡物,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平准:调剂供需,平抑物价;打击富商,加强中央集权
“算缗”: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征收的的财产税。
“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所没收资产的一半,作为奖赏。各地争相告缗,许多大商人都因而破产;未破产的人也不敢再经营商业,而汉朝政府却增加了大量的收入。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打败匈奴和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抑制工商业者,平抑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思想上:尊崇儒术
董仲舒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著有《春秋繁露》。
1、内容及作用:
①“春秋大一统”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③“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④“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秦始皇
汉武帝
尊崇儒术
①任用儒生为官
②五经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③在中央兴办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
2、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独尊)(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匈
奴
西
汉
长安
西安西北
庆阳西北
北地郡
陇西郡
临洮
张掖郡
武威郡
酒泉郡
敦煌郡
朔方郡
杭锦旗北
河套
赵信城
燕
然
山
山
爱
杭
居
延
泽
祁连山
河
西
走
廊
白登山
平城
大同东北
漠
大
单于庭
瀚
海
呼伦湖
贝尔湖
辽
水
勃
海
黄
海
河
水
河
黄
前119年霍去病
前119年卫青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匈奴南下进攻方向
汉军第一次出击方向
汉军第二次出击方向
汉军第三次出击方向
战后疆界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战争,即漠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公元前104年,西汉设置酒泉郡、张掖郡,前111年设置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汉书·地理志》
(四)军事:①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第一次:汉武帝欲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二次: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
BC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俘虏,羁留十余年逃脱。夹击计划失败,但传播汉朝声威,被誉为“凿空之举”。
BC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匈奴已被击败,较顺利。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基础。
目的:
过程:
影响:
(四)军事:西北: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丝绸之路
军事路、外交路
经济文化之路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了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对当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仍有很大作用
影响:
瓷器、丝绸;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
珠宝、香料、乐器、歌舞、葡萄、核桃、石榴、皮货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四)军事:西北: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
三、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强化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设立察举制 选拔范围广,提高官员质量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刺史 促进地方监察,加强地方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 经济 改革币制 改用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重农抑商,抑制富商大贾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算缗告缗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财政收入 思想 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设五经博士 中央设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 问题: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有什么意义?
政治
思想
疆域
民族
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尊崇儒学,形成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思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共同心理素质。
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实体的发展。
积极开拓疆域,扩大中华疆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边疆治理为后世提供典范。
政治
外戚干政
政治黑暗
经济
土地兼并
赋税沉重
社会
流民问题
社会动荡
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频发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
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西汉的衰亡
王莽改制: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引发农民大起义。23年政权被推翻。
25年刘秀建东汉,定都洛阳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四、西汉的灭亡,王莽新朝、东汉建立
四、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之兴——光武中兴
学习任务:阅读p23,梳理刘秀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节约政府开支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
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
四、东汉的兴衰
(二)东汉之衰——东汉中期以后
结合教材,分析导致东汉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皇帝年幼
清议,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东汉豪强地主的表现:
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农民依附其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军事: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力量。
文化:精通儒学,把持地方舆论。
四、东汉的兴衰
田庄经济:形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盛行。豪强地主、官僚及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形成的大土地所有制。田庄内部豪强地主控制大量的依附人口,经营农林牧副渔,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东汉豪强地主的表现:
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农民依附其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军事: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力量。
文化:精通儒学,把持地方舆论。
东汉豪强地主的影响: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经济上兼并土地,占有大量劳动力,影响国家税收。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黄巾军起义
四、东汉的兴衰
四、东汉的兴衰
(二)东汉之衰——东汉中期以后
结合教材,分析导致东汉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腐朽,皇帝年幼
清议,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黄巾起义(184年)
军阀割据
五、两汉的文化:灿若星河
阅读课本列举两汉在史学、文学、造纸等的成就
史学
文学
科 技 医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
数学
《周髀算经》
农学 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
其他
东汉张衡: 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
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
乐府诗
五言诗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被誉为“医圣”
《九章算术》
在中国及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课后小结——回望大一统
汉初立国,
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学
文学艺术,
种类繁多
东方技术,
引领世界
01:政治
02:经济
03:文化
郡国并行,
王国问题
武帝强盛,
集权统一
宦官外戚,
汉末危局
光武中兴,
难阻割据
汉初贫弱,
修养生息
武帝治理,
严控经济
商业繁荣,
丝国美誉
汉室王朝,
东方雄踞
北击匈奴,
扩大疆域
张骞凿空,
丝路花雨
洛阳白马,
佛教传入
文化交流,
物种繁育
04:对外
两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024·汉口)汉高祖五年《罢兵赐复诏》中指出:战乱中逃往山泽的人,只要回到乡里,成为汉政府编户,就可以恢复旧日占有的土地和爵级。编户必须向政府提供租税、徭役和兵役。这一规定( )
A.从法律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B.使国家掌握更多赋役人口
C.部分恢复了西周的井田制
D.极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
[解析] 根据材料“战乱中逃往山泽的人,只要回到乡里,成为汉政府编户,就可以恢复旧日占有的土地和爵级。编户必须向政府提供租税、徭役和兵役”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加汉朝实际控制的编户,而编户必须向政府提供租税、徭役和兵役,从而使国家掌握更多赋役人口,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排除A项;汉朝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编户必须向政府提供租税、徭役和兵役,并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
2.(2024·商洛一模)汉初,郡国须收集各地所产之物(方物)输送至国库。汉武帝时,朝廷以“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和“便远方之贡”为由,派均输官直驻郡国,他们负责验收方物,督促郡国附缴相应运费,然后将方物运至中央。汉武帝此举( )
A.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
B.旨在消除豪强对朝廷的欺瞒
C.侵夺了地方富商大贾的利益
D.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考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均输平准政策,该政策的实行能够保证朝廷所需的贡物,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排除A项;均输平准政策旨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筹措军费,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对地方富商大贾利益的侵夺,排除C项。
D
3.(2023·潍坊)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C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奋字命名……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看,社会呈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据材料不能体现官僚政治和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D两项;汉朝尊崇儒学,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儒学思想也未在人名体现,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