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2 22: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
班别 : 姓名 : 座号 :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4分)
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yùn)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xīn)
不闻机杼声(zhù)同是宦游人(huàn)
B.诲人不倦(huǐ)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歆辄难之(zhé)遂携拯如初(zhěng)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yuè)策勋十二转(zhuǎn)
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朔气传金柝(tuò)
D.思而不学则殆(dài)尊君在不(fǒu)
王欲舍所携人(shě)著我旧时裳(zhuó)
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相委而去(丢下,抛弃) B.敏而好学(敏捷,轻松)
C.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 D.愿为市鞍马(买)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几项( )
A.巴山楚水剪烛西窗儿女共占巾
B.扑朔迷离君向潇湘敏然众人矣
C.磨刀霍霍巴山楚水默而识之
D.沉舟侧畔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用原文回答问题
A. 《木兰诗》中写木兰在北方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朗读下列诗句,节奏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城阙/辅/三秦B.今日/听/君/歌/一曲
C.扬子/江头/杨柳春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分析有误的项是( )
A.何有于我哉“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B.宁可以急相弃邪“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C.不亦乐乎“乎”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解释句子有误的一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二.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商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王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文言文阅读
(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 诗。(2分)题目是《_________》,(1分)作者______,____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________。
2.“与君离别意”,中的“君”指__________。
3.“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2分)
5.点出杜少府出发的地点是_______;
将宦游之地是_______。
(二)(10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4分)
俱:欲:幸:遂:
2.区别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
疑:古义:今义:
3.比较下面两句中“此”的含义是否相同。(2分)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论语》六则(2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_两种修辞手法。(4分)
6、解释加点字:
时____________B、知___________C、愠__________D、识_________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22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本语段出自《木兰诗》,节选自____ __编的《______ ____》。(2分)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8分)
(1)旦辞爷娘去(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3)军书十二卷( )(4)出郭相扶将( )
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B.策勋十二转 记了许多次功。
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_____。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 (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 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
(2)不耻下问: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
(2)关于学习方法: 。
(3)关于孔子自谦: 。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
答: 。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
9、解释下列词语
(1)舍 (2)戏 (3)委 (4)引 (5)顾
10、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 。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日 中 不 至,则 是 无 信
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
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 答: 。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15、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你说呢
答: 。
16、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
17、“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能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
答: 。
(三)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8、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歆辄难之 B、 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 ) ②幸尚宽( )
③纳其自托( ) ④遂携拯如初( )
2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 携:
21、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3、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4、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借旁 近 与之,即 书诗 四句
2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就: ②称:
27、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
(1)余闻之也久 。
(2)从先人还家 。
28、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 。
29、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 。
30、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
答: 。
3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B2.B3.AB4.A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5.B6.(1)说——悦(2)帖——贴(3)不——否(4)火——伙7.C8.C
三、文言文阅读
(一)1.送别《送杜少辅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唐四杰2.杜少府3.无须,不要4.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咫尺。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二)1.一起想要幸而,恰巧于是2.所以:古义:……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疑:古义:迟疑今义:怀疑3.(1)这一点(2)这件事
<三>1、lún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2、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说——悦排比、反问6、(1)时常(2)理解、体会(3)怨恨(四)1.郭茂倩《乐府诗集》2.(1)早上(2)只(3)这里表示数量多,不是确数。(4)外城。3.A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5.交代了木兰多年征战的经历。不仅写出战争的激烈残酷,还告诉我们木兰已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壮士”,讴歌了木兰的战功。(正确理解句意,言之有理,符合文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