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二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南宁二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4:58:18

文档简介

南宁二中2023级高二年级12月联者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
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记言”
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人类故事的两大
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
事。
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加于人”的伦理
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
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
“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
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
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广泛宣扬。
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
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
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
而有巢氏、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
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
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庭,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
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一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
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
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
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南宁二中2023级高二年级12月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南宁二中 12 月高二联合调研测试
语文 参考答案
1.B
【解析】“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有“
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
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不存在题干的因果关系。
2.C
【解析】C.“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和“二次再入大气层 ”错误,根据“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
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可知,是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
减速。
3.B
【解析】A.“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神话的
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错误,“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材料的第三段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
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C.“也是中国古代国家
话语权不足的体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无相关表述,原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
般共性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D.“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
错误,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
4.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精确的时间和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度导航参
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②形象生动。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用了“太空打水漂”
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
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
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如嫦娥六号任务的
成功,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科技强国,展现中国力量。
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
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到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A
【解析】A.“毛泽东的自信大方和萧子升的‘才子’形象都是通过蔡和森的惊讶表现交代出来的”错
误,根据原文“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
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
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可知萧子升的“才子”形象是通过易礼容的惊
讶表现交代出来的。
高二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学习资料,无偿分享
{#{QQABIQCQggggABIAABhCAw3gCAKQkhGAAQgOAEAMsAIAiQFABAA=}#}
7.A
【解析】B.“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错误,根据原文“年龄是不限,
可是……您真的来报名”“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怎么能到我
们这儿来报名呢?”可知学校招生没有限制年龄,黎锦熙震惊是因为何叔衡是前辈还来报考。
C.“对比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错误,根据原文“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
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可知,何叔衡的求学态度和其他年轻的学生是一样的,
并没有对比。D.“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错误,根据原文“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
牙的八股文章……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可知,
何叔衡更多是在表达自己对旧知识的不满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并非说当时没有合格的民国老
师。
8. ①借易礼容看见萧子升也来报考的惊讶和调侃,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华。
②以众人闻其名面想见其容,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名。
③借毛泽东(大个子)看见蔡和森的名字而惊讶,侧面表现蔡和森的名气很大。
④借毛泽东之口道出蔡和森考铁路学堂时作文超出满分的奇闻,侧面表现蔡和森的才华。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9.①志向远大,勇于追求:这些青年朝气蓬勃,带着求知的热情积极报考师范学校,表现出强烈的求
知欲和勇于接受新文化的精神,有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②自信大方,才华横溢:他们豪情满怀,对自己的才学有自信,如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
充满 信心,蔡和森作文出彩,萧子升被称为“湘乡第一才子”。
③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互动时幽默风趣,言辞中尽显开朗乐观,
展现出青年的朝气、力和面对竞争时的积极心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得分。)
10.CEG。
【解析】句意: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
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学者”作主语,“诵”作谓语,“空
文”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而为敌所诱”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表
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苟……则…… ”是假设分句,意为“如果……,
那么……”,故应在中间G处断开。
11.D。
【解析】A.正确。满,遍/更加。句意:军队绵延横贯数里。/诸侯送给他的越多。B.正确。均指“崤
山以东地区”。句意: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C.正确。倒
下/没有。句意: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挖石头,掏大洞,没有什么办法不用
的。D.文中“此亦攻守一道乎?”中的“一”字,翻译为“同一”或“相同”,这里的“一”
字用来表达“攻”和“守”是同一种策略或方法的不同方面,即攻守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屈原列传》中的“冀幸君之一悟”中的“一”表示“完全”
的意思,指的是屈原希望国君能够完全醒悟。
12. A。
【解析】A.“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错误。原文“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
里。诸将皆有惧色”意为:窦建德在汜水东边列阵,军队绵延数里。唐军诸将见了,都面有
惧色。
高二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5 页
学习资料,无偿分享
{#{QQABIQCQggggABIAABhCAw3gCAKQkhGAAQgOAEAMsAIAiQFABAA=}#}
13.(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
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乘”,登上,1分;“东”,名词活作动词,向东行军,1分;
“掩”,袭击,1分;句意1分。)
(2)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
就放逐了屈原。(“短”,诋毁,1分;“于顷襄王”,状语后置句,1分;“迁”,放逐,
1分;句意1分。)
14. ①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1分)
②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1分)
③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趁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
(1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①由材料一“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 ”可知,太宗观察到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
但在渡过险地之后表现得非常喧闹,这表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容易出现混乱。②由材料一“逼
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可知,窦建德的军队在接近唐军驻守的城市前就排开了阵势,这显示了他
们对唐军的轻视。③由材料一“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可知,太宗
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消耗士卒的士气,导致士卒饥疲,必会自行退兵,唐军趁其后退时出兵追击
一定会获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守武
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
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崤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
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
视我军的心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
我们趁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
疲倦,坐在队列里,又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
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
忙率领其军队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
唐军所到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
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敌军大败,活捉了窦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
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者)
,怎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
军心的方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
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
即是了解自己;‘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法》中说
三军的士气可以被夺走,这是一种精妙的战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
高二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学习资料,无偿分享
{#{QQABIQCQggggABIAABhCAw3gCAKQkhGAAQgOAEAMsAIAiQFABAA=}#}
士气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
去打击它。’此种讲法如何?”李靖回答:“所有有生命、有血气的生物,当它们被激发起斗志时,
即使面临死亡也不会有所觉悟,这是因为它们内在的气(精神、勇气)所驱动的。所以用兵的方法,
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
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己敢于战斗,那么
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
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竭,又如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
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
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15. C。
【解析】“‘求鱼无后灾’用‘缘木求鱼’之典指出夫差征伐之举危害不大,但劳而无功”说法错误。
“求鱼无后灾”用“缘木求鱼”之典,意在指出夫差“纵敌”举措的荒唐,必然会招致灾祸。
16.①运用比喻,把忠臣之恨比作形象的江涛雪浪。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涛江雪浪的景象,将伍子 胥的忠臣之恨形象化,映射伍子胥对夫差的深仇
大恨。
③借古讽今,暗含对南宋统治者昏庸苟安必将 重蹈夫差覆辙的批判与愤懑。
【解析】①尾联“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中,诗人用“涛江雪浪”这一景象来比喻忠臣
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强烈恨意, 同时也象征了吴国亡国的历史教训。这种具象化的表达,使
诗歌的情感更为深沉,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②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绘涛江雪浪的景
象,将伍子胥的忠臣之恨形象化,使得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了具体
的形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涛江雪浪的宏伟和激烈,恰好映射了伍子胥对夫差的深仇大恨,
以及吴国覆灭的惨痛教训。③借古讽今,借吴国亡国的历史教训告诫当朝统治者,暗含对南
宋统治者昏庸苟安必将重蹈夫差覆辙的批判与愤懑。
17.(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曾
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8.①惟妙惟肖 ②情不自禁
【解析】第一处,“雕像”后的冒号表示提示下文的作用,后文“臂挎竹篮、身形佝偻,悲苦羞怯的
祥林嫂;头戴破毡帽、弯腰驼背,拘谨麻木的老年闰土;身着破长衫,一脸落魄迂执的身形
高大的孔乙己;表情张狂,愚憨狡黠无赖的阿Q阿D们”举例说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描写得生
动形象,所以此处可填“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第二处,根据前文“每次猝然相遇,总会让人出神良久”和后文“在一次次的出神与回味里,
你也会不断感念鲁迅先生的伟大”,可知此处内容强调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给人带来一种奇妙
的体验,心中自然而然产生了对鲁迅先生伟大的赞美之情,所以此处可以填“情不自禁”。
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19.①“如椽巨笔”即大手笔,赞美作者的文字高明。而“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
前者更强调笔力雄健,有分量。
高二语文答案 第 4 页 共 5 页
学习资料,无偿分享
{#{QQABIQCQggggABIAABhCAw3gCAKQkhGAAQgOAEAMsAIAiQFABAA=}#}
②鲁迅先生文笔犀利,通过典型人物记录国家和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椽巨笔”更体现其思想的
深刻,更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感念和敬佩之情。(内容角度2分,情感角度2分,答出两点得5
分,不结合文本分析不得满分。)
20.D。
【解析】“在路上”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讽刺、否定。D.表
示特殊含义。
21.①路线推荐功能
②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③很多人不想也不需要问路
【解析】第一处,根据前文文末的分号可知,此处内容为与“目的地搜索功能”并列的某种功能,句
式应为“……功能”;再结合前文“目的地搜索功能……选项就能自动弹出”和后文“不再
需要依据经验选择路线”,可知此功能应和不需要选择路线有关,所以此处可填“路线推荐
功能”。第二处,根据前文“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和后文“也是
“如何更丰富地感知环境,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自 身与广大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在路
上’的一个课题”,可知此处所在的句子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速度和效率的肯定,引出下
文过度依赖导航软件的弊端,所以此处可填“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或“但在追求效率的同
时”。第三处,根据前文“曾经,谢亮老人为他人义务指路16年,让很多初到北京的人感受
到了这座城市的暖意;如今,一部手机在手”,可知此处把曾经人们问路和指路的行为和现
在人们依靠手机导航不需要问路的现象做对比,所以此处可填“很多人不想也不需要问路”。
22.只关注导航软件中的连线和数字,容易让人忽视环境中的自然、历史、文化元素,忽视身边的烟
火气、人情味、风景美,从而在急匆匆的赶路中失去“人在旅途”的乐趣。(改对一处得1分,
改对3处得4分)
【解析】原句中有三处语病:
①“操心”使用不得体,“操心”是口语,与整个文段的语体色彩不符,所以应改为“关注”
②“容易让人忽视环境中的自然、历史、文化”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所以应改为“让人忽视
环境中的自然、历史、文化元素”;
③“进而在急匆匆的赶路中失去‘人在旅途’的乐趣”不合逻辑,“失去‘人在旅途’的乐趣”是前
文两个“忽视”的结果,所以应把“进而”改为“从而”。
23. 写作提示:
考生需结合生活实际,辩证思考“变与不变”的关系。在生命的旅途中,变与不变并非完全对立,
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外部环境富于变化,例如机遇、挑战、变革等,内在精神需要稳定,例
如道德、原则、价值观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纷繁的变化中,我们需要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既
要坚守自我,保持坚韧,又要拥抱变化,迎接挑战。
高二语文答案 第 5 页 共 5 页
学习资料,无偿分享
{#{QQABIQCQggggABIAABhCAw3gCAKQkhGAAQgOAEAMsAIAi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