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是选自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敬信》。这是一篇篇幅短小,文意易懂的文言短文。讲述了蔡勉旃在没有立字据的情况下,坚决把好友生前寄放在自己处的一千两银子送还给亡友之子的故事。文章主要围绕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为人来展开的,其主题具有现实意义。文中的字词不多,注释较为全面,学生易于自学。在文章简短的文字下蕴含着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诚信乃做人之本。这种力量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所呼唤、所倡导的。教学此文,充分挖掘文中蔡勉旃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第六单元的古文学习,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初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对第六单元《期行》、《乘船》的学习,对“诚信”已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初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面对繁纷复杂的社会,他们总是睁大迷惘的眼睛观察着社会的人情世故。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孩子的眼睛不再迷惘。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并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去读。同时,本课拟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
2.充分挖掘蔡勉旃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恪守信用的优良品质。
3.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中人物作出评价,力求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4.反复诵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
2.挖掘蔡勉旃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恪守信用”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对文中人物作出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导学案预习,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师:老师以韩信报恩视频导入,从韩信的为报一饭之恩而奉养恩人,表现出他身上什么品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引出蔡勉旃这个人,(生答师引入课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基础过关
1、徐珂(近代人,生卒年不详),字 仲可 ,浙江杭州人。光绪十五年举人,曾官至内阁中书。本文选自 《清稗类钞?敬信》 。《清稗类钞》是一套 笔记 集
2、生字注音(重点注意“亡”、“语”、“券”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句读和朗读的节奏。
2.生齐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学生试读,并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4.把学生在预习时所不能解决的字、词语、提出来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5.自主合作学习检测,巩固学习效果。(多媒体展示重点生字)
6.小组讨论,翻译文章内容,注意重点句的翻译。
7、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课文分析铺垫过渡。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原文答)
2、从课文哪些方面刻画出蔡勉旃的为人?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言:“券在心,不在纸”
正面描写
重诺责,敦风义 行:“召其子至,归之”
“卒辇而致之”
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侧面烘托
“不语郎君”
3.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五、课外延伸,拓展提高 ---------各抒己见:
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要点提示:“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六、课堂总结
诚信乃做人之本
七、作业设计
1.把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熟悉的文言词语做成文言词语积累卡,或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2.根据上课的讨论,请你在周记本上就“诚信”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短文。
课件18张PPT。徐珂kē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近代人,生卒年不详),
字 ,浙江杭州人。光绪十五年举人,曾官至内阁中书。
本文选自 。
《清稗类钞》是一套 集(一)徐珂与《清稗类钞》知多少仲可基础过关《清稗类钞?敬信》
(bài)笔记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
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
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
寄千金而无立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
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zhānlínquànyùniǎnwúdūn●wángzú●(二)字音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蔡召其子至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语我也
卒辇而致之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蔡/召其子至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朗读指导且/父未尝语我也卒/辇而致之亡友: 重诺责:
敦风义: 寄之:
立券: 亡何:
愕然: 嘻:
郎君: 未尝语我: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致之: 而 卒辇而致之。
而翁知我。死亡重视存放票据,凭证不久惊讶告诉送还、归还解释文言字词看重古代对年轻男子
的尊称,“你”。语气词,表惊讶连词,表转折。 代词,你,你们连词,表修饰1、重诺责,敦风义。 重点翻译句子:2、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3、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4、卒辇而致之。 哪有寄放千两白银却没有字据的?字据是在心里,不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运着(千两白银)送还给这人的儿子。(蔡)看重许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浏览课文,回答问题1、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原文答)2、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的这个优秀品质的?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 了什么道理?思考:文中蔡璘的性格怎样?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召其子至,归之”
“卒辇而致之”重诺责
敦风义言:行:“券在心,不在纸”
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不语郎君”重 诺守信乃做人之根本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在当今社会,你是否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的做法?“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以避免邪念的产生。各抒己见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红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视 存放 名词活用作动词,“告诉” 归还 看重许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崇尚情谊。你父亲把我当作知己,因此没有告诉你。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
这表现了友人之子什么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是“寄千金,不立券”, 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答:不会。因为友人“寄千金”,没有立券;同时友
人已死,并且生前并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答“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
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之”。 答: 表现了友人儿子惊愕、不相信的心理,这从侧
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 1、把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熟悉的文言
词语做成文言词语积累卡,或抄在你
的积累本上。
2、根据上课的讨论,请你就“诚信”写
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文章,写在你的周
记本上。作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yǔ名词 如:语言、语文yù动词 告诉 如:故不语郎君亡{wáng “不”的意思
“亡何” 不久的意思wú死亡其人亡语{(二)
本文选自 。
《清稗类钞》是一套 集,
总共 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内容范围广泛,检索便利,但选录颇为复杂。《清稗类钞?敬信》笔记四十八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不语郎君”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
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