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老舍先生说:“我要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儒林外史》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的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我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
《儒林外史》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晚年自称“文木老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影响,吴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加之家庭变故使他认清了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 (宋·汪洙《神童诗》)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清代科举考试的程序
生员系列的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
院试通过后,士子的身份便由“童生”变成“生员”,俗称“秀才”。——即本文开篇所谓“进学”。
秀才官役与差徭皆免,“入泮”官费学习,触犯刑律在量刑时也比普通百姓轻。
生员—举人—进士
复述情节,梳理结构
1段(背景)写范进中了秀才,家人很高兴,丈人胡屠户也带了酒肉来祝贺,乘机教训他今后的言行须注意自己的身份。
2段(开端)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考乡试被奚落,仍瞒着家人参加了乡试。
3 - 4段(发展)发榜当日范进家中绝粮,被迫拿了一只下蛋的母鸡到市集去卖。报录人来报喜,邻人到市集领回范进告诉他高中的喜讯。
5 - 9段(高潮)范进得知自己中举欢喜得发了疯。众人得知了范进中举的消息,一改往日冷漠、鄙视的态度,纷纷送鸡、送米,胡屠户更是送了几千钱来。众人得知范进发了疯,便求胡屠户将他掴醒。
10 - 12段(结局)范进被掴醒后,众人向他大献殷勤,胡屠户也改变了态度,向乡邻夸耀说他有眼光将女儿嫁给个老爷,并替范进扯后襟,称之为“贤婿老爷”,和范进一道欢天喜地回家。张静斋来祝贺,甚至送了范进一套房。范进中举之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胡适《吴敬梓评传》: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的?
可分作四层:
1. 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2. 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3. 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4. 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总体形象: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作者态度:嘲讽、批判、同情
俄国19世纪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何谓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体现同一概念的一整个范畴的人们。”
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范进穷尽一生致力于科举,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到54岁才考进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范进的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同时,几十年皓首穷经,还使他成了一个迂腐无能的社会低能儿: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胡屠户的形象
总体形象: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代表中产阶级,小商人,市侩小人。
作者态度:辛辣嘲讽
1.说话方面:
1)庸俗势利:范进中举前潦倒穷困,胡屠户辱骂他为“现世宝”、“穷鬼”,说他“尖嘴猴腮”,想中相公是“癞蛤蟆想食天鹅肉”;提到“万贯家私”的张老爷等,便说是“文曲星”下凡,“一个个方面大耳”。由此可见,他嫌贫爱富。
2)凶暴粗鄙:他听见范进想借盘费去考乡试,便辱骂范进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语气凶暴;又叫范进“撒抛尿”照照自己的样子,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提到范进的母亲时,又骂她为“老不死的娘”,用语粗鄙,不堪入耳。
3)尖酸刻薄:他埋怨自己倒运,把女儿嫁给范进这“现世宝”“穷鬼”; 诋毁范进的文才,认为能中秀才,全是因为主考官怜悯他而施舍给他的 ;范进的相貌是“尖嘴猴腮”,语调尖酸刻薄。
4)自高自大:他认为范进得中秀才,是因为他积了德,“带挈”了范进;他摆出长辈的架子,要教导范进做人的道理,免他“惹人笑话”;范进中举后,他又称赞自己够眼光,“认得人”。
5)迷信无知:他认为中举的都是“文曲星”下凡,又说打了天上的星宿,会被发落十八层地狱;别人嘲讽他,说他医好了女婿,便可提上第十七层地狱,又说他的手打过举人,杀不得猪了,他还沾沾自喜,信以为真。
2.动作方面:
1)粗鲁无礼: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大摇大摆地进他家里「道贺」,却又唠唠叨叨地教训范进一顿,然后“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举止粗鲁。
2)蛮横泼辣:范进向他借盘费,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范进中举后发了疯,他「一个嘴巴」打晕范进,虽说是出于救人心切,却显露出他平日蛮横的本色。
3)趋炎附势:范进中了秀才,他只拿一副大肠和一瓶酒「道贺」,自己吃得醉醮醮的走了,而范进中举后,他却备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道贺;范进清醒后回家,他一路低头替范进把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再度显出他的势利。
4)贪财虚伪:在范进给他钱时,他口口声声说“不要”,而伸出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没有任何退钱的意思。这就更突显出他的虚伪。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由此看来,此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
3.神态方面:
胡屠户知道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显出诧异的神色,感到十分可惜,慨叹范进没有福气,可见他只关心名利;别人叫他打醒范进,他面有难色,说不敢打天上的星宿,反映出他的迷信;后来他摆出原本凶恶的模样,打了范进一巴掌,又表现出他的粗鲁。
众邻居的形象
总体形象:趋炎附势
作者态度:批判
1)麻木冷漠:在范进疯了,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位邻居说他有一个建议,不知可否行得。此人说话不经过大脑,便立即说出自己的意见,让屠户给范进一巴掌。看出他对人冷漠。而对范进这种因为中举为狂喜到发疯的人早已司空见惯,发生这事已不足为奇,他们已麻木了。
2)尖酸刻薄:胡屠户不敢打疯了的范进,说是天上的神仙,打不得。而此时某一个“尖酸人”说他平时杀猪,不知道要被打几千铁棍,而今一百棍又算得了甚么,看似劝说屠户挽救范进,实际是对范进一家极端的讽刺。在别人有难时,还站出来嘲笑他们。所以说他们尖酸刻薄。
3)趋炎附势:在范进外出参加科举考试家中断粮之时,众邻居都没有帮忙,范进中举后,众邻居却出人、出力、出场,从中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和众邻居的趋炎附势。
以张乡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体形象:通过科举爬上去的道貌岸然之辈。
作者态度:厌恶批判
1)虚伪:张乡绅来恭贺范进中举时,俩人彼此间不断说客套话,张乡绅还给范进送银子,说什么“年谊世好”实际是为了拉拢和范进的关系。从他假惺惺的语言便可看出。
2)势利:范进没中举之前,他家人“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也不见张乡绅派人问候、送米什么的。而当这天早上,范进中举后,才过了多久,张乡绅便得知了消息,火速赶来套关系,又送房子又送银两。若范进未没中举,张乡绅知道此人吗?
3)奸猾:也许张乡绅本来就空着这么一所房子,就等着童生中举,然后马上去拉拢亲近。所以在恭贺范进时,才会马上提出让他们搬进自家空房。
这些夸张的人物形象反应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
这群人如此扭曲的最终原因是封建的科举制度,作者对此持批判态度。范进等人是畸形社会中一群异化的人。
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⑴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 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胡屠户每天杀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应该胆色过人,可是当众人叫他打醒中举后起急发疯的范进时,他竟然感到为难,并胆怯起来,怕会下地狱,后来在众人强推之下,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打了范进一记耳光之后,竟觉得那只手隐隐作痛,而且不能把手掌弯过来。这些描写,寓讽刺于夸张,可谓穷神尽相,把胡屠户迷信无知的性格表露无遗。
⑵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市侩无耻、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⑶典型细节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文中还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描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时,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分4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还在细节描写中,零星散落侧面描写,在细节描写后运用集中的侧面烘托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