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双港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双港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2 08: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性质量监测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考古学成果表明,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区域的古国文明相继形成。山西陶寺遗址、辽宁西部的牛河梁遗址群、长江下游的含山凌家滩遗址等地的权贵墓中,都发现有随葬玉器和龙形图案。由此可推论出
①中国各地文明进程模式存在极大差异②中国出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雏形
③中华各区域文明之间都有过直接联系④初步形成龙的信仰和以玉为贵的理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民众以“轻死易发”“好相攻击”著称,荆楚也有尚武善射之风,燕赵之人更是擅长骑射,惯习刀兵。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强兵措施的推行 D.诸侯纷争的加剧
3.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儒学复兴D.三教并行
4.秦代的《司空律》规定,(农户)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上劳役抵罪、赎刑;《戍律》规定,不要把一家中的劳动力同时征发去服戍边的徭役。这些规定是为了()
A.实施轻徭薄赋 B.确保农业生产 C.废除严刑峻法 D.践行仁政思想
5.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6.汉武帝时,任用起自布衣的公孙弘为相,同时选拔一批中下层官员,在其本职以外,另给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加官,让他们出入省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政。这些举措促进了()
A.中枢决策权力的下移 B.丞相辅政制度的完善
C.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D.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
7.从下列历史地图中所呈现的信息综合判断,该图能够反映
A.秦朝时期的形势 B.西汉时期的形势 C.三国时期的形势 D.北魏时期的形势
8.两汉创造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对下列著作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评价
A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B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 《汉书》 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A B.B C.C D.D
9.六朝时期,政府采取了安置流亡人口、掳掠对峙政权的人口、奖励南渡人口等措施,同时向来被抑制的商业在这一时期被重视起来,采取了减免商税、开放对外双边贸易和海外贸易等政策。这些措施()
A.说明六朝统治者以商治国 B.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C.沉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D.巩固了封建国家统一
10.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图中方框①②③内应填写的分别是()
A.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B.均田制、租调制、两税法
C.两税法、租庸调制、租调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11.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工具的记载最为丰富
D.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12.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3.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A.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B.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4.唐穆宗时期,朝廷专门为留学生设计了比普通进士科简单的“宾贡进士科”,留学生考中,会被授予官位;来自高昌国、高丽、吐蕃等地的众多留学生参加了科考。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开放包容 B.朝廷重视教育
C.民族关系融洽 D.阶层流动增强
15.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于()
A.平定突厥后 B.安史之乱时
C.黄巢起义后 D.五代十国时
16.北宋统一后,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路之下,设有州、县,与州平级并存的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还增设了“监司”、“通判”等职。北宋的做法()
A.使得各级机构职责混乱 B.践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导致权力结构利弊并存D.加速了地方权力的失衡
17.对下面北宋时期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15年 1125年 1127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A.北宋与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与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并存
C.金消灭了其他政权,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D.北宋与各民族政权的边界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18.有学者用轻重之说解释王朝的更替,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称之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而轻重相维是一种理想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朝内外服制导致“内重外轻”
②西汉“推恩令”有利于缓解“外重内轻”
③唐朝的灭亡体现“外重内轻”的教训
④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采取措施强化“内重外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管辖地方乃至边疆事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这一制度()
A.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势力B.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衰落
C.破解了藩镇割据的难题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0.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21.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代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主题应是()
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22.西夏太祖李继迁“潜设中宫,尽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金太宗完颜晟以儒家孔孟思想为宗,修立孔庙,敕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由此可知少数民族()
A.封建化程度差异明显 B.基本上沿袭了唐宋制度
C.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D.统治者深受汉文化影响
23.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下列哪一项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举措()
A.设西域都护府 B.设安西都护府 C.设北庭都护府 D.设宣政院
24.“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25.从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到派遣驻藏大臣,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到实行金本巴制,清朝治藏政策的特点是()
A.重点防御,威德兼施 B.安内和外,剿抚并用
C.因俗而治,恩威并施D.离强合弱,恩威并用
26.清朝依据“怀柔远人”的原则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这种政策()
A.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B.有利于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
C.纠正了明朝“海禁”弊端D.直接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7.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南浔镇、震泽镇等地所产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用它们织成的丝绸畅销全世界。这表明当时()
A.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大量的黄金流入中国
C.对外贸易几乎中断 D.工商业市镇已经兴起
28.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主要作用是()
A.遏制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制度D.鼓励官员相互告密
29.康雍乾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清朝政府为巩固疆域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②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③设置安西都护府以管理西域④在边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以下言论中,体现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
C.“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所进行的改革并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及简析
  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材料指出多个区域古国文明相继形成,且权贵墓中都有随葬玉器和龙形图案。这表明中国出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雏形,也初步形成龙的信仰和以玉为贵的理念,②④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地文明进程模式差异,①错误;“都有过直接联系” 表述绝对,③错误。所以 C 项正确。
  2.答案:D
  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加剧,战争频繁,使得吴越、荆楚、燕赵等地民众形成尚武之风,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冶铁技术、小农经济与民众尚武的联系,A、B 项错误;材料也无诸侯国推行强兵措施的相关信息,C 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战国时期,各学派针对社会现实提出政治社会主张,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现象正是百家争鸣,A 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B 项错误;儒学复兴在唐朝中期,C 项错误;三教并行始于魏晋,D 项错误。
  4.答案:B
  简析:秦朝律令避免农户家中劳动力同时服劳役或戍边,目的是确保农业生产有足够劳动力,B 项正确。西汉初年才实施轻徭薄赋,A 项时空不符;秦朝以严刑峻法著称,C 项错误;秦朝主要采用法家学说,并非仁政思想,D 项错误。
  5.答案:D
  简析:秦朝修筑道路网、元朝构筑驿路体系,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统治,D 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扩张无关,A、B 项错误;元朝并未速亡,C 项与史实不符。
  6.答案:D
  简析:汉武帝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参与大政,削弱了丞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威,D 项正确。汉武帝此举是加强皇权,并非中枢决策权力下移,A 项错误;丞相权力被削弱,不能说明丞相辅政制度完善,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标准变化,C 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地图中有 “匈奴”“敦煌郡”“长安”,西汉定都长安,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B 项正确。秦朝定都咸阳,A 项错误;三国处于分裂,与图中统一王朝不符,C 项错误;北魏时期南北对峙,与地图信息不符,D 项错误。
  8.答案:A
  简析:《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A 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B 项错误;被鲁迅评价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是《史记》,C 项错误;《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专著,中国现存最早完整农书是《齐民要术》,D 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六朝时期采取安置流亡人口、重视商业等措施,有利于促进南方经济开发,B 项正确。六朝重视商业发展,但不能说以商治国,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豪强士族,C 项错误;这些措施主要促进南方开发,对巩固封建国家统一作用不大,D 项错误。
  10.答案:A
  简析:魏晋时期赋税制度是租调制,隋及唐前期是租庸调制,唐朝后期是两税法,A 项正确。均田制是土地制度,B、D 项错误;两税法不是魏晋时期赋税制度,C 项错误。
  11.答案:A
  简析: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书圣”,A 项正确。李白被誉为 “诗仙”,杜甫被誉为 “诗圣”,B 项错误;《齐民要术》主要记载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非农业工具,C 项错误;中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非《千金方》,D 项错误。
  12.答案:D
  简析:夏商周世袭制按血缘选官;秦军功授爵制按功绩;汉代察举制看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门第声望;隋唐宋科举制按考试成绩。D 项正确,A、B、C 项顺序错误。
  13.答案:B
  简析:唐朝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可封还皇帝诏书、驳正臣下奏章,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B 项正确。中国古代是专制政治,非民主政治,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非门下省单独作用,C 项错误;材料强调门下省积极作用,未体现加剧君权与相权矛盾,D 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唐朝为留学生设 “宾贡进士科”,留学生考中可授官位,反映出唐朝对外开放包容,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对教育的态度,B 项错误;材料涉及对外关系,非民族关系,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阶层流动的影响,D 项错误。
  15.答案:B
  简析: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始于安史之乱后,B 项正确。唐太宗和唐高宗平定突厥,藩镇割据在唐中后期,A 项错误;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C 项错误;五代十国在唐朝之后,D 项错误。
  16.答案:C
  简析:北宋调整地方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导致官僚机构膨胀,权力结构利弊并存,C 项正确。北宋地方官僚机构虽冗滥,但职责不混乱,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文官和武官态度,非重文抑武实践,B 项错误;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权力未失衡,D 项错误。
  17.答案:B
  简析:从北宋大事年表可知,北宋与各民族政权有战争(如宋辽、宋夏战争),也有和平(如澶渊之盟、宋夏订立和约),“战与和” 并存,B 项正确。“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表述错误,A 项排除;金未灭西夏,也未实现全国统一,C 项错误;北宋与各民族政权边界有互市,贸易未停滞,D 项错误。
  18.答案:C
  简析:西汉 “推恩令” 削弱地方势力,缓解 “外重内轻”,②正确;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致灭亡,体现 “外重内轻” 教训,③正确;北宋吸取历史教训强化 “内重外轻”,④正确。商朝未形成中央集权,不存在 “内重外轻”,①错误。所以 C 项正确。
  19.答案:D
  简析: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 项正确。元朝推行行省制,无分封诸侯,A 项错误;科举制加速士族阶层衰落,B 项错误;宋朝基本解决藩镇割据难题,C 项错误。
  20.答案:B
  简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主要出现在东汉,不是宋朝特点,B 项符合题意。宋朝政府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门第观念日趋淡化,A、C、D 项不符合题意。
  21.答案:A
  简析: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南宋持罗盘陶俑用于航海、宋代火器有较高科技含量,三幅图都可用于研究宋代科技发展,A 项正确。宋代火器用于战争,与商业无关,B 项错误;材料无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事迹,C 项错误;三幅图与政权并立无关,D 项错误。
  22.答案:D
  简析:西夏太祖李继迁 “渐行中国之风”,金太宗完颜晟尊崇儒家思想,体现宋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深受汉文化影响,D 项正确。材料未比较西夏和金朝封建化程度,A 项错误;材料体现对汉文化推崇,非政治制度沿袭,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交流,C 项错误。
  23.答案:D
  简析: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D 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设置,A 项错误;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置,B、C 项错误。
  24.答案:C
  简析:材料表明明朝朝廷更看重天朝声望和异域臣服,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活动,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C 项正确。材料强调声望比贸易重要,A 项开展贸易不是主要目的;获取财富、增长见识也非主要目的,B、D 项排除。
  25.答案:C
  简析:清朝通过册封、定制、设官等措施管理西藏,体现因俗而治、恩威并施特点,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点防御、剿抚并用、离强合弱信息,A、B、D 项排除。
  26.答案:A
  简析:清朝闭关锁国,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A 项正确。清朝对外贸易处于顺差,B 项错误;材料与明朝 “海禁” 关系不大,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 项错误。
  27.答案:D
  简析: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市镇丝绸生产发达且产品畅销世界,表明工商业市镇兴起,D 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在鸦片战争后,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黄金流动,B 项错误;丝绸畅销说明对外贸易繁荣,非中断,C 项错误。
  28.答案:C
  简析:密折制度允许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加强了皇帝对官员和政务的掌控,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C 项正确。遏制地方官僚腐败不是主要作用,A 项错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并非主要作用,B 项错误;鼓励官员告密不是主要目的,D 项错误。
  29.答案:C
  简析:清朝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边疆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②④正确。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唐朝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①③错误。所以 C 项正确。
  30.答案:A
  简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A 项正确。B 项是朱熹主张,C 项是王守仁主张,D 项是董仲舒主张,均排除。
  非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31.
  (1)
  答案:改革:移风易俗,全面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迁都洛阳。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简析:北魏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语言、服饰、姓氏、通婚等方面,还迁都洛阳。这些改革顺应民族融合趋势,缓和民族矛盾,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北魏发展,为后世统一和盛世奠定基础。
  (2)
  答案:特点:较为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相对松散的羁縻政策。
  简析:从唐太宗 “独爱之如一” 及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确立羁縻府州制度等内容,可概括出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采用相对松散的羁縻政策。
  (3)
  答案:表现: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观念大一统(“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 亦可)。历史价值: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简析:根据材料中清朝完成边疆统一、进入政治 “大一统”、改造 “大一统” 观念等内容,可得出清朝 “大一统” 的表现。清朝辽阔疆域对现代中国版图奠定有重要意义,这是其历史价值。
  32.
  (1)
  答案: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
  简析:结合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职责明确,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这一制度将相权分割,加强皇权,同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
  答案:表现: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②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③社会风气比较开放;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⑤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⑥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⑦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原因: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②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③统治者的博大胸怀;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简析:从材料中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风气、文化艺术、对外交往等方面可概括出盛唐气象的表现。其出现原因包括统治者的治理、政策,以及人民的劳动等,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