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乐府诗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
3.朗读、背诵,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4.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5.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识字解词,积累文言词语。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研讨争论,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的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有较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因人而施教,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质量。
3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习惯。
4、体会主人公形象的性格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学时重点
1、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积累词语、熟练诵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学时难点
1、引导学生在解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了解作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问:“一个人在你的眼里怎样才是美的?”
(利用学生对于人美的问题的兴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此项设计也切入了文章人物的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特点。上课时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但最终还是能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美是次要的,心灵美才是做人的根本。”)
二、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汉乐府民歌的资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在上一单元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要以为此环节学生会出现尴尬,但在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的积极性却挺高的,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跑到五公里外的书店去购买了辅助课内课文的资料,有的从家里找到了《中国文学史》,有的从历史课本中找来了资料等。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三、听朗读材料,正音(出示小黑板):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uò)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还是不忘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课文底下的注释,小组合作梳理课文的内容。能用现代汉语把课文翻译。
按号数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师生互动指出其不够准确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的字词(准备好小黑板):善:擅长,很会 但,只是;坐,因为。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五、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内容,就不懂的地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准备:*好女:美女。*自名:本名。*喜,也做“善”:擅长,很会。*蚕桑:养蚕采桑。*为:做成。*行者:过路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由于看罗敷,耽误了手中的活,回来后彼此抱怨。但,只是;坐,因为。
3.通读第一段,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罗敷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美
教师追问:(研讨:学习描写手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罗敷很美?
(学生结合文本回答)
——容颜美丽
除了外在的装饰之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罗敷喜蚕桑”可以看出她乐于劳作。
——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行为举止可见其美貌绝伦。
我们平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常常会写这个人的鼻子、眼睛、头发、脸型等方面来写。不光我们,很多名家也是这么写的。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三国演义》关羽)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黛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中年闰土)
你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
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把我们对罗敷的直接描写和本首诗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妙?
——侧面描写。它不直接写罗敷眉目唇齿什么样,而是通过写观者的行为举止来表现罗敷的无与伦比的美丽,这种艺术空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再创造的机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学生齐读、背诵这一段。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教师准备:*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3.探讨:你怎样看使君对罗敷提出的要求?使君的表现和第一段中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不同?
——使君要求和罗敷“共载”,这是一个无礼、又无耻的要求。他仗着自己的有权有势,垂涎于罗敷的美貌,而忘记了礼义廉耻。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则是“发乎情,止乎礼”,他们只是情不自禁地对罗敷的美貌表示欣赏,而没有任何非礼的要求。
4、你怎样看罗敷的回答?
——罗敷对使君的无礼要求严词拒绝。可见其坚贞和勇敢,不畏权势。
5.齐读、背诵。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乐府诗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
3.朗读、背诵,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4.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5.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识字解词,积累文言词语。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研讨争论,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学时重点
积累词语、熟练诵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学时难点
引导学生在解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再读课文,把握重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问:“一个人在你的眼里怎样才是美的?”
(利用学生对于人美的问题的兴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此项设计也切入了文章人物的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特点。上课时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但最终还是能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美是次要的,心灵美才是做人的根本。”)
二、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汉乐府民歌的资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在上一单元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要以为此环节学生会出现尴尬,但在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的积极性却挺高的,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跑到五公里外的书店去购买了辅助课内课文的资料,有的从家里找到了《中国文学史》,有的从历史课本中找来了资料等。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三、听朗读材料,正音(出示小黑板):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uò)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还是不忘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课文底下的注释,小组合作梳理课文的内容。能用现代汉语把课文翻译。
按号数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师生互动指出其不够准确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的字词(准备好小黑板):善:擅长,很会 但,只是;坐,因为。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学生讨论后,师生互动归纳并板书如下:
内容:(一)写罗敷美貌 (二)使君垂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礼要求 (三)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人物形象:罗敷 美丽、勤劳、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操守
太守:荒淫无耻
六、让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写法,或就学习中的困惑提出来让全班来解决。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一)正侧面描写:第一段首先使用侧面(间接)描写,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即使不再使用正面描写,我们已能感受到罗敷绝美的姿容了。
此问题探究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中罗敷的美用语言文字给她画像。
(此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比较领会正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地参与,但是比较后认为在本文中对美的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好,因为能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段用所乘之马及马的装饰物、腰间佩剑等侧面烘托丈夫的地位,用同座之人的表现烘托他的出色、与众不同;其他是正面描写,写丈夫雍容大度、漂亮潇洒。
(二)修辞手法:如第一段的排比和夸张,第四段的夸张。
七、拓展和延伸
诗没有交待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八、作业:熟读课文,并预习《诗五首》。
(教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由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也大胆地让学生去质疑,特别是六七两个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可以说是上课过程中的亮点和高洁,如有学生提出“从罗敷的服饰看,罗敷肯定是全非常富有的家庭,在古代像这样的女子还要参加劳动吗?”“太守在向她求婚时,还是挺有礼貌的,是派人去且彬彬有礼的,这能说是荒淫无耻吗?”“罗敷才十六七岁,但后在夸耀她的丈夫时为什么有一个四十岁的丈夫呢?她是不是个妾呢?”等等,老实地说,这篇文章教了十几年,参加课改时才第一次碰到以前的学生或许也有想过但未必敢说的如此生动的有价值的问题,这同时也告诉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理解学生的阅读领悟,才能真正实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阅读再创造的阅读文本。第七个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也是挺积极的如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想见使君那种颓丧、尴尬的狼狈相;也有的学生说可以想到罗敷扬眉吐气、获胜而归的神情;也有的想象说如果太守真的荒淫,那么他肯定会来反复的……。如果说做得不足的是班级中有一小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如何去充分地提高这一小部分学生的参与度,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