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都亭初中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利川市都亭初中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卷(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1 11: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情境题新考法试题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主题情境 制作“发现身边的美”宣传片】为引导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欣赏自然美景,游览名胜古迹,体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祖国的蓬勃发展,校研学社准备制作“发现身边的美”校外实践活动宣传片。作为研学社的成员之一,请你积极参与宣传片各个篇章的制作,完成以下任务。
第一篇章:走进大自然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本篇章开头拟将各色美景搭配字幕加以展示,下面是小语拟写的字幕文案,请你完善。(8分)
走进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大自然,就像是进入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迈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生机盎然的力量。当踏入葱茏又静谧的森林时,仿佛置身于一座神秘的绿色迷宫中,树木婆娑摇曳,溪水清明澄澈,思绪也变得明朗起来;当登上巍峨又险峻的山峰时,仿佛站在大地母亲的肩膀上,云气升腾缥缈,阳光明媚炙热,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密,感受大地的脉搏,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祥。山川景物,异彩纷呈,走进大自然,不仅我们可以领略自然风光之美,还能够获得内在情感的陶冶。
(1)请给文案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静谧( ) 澄( )澈
(2)文案中有两处词语书写有误,请找出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结合文案中括号内的词语释义,在横线处填写对应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瞬息万变 B.风云变幻 C.气象万千 D.变幻莫测
(4)文案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中考新考法·分门别类辑古诗)大自然的风景绚丽多姿,不同天气又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宣传片拟借古诗来呈现不同天气下的美景,请你根据表格提示,补全空缺内容。(6分)
天气 诗句及出处 批注
晴天 (1) , 。(李白《峨眉山月歌》) 秋高气爽月映清江
刮风 (2), 。(曹操《观沧海》) 海浪翻涌壮志满怀
雨天 (3)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秋雨缠绵思念深切
雪天 (4) ,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大雪纷飞离愁满怀
3.小清推荐将下面这首现代诗作为本篇章的配音素材,请你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6分)
春之赋
叶延滨
从一个绿芽开始努力
然后所有的花蕾学会绽放
绽放花朵在春天孕育秋天的果实
从一只归燕筑巢开始
让所有的绿叶也招纳新租客
枝叶间有鸟鸣还会有松鼠和猴群
从一滴春雨朦胧开始
让风也妖娆雷声威武闪电起
天地间风云涌动山与水皆是情种
从一壶酒向苍天举着
沏一杯新茶让自己独自品味
新茶老酒春之友喜看万物竞自由
(1)下面是小清给诗歌中的句子划分的朗读节奏,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一只归燕/筑巢/开始
B.枝叶间/有鸟鸣/还会有/松鼠和猴群
C.让/风也妖娆/雷声威武/闪电起
D.天地间风云/涌动山与水/皆是情种
(2)请你为画横线的句子标示朗读重音并说明理由。(用“ ”标示重音)(3分)
从一个绿芽开始努力
然后所有的花蕾学会绽放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中考新考法·诗文联读)小雅收集了两段古人描写自然美景的作品,准备搭配相应的美景视频呈现在宣传片中。请你和研学社成员一同鉴赏,完成第4~7题。(17分)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浮曹娥江上。将至三界①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②也。昧爽③,过清风岭,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千峦啾答。过画图山,是一兰苕盆景。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山城崖立,晚市人稀。城南百丈桥翼然④虹饮⑤,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漱取酣⑥。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选自王思任《剡溪》,有删减)
【注释】①三界:上虞至嵊州之间曹娥江上的村镇。
②板桐:这里指船。
③昧爽:天将明,黎明。
④翼然:鸟展翅膀的样子。多用以形容姿态飘逸。
⑤虹饮:传说虹能吸饮地上的水。
⑥向月碛(qì)枕漱取酣:面向月光,枕着石头,用流水漱口,酣然入睡。
4.(中考新考法·提供策略支架)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方法,解释各句中加点词的释义。(4分)句子
句子 方法 释义
将至三界址 查阅词典:①扶持,扶助;②行,行进;③顺从,随从。 (1)
与白月相上下 成语助记:相辅相成 (2)
犬吠声若豹 迁移所学:巍巍乎若太山(《伯牙鼓琴》) (3)
始得豁眼一放地步 语境推断:前文“逼折久之”和此句的“豁眼”形成对比 (4)
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6.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中的“阔”字,既写出江面因潮水上涨而显得开阔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心情的愉悦。
B.【甲】诗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C.【乙】文中“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杳小清绝”节奏感强,视听结合,富有意趣。
D.【甲】诗和【乙】文都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通过描写山水景观,抒发内心的无限情思。
7.【甲】诗和【乙】文都描写了作者在行舟途中所看到的美景,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看到的景色和由此产生的心境的异同,补全下表。(6分)
篇目 诗文中的美景 作者心境
句子 所见美景 同 异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 (2)
《剡溪》 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 (1) (3)
第二篇章:走进传统文化殿堂
三、综合性学习(9分)
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凝聚着中华美学精神。本篇章将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戏曲,感受文化之美。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8.小凡推荐将下面的海报作为本篇章的封面图,请你对这幅海报进行解读。(3分)
9.小文计划采访一位戏曲传承人,并将采访过程呈现在宣传片中。请你根据小文收集到的人物信息,将采访大纲补充完整。(3分)
长袖善舞、身材婀娜、嗓音柔美……这些看起来形容女性的词语却出现在一个年轻男孩身上。他凭借对戏曲的一腔热爱,反串花旦,成为豫剧阎派传承人,他结合《贵妃醉酒》和长袖舞改编的原创节目《梦回大唐》惊艳众人,登上全国社区春晚总决赛舞台。如今,他不仅依靠直播在网络上收获了一批戏迷粉丝,还在当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里任职,向学生们播撒戏曲的种子。对于朱正志来说,无论是曾经的舞台、热闹的直播间,还是现在的讲台,都是他展现才华、传承文化的舞台。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朱正志
采访方式 当面采访并进行视频录制
采访目的 (1)
采访问题 朱先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踏上戏曲表演的道路呢?
(2)
(3)
10.(中考新考法·提供知识支架)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因颜色不同,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也不同。请你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从《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任选一个人物为其设计脸谱,并说明设计理由。(3分)
知识卡片红脸:忠贞、英勇黑脸: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蓝脸:刚直不阿、刚强豪爽白脸:奸诈多疑、刚愎成性黄脸:骁勇彪悍、凶暴残忍紫脸:刚正、稳练、沉着绿脸:勇猛、莽撞
第三篇章:走进红色景区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该篇章准备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红色景区,并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同学们传承红色精神。下面是小美推荐的相关文章,请你阅读并完成第11~14题。(14分)
驻足长征渡口
罗元生
①当我来到于都河畔当年红军长征的渡口时,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驻足在渡口码头与浮桥旁,抚摸着由杨成武上将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突然之间,我感觉到在冬日的黄昏后有种温暖的情愫在我胸中升腾。
②于都河有记忆吗?我问自己。
③晚风中的于都河,只是静静地默默地流淌着。
④她,无言无声。然而,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她的内心深处是那样的呐喊和嘶鸣,如一座火山迸发。
⑤这个渡口记得。90年前,那个秋天的四个夜晚,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为了帮红军搭桥,于都出现了家家户户“夜不闭户”的奇观:为解决架桥的木料,许多群众把自家的床铺、门板,甚至老人留着做棺材的“寿木”都捐献出来了。最难得的是,于都的30万父老乡亲保守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们白天搭浮桥,摆渡船,黎明即把桥拆掉,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最终,让8.6万红军在8个渡口,顺利地渡过了于都河。
⑥这个渡口记得。90年前,“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的情景:于都河两岸,男女老少,手捧草鞋、食物、银钱,为红军送行、向亲人们道别。“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寒气很重了,我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后来回忆道。
⑦那天,“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岸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呜呜’哭起来。”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晚年曾这样回忆道。
⑧为保障红军渡河后的军需物资,于都人民献出的粮食就达79390石,这相当于全县30万人3年的口粮。在于都,先后有68519名青壮年参加红军,牺牲16336人。“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周恩来同志真挚而又厚重的声音,如今仍在于都河畔回荡。
⑨钟招子是于都县银坑镇人,她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孩子们同时从家乡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她相依为命。
⑩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钟招子就坐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因为流了太多思念的泪水,她的眼睛渐渐变得模糊,再也看不见,但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回来,站在渡口寻觅儿子的背影。她说:“有灯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再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儿子们回家的路,也能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我眼睛看不见了,但灯不能灭。路再远,道再难,他们也是要回来的。”1949年,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整整三天三夜。她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望,却始终没有放弃燃亮那盏灯,燃亮心底里微弱的希望。
那一盏破旧的马灯,照亮了九千多个夜晚,在等待了26年之后的1960年,钟招子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时她留下一句话:把我埋在儿子的身边。可是谁又真的知道她心爱的儿子们到底血洒哪片沙场,又是哪一座青山埋葬了这些远离家乡、远离妈妈的孩子们……
夜幕降临,天突然下起了雨,细雨如丝,冬日的寒意涌入周身。我准备转身上车,向宾馆方向奔去。这时,一阵唢响声突然响起,一声声清脆悠扬的歌声随之传来:“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这熟悉的旋律,把我的思绪再次拉回90年前那个生离死别的悲壮现场。飘飞的细雨中,当地志愿者,据说都是红军烈士的后代们,仍忘情地在长征渡口表演着“长征第一渡”的情景剧,还有不少游人在夜色里肃立聆听观看,我发现,泪水在许多人的眼眶里打转,而身后,于都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
(刊载于2024年2月25日,有删改)
11.小文对文章中描写的往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写了下面的阅读笔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笔记补充完整。(4分)
阅读笔记全文围绕“长征渡口”回忆了三件感人的往事:前两件往事分别为“渡河无桥,群众捐献木料”和“(1) ”,从正面直接写出了(2) ;第三件往事是“(3) ”,从侧面突出了于都人民在革命历程中做出的巨大牺牲。这些往事体现了于都人民(4) 的精神品质,生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
1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这个渡口记得。(作者在第⑤⑥段中都以这句话起笔,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2)她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望,却始终没有放弃燃亮那盏灯,燃亮心底里微弱的希望。(连用两个“一次次”和两个“燃亮”,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3.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的写作手法,请你在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引语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3分)
14.(中考新考法·跨音乐)同学们打算为文中第⑤段描写的场面选取一段配乐,请你从下面的配乐风格中选择合适的一个,并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说明理由。(3分)
配乐风格:
活泼欢快 轻柔舒缓 激昂奋进 低沉悲痛
第四篇章:走进科技馆
(二)本篇章视频准备引领同学们走进全国各类科技馆,感受科技发展。下面是某科技馆展出的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第15~18题。(10分)
材料一:
文本指令生成视频、智能工厂开足马力、智能制造“硬核”高效……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科技和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如何加快“人工智能+”发展、赋能产业升级,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
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要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刊载于2024年3月14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赋能,为企业与个人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图一 2019~2023年人工智能注册企业数
图二 人工智能目前及未来三年对企业产生的价值
图三 互联网上人们搜索人工智能的高频词
材料三:
“人工智能+”是什么?是千行百业,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是无限可能。比如,人工智能+制造业,能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个性化定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人工智能+交通,将打开智慧交通新世界的大门,提供更加敏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人工智能+教育,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只有赋能千行百业,结合各种场景,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
天津市河北区开展了免费载人自动驾驶测试,该市中心城区应用场景下的首批自动驾驶小巴,工作日平均载客50人左右,休息日则超过100人。天津市河北区数据局局长张秀吉说:“作为天津市车联网先导区、拓展区,河北区智能车联网建设里程总数为62.2千米,建成后将实现无人驾驶测试路段全域覆盖。”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需要更多投入、更多规范,也承载着更多期待,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未来世界将超乎想象。
(刊载于2024年3月15日,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演进,一些潜在的风险挑战也逐步显现,如人机伦理、信息泄露、算法偏见等。
“正确处理好人和机器的关系,才能更好释放‘人机混合’智能时代的技术红利。”高新波委员表示,应加快人工智能相关立法,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还应加强技术伦理和隐私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惠及人们的生产生活。
“应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代表介绍,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意见和规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有效防控人工智能发展风险。各地区各行业也正在建立更加完善的多方治理机制,形成协作格局,共享治理成果。
(刊载于2024年3月7日,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能够推动科技和产业加速发展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B.“人工智能+”就是千行百业,它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各个场景。
C.发展人工智能,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也能给我们展现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
D.针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需要社会各界联合行业进行防控和治理
16.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信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2019~2023年,有关人工智能的注册企业数持续增长,2021~2023年涨势迅猛。
B.人工智能目前及未来三年对企业产生的最高价值是提高资产利用率。
C.人工智能目前及未来三年,都能为企业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带来价值。
D.在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中,人们最关注的是“机器学习”和“无人驾驶”。
17.(中考新考法·提供导图支架)同学们想在视频中呈现下面的导图,请你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
18.请你展开想象,畅想一个人工智能应用的具体场景,并简要描述。(2分)
提示:1.联想要自然恰切;
2.想象要合情合理;
3.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活动总结:“我”心中的最美
五、作文(50分)
19.在制作宣传视频的过程中,同学们领略了自然之美、传统文化之美、人物品质之美等不同形态的“美”,请你以“ 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3)不得抄袭、套作,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