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孙权劝学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孙权劝学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2 23:08:46

文档简介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七 周 课 时 教 案
2016年 4月 5 日 第 1 节 总第 27课时
课 题 孙权劝学
备课人 王文妍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过程与方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法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具 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文导入二、简介作者作品三、学生齐读课文四、背诵课文五、说话训练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背诵课文  五、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了解作者了解《资治通鉴》齐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上缺少的朗读。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 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七 周 课 时 教 案
2016年 4月 6 日 第 2 节 总第 28课时
课 题 孙权劝学
备课人 王文姸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3.积累词汇。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过程与方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法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具 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文导入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三、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四、拓展延伸五、结束语 一、课文导入。1、检测学生重点词语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释、句子翻译情况2、《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录音3、学生齐读课文。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教案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生: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幻灯演示)四、拓展延伸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生:书到用时方恨少。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五、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重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听录音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概括情节思考: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思考讨论“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思考讨论齐读全文思考识记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好学 勤学、刻苦 敬 才善 劝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上缺少的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 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