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5:2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格实验学校高一上期半期考试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②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③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
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⑤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①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②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③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④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这成为盛唐气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并简析。(5分)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
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 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局长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摘编自《汪曾祺全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简洁明了。并引用谈先生的评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
B.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C.沈石君对高鹏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劝说他去读师范,后聘他做国文教员,正是有沈石君的引导,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
D.小说以景作结,最后一段描写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营造了幽静的意境,更衬托出人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无穷。
7.关于文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物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徐呆子是科举时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揭示了高鹏生活的时代背景。
B.衬托高鹏的心理。高鹏听到门外徐呆子的哭声,“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这也表现了高鹏在科举废止而断了前程时,对未来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
C.与高鹏形成反衬,突出了高鹏的形象。科举废止,徐呆子失去上进的路,就此疯了死了,而高鹏不惧“被人看不起”,报考师范,做了小学教师,两相对照,更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
D.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徐呆子的故事真实地写出了求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断了,很多读书人就没了生路,或疯或死,从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8.小说中高鹏这一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9.汪曾祺的《徙》是一篇典型的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0-11题。(9分)
白马篇(节选)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0.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写出入侵者来势凶猛,气焰猖獗,更能突出英雄保家卫国的精神。
B.“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二句,十分精练地把游侠儿的英雄业绩表现出来了。
C.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D.诗歌既写出了人物的英雄事迹,又刻画了他的心理,形象丰满。
11.《白马篇》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俊爽刚健的独特风格,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9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其感情基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然不同。
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3.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5)李白的诗歌充满瑰丽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想象仙人身披彩虹,御风而来的两句是:“,。”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①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②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③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④__。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成语。(4分)
16.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8题。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这是一首蔑视尘俗、融入自然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使得这首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篇。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
陶诗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还能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
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细细品味,又确是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
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这种醉心田园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
(有删改)
17.这篇文学评论从四个方面对《归园田居》进行了评论,请根据文本概括(每点不超过四个字)。(4分)
1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书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杂忙碌的工作中能读,即使是破屋茅棚,亦能读书。可书也是难读的,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
阅读能滋养人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那些用文字构建了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反而能让人从繁荣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读书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与众不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写成“书是易读的,可以在路灯下、车船上、集市里、工作中读,也可以在破屋茅棚棚中读”。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激起青春的浪遏飞舟;闻一多以烧蜡成灰,点亮青春的奉献;昌耀以谦卑和坚韧来超越青春的苦难……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青春态度,作为当代青年的你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美好而丰富的青春年华呢?
请联系你的所学与所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定文体;(2)自拟标题;(3)自定立意;(4)不得脱离材料主旨作文;(5)不少于800字;(6)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Ⅰ
  1.答案:B
  解析:原文说 “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而不是 “很少描述黑暗”,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B
  解析:A 项,文中未提及《离骚》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C 项,长安的国际化及文化交流是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D 项,因果倒置,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才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
  3.答案:D
  解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愁苦的氛围,不具备盛唐气象的朝气蓬勃、开朗、充沛饱满等特点。
  4.答案:
  对比论证:将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 进行对比,突出盛唐气象的形象充沛饱满,与李煜词中愁的可怜形象全然不同。
  举例论证:列举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论证盛唐气象的典型特征,如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等。
  比喻论证:把盛唐气象比作 “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形象地说明了盛唐气象虽小却能展现整体风貌,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盛唐气象的特点。
  5.答案:
  南北文化交融:唐朝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一种融合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经济繁荣稳定: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百姓殷富,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人们有条件和精力去追求文化艺术的繁荣,从而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思想自由开放: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文化土壤。
  庶族文人崛起: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了解社会实际,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了盛唐文化和盛唐气象。
  现代文阅读 Ⅱ
  6.答案:A
  解析: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只是简洁地介绍了主要人物,并未明确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7.答案:D
  解析:“徐呆子的故事真实地写出了求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过于绝对,文中未体现这是唯一出路。
  8.答案:
  坚守传统:高鹏出身于业儒世家,受业于谈先生,在科举废止后,仍保留传统文人的一些习惯,如自撰春联述怀抱、舒愤懑等。
  正直认真:教书时认真负责,郑重其事,一丝不苟,要求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注重学生的进步,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对教育的认真态度。
  有才华:谈先生把碑文墓志、寿序挽联等文字工作都推给高鹏,他写的祭文感人至深,且能自撰春联,还为校歌作词,可见其才华出众。
  安贫乐道:在生活困难时,虽尝试多种职业,但不抱怨,在简师毕业任教后,能安心于教学工作,最后用历年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生活虽平淡但自得其乐。
  9.答案:
  淡化情节: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平实的笔触叙述高鹏的生活经历,如科举废止后的困境、教书的日常等,情节舒缓,富有诗意。
  散文化语言:文中语言简洁自然,如对高鹏教学想法的叙述,“他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语言平实流畅,如散文般自然优美。
  营造意境:小说结尾处对高鹏的四合院的描写,“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营造出一种幽静、淡雅的意境,富有诗意。
  人物形象的诗意化:高鹏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传统文人的气质和情怀,如自撰春联、重视作文教学等,其行为和思想都体现出一种诗意化的追求。
  古代诗歌阅读
  10.答案:A
  解析:“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主要是写出了军情紧急,游侠儿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的情景,而不是突出入侵者来势凶猛,气焰猖獗。
  11.答案: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等,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俊爽的风格。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幽并游侠儿形象,武艺高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充满阳刚之气,展现了刚健的风格。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游侠儿对国家的忠诚和为国家献身的决心,情感激昂,如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体现了俊爽刚健的风格。
  12.答案:C
  解析:颔联前后两句结构对仗,但意义是相对的,不是相承的,前句说自己无家寻弟妹,后句问朋友何处访庭闱。
  13.答案:
  视觉角度:“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中 “树影稀” 通过对树影的描写,从视觉上展现了白马江两岸的景象,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
  听觉角度:“黄牛峡静滩声转” 通过写滩声,从听觉上描绘了黄牛峡的寂静,以动景衬托静景,更显环境的清幽和寂静。
  触觉角度:“白马江寒树影稀” 中的 “寒” 字从触觉角度写出了江水的寒冷,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氛围。
  语言文字运用
  15.答案:①风华正茂 ②水深火热 ③痛心疾首 ④淋漓尽致
  16.答案:B
  解析:“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未运用排比的手法,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17.答案:①结构精巧 ②境界深远 ③语言精妙 ④人格魅力
  1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诗的感觉比作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陶诗时给人的清新、舒畅之感;“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 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陶诗语言平淡却蕴含深情、富有韵味的特点,表达了对陶诗的赞美之情。
  19.答案:那些用文字构建的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还能让人从繁杂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20.答案:原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强调了书在不同环境下都能读,读的地点随意,更能体现读书的易读性;原句通过排比的手法,列举了路灯下、车船上、喧闹的集市里、繁杂忙碌的工作中、破屋茅棚等不同的阅读场景,增强了语势,更能突出书的易读。
  作文
  立意可从以天下为己任、奉献青春、用谦卑和坚韧超越苦难等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谈当代青年应如何对待青春年华,如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奋斗、积极奉献、勇于面对困难等。在写作过程中,可列举毛泽东、闻一多、昌耀等人物的事迹作为论据,也可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论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