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同步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同步练习(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1 16: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
一、字音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在那片古老的荒原上,一匹骏马(fēi chí)而过,它身姿矫健,四蹄生风,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与豪情。远处,山峦起伏,在夕阳的余晖下,宛如一幅雄浑的画卷。一位诗人(yín sòng)着豪迈的诗篇,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那激昂的诗句,似是对自由的渴望,又似对命运的(bó jī)。而在山间,石灰窑中烈火熊熊,石灰在(duàn liàn)中展现出它的坚韧与清白,就如同仁人志士们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气节。那溪边的竹子,扎根在(jīng yíng)的石缝间,任风吹雨打,依然挺拔,诠释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fēi chí)______ (yín sòng)______
(bó jī)______ (duàn liàn)______ (jīng yíng)______
2.“锤” 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锤” 在 “千锤万凿” 中的意思是( )(填序号)
A. 古代兵器,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 B. 用锤子敲打 C. 像锤的东西
二、文学常识
1.《马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他被称为 “______”。
2.《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与______、______并称 “西湖三杰”。
3.《竹石》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他是 “______”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 “三绝”。
4.这三首诗都运用了______的表现手法,借______来表达诗人自己的______、和。
三、口语交际
假如你正在参加一场古诗词朗诵会,你要朗诵这三首诗中的一首,请你先简要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和诗歌的主旨,然后进行朗诵。(不少于 80 字)
四、课内阅读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诗中的 “何当”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
(2)浑: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 “清白” 一词表面上指石灰的______,实际上指诗人______的高尚情操。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诗中 “咬”“立” 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六、课外阅读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比较《墨梅》与《石灰吟》《竹石》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字音字形
飞驰 吟诵 搏击 锤炼 晶莹
钅 8 B
二、文学常识
唐 李贺 诗鬼
于谦 明 岳飞 张煌言
清 郑燮 扬州八怪
托物言志 物 志向 情操 精神追求
三、口语交际
示例:大家好,我要朗诵的是于谦的《石灰吟》。于谦是明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这首诗以石灰自喻,表面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坚守清白的高尚品格。现在,我为大家朗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课内阅读
《马诗》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大漠月夜图,广阔的沙漠在月光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的月亮像弯钩一样挂在天空。作用是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冷、孤寂的氛围,为下文诗人渴望驰骋疆场的情感抒发做铺垫。
“何当” 表达了诗人渴望被重用,希望能在战场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却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和无奈之情。
《石灰吟》
(1)平常 (2)全,全然
颜色洁白 清正廉洁、坚守高洁
《竹石》
“咬” 字形象地写出了竹子扎根青山的坚定和顽强;“立” 字突出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姿态。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鲜明。
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品质,以及不向恶势力低头、坚守正义的精神。
五、、课外阅读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达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坚守自己的操守和品格的思想感情。
相同点:三首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不同点:《石灰吟》侧重于表达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竹石》着重体现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顽强;《墨梅》则更突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的不屑,强调梅花的淡雅清香与诗人的清气高节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