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九)课内阅读
建议用时:40分钟 满分:75分
一、阅读《丁香结》一文的选段,完成练习。(16分)
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智能批改+错题本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③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选文引用诗句有何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
B.增添了感染力,富有文学色彩。
C.说明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有愁怨难解的意思。
D.更有力地证实古人不喜欢丁香结。
2.认真阅读第①自然段,再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6分)
(1)雨中丁香花的特点是: 。
(2)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是: 。
3.丁香的 形似“结”,所以被称为“丁香结”;中国古代文人的诗句把“丁香结”比作 。(3分)
4.选文中画“ ”的句子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阅读《桥》一文的选段,回答问题。(12分)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选段中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这样写的作用是: 。(4分)
2.选段中表现老汉前后矛盾的动词是“ ”和“ ”从中可以体会到老汉和的形象。(4分)
3.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对文中这一情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伙子惧怕老汉的威严,不敢先走。
B.体现了二人对彼此的不满和不耐烦。
C.为后文揭示两人的父子关系作铺垫。
D.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两位相互谦让的党员形象。
4.选文中的句段大多非常简短,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多选,2分) ( )
A.使语句更加精练 B.渲染紧张气氛
C.加强故事悲壮色彩 D.明确故事主题
三、阅读《月光曲》一文的选段,完成练习。(15分)
穷人(节选)
【选段一】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选段二】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
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 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选段三】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 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选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
的人。(2分)
(2)选段二哪句话也说明了她这一特点?用“ ”画出来。(1分)
(3)选段三中画“ ”的句子运用 和 描写,“总能熬过去的”意思是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渔夫 的性格特点。(4分)
2.选段二主要运用了 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3.对选段二中“桑娜沉思”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夜很深了,桑娜始终不见打鱼的丈夫回来。
B.桑娜觉得自己和丈夫成天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但总算孩子们都还健康。
C.桑娜听着风暴声祈祷丈夫能平安回来。
D.桑娜担心丈夫不同意自己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4.你认为能不能把题目换成《渔夫和桑娜》?为什么?(4分)
四、阅读《月光曲》一文的选段,完成练习。(16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填在括号中)。(3分)
2.下列描写属于联想的是 。(多选,2分)
A.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B.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C.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D.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选段中第2、3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 ,第4句描写表现了乐声 ,第5、6句描写表现了乐声 。(填序号,3分)
A.气势逐渐增强 B.柔和舒缓 C.高昂激越 D.悲伤沉闷
4.画“ ”句子的表述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5.与选段的意境相符的诗句是(2分)(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海上明月共潮生
C.湖光秋月两相和 D.烟笼寒水月笼沙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6分)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山郭: .
(2)四百八十寺: .
2.“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楼台”是指(2分)( )
A.寺庙 B.凉台 C.亭台 D.阁楼
3.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4分)
4.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一、1.D 2.(1)妩媚、形态模糊、色彩朦胧。 (2)细雨的滋润衬托出丁香答案详解的朦胧之美,细雨的多愁与丁香花象征着的愁怨交相辉映。 3.花苞 解不开的愁怨 4.示例: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因此感到忧伤和愁怨。 我们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当作一种人生味道。
二、1.环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不断上涨(或桥被洪水冲击得不停发抖)的情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为塑造老汉临危不乱、大公无私的高尚形象作铺垫 2.揪 推 不徇私情 父爱如山 3.C 4.BC
三、1.(1)环境 勤劳能干 (2)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 (3)语言 动作 无论有多大的困难,生活多么艰辛,我们都能忍受过去的 善良坚强、乐观向上 2.心理 写出了桑娜担心丈夫的心理,也突出她乐观、勤劳的品质 3.D 4.不能。原因:①题目中的“穷人”不仅指渔夫和桑娜,渔夫和桑娜只是“穷人”中的代表,只是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②以“穷人”为题,凸显文章主旨,富有深意。
四、1.水天相接 一缕一缕 波涛汹涌 2.ABD 3.B A C 4.不矛盾。盲姑娘虽然看不到,但是她懂音乐,爱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再一次听得入了神,想象到了自己看不到的画面,衬托出贝多芬创作和演奏的成功。 5.B
五、1.(1)山城,山村 (2)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2.A 3.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4.示例一: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示例二: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增多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