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十)课外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十)课外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1 16: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十)课外阅读
建议时间:40分钟 满分:70分
(一)故乡滋味(16分)
8年前,我刚刚过完40岁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
“住几天吗 ”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 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
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1.本文是围绕“ ”一句来展开叙述的。(2分)
2.围绕中心意思,作者选择了哪些不同的事例?用简洁的语言补充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①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 ② 。
③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 ④ 。
3.下列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黄色的温暖是指炉膛的火是黄色的,很暖和。
B.母亲就像火光一样让“我”感到很温暖。
C.故乡就像母亲的陪伴一样,让“我”感到很温暖。
D.“我”同母亲一起在火边剥玉米吃很开心。
4.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4分)
5.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却以写“母亲”为主,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故乡与母亲之间的关系。(4分)
(二)半个父亲在疼(17分)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
③小时候,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挖红薯,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作势教训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直抽冷气。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
⑥父亲脾气暴躁,有一半是因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油灯前,他卷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下不了手,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味吱吱乱窜,灯火弓起腰,寒风在呼啸,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水,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承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疼了吗 我的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1.联系前后文能够理解词句意思。如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我们联系前后文,可以知道“斩草除根”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第⑩自然段中有“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一句,联系全文情节,可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2.关注文章三个情节,填写表格。(3分
情节 “半个父亲在疼”的含义
父亲为“我”止血
父亲烫癣 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在第⑦自然段中,父亲“满面春风”,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癣要好了。
B.在第⑩自然段中,“我”也“满面春风”,主要是因为不想让父亲和孩子担心。
C.“我”被铁钩钩到后并不怨恨父亲,因为“我”从父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他对“我”的疼爱。
D.在第⑩自然段中,“抗拒”是抵抗并拒绝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要强的性格。
4.“灯火弓起腰,寒风在呼啸”,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5.生活中,也有人在承受着你的疼痛。这个人是谁?在什么时候帮你承受过疼痛?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用两三句通顺的话写下来。(4分)
(三)草原秋色(21分)
①“草儿哟青青溪水长,风吹哟草低现牛羊……”这视频讲解是我少年时学唱的第一首关于草原的歌。清新优美的画面,音符编织的旋律,使我 ,以至于萌生了一定要亲眼看一看草原的愿望。
②去年九月,我终于如愿以偿饱览了草原秋色。尽管行前已知道,去的并不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而是距北京80公里,一个曾被城里人忽略的地方,后经开发建设起来的旅游风景区——康西草原。历史上,延庆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康庄以西,就是北京唯一且最大的一片草原。
③当黎明轻轻走进座座毡房时,依偎着官厅湖水的草场醒来了。晨曦中的草原这般恬静:不经意间漫来的晨雾,更给它添上一层妩媚;天与湖之间是一抹暗褐的海坨山,初起的雾磨掉了它的嶙峋粗犷,而赐给它以娇柔;慢慢地,暗褐向四下浸漫开去,山峰的边缘染上几许淡青,须臾又浸出鹅黄。这色泽又一一映入湖水,把湖水染得五彩斑斓。当天边射出温暖的阳光时,官厅湖倏地明亮起来,每圈波纹都荡漾出原先的蔚蓝;草场上,洁白的馒头花,淡青色的蝶状花,金灿灿的野菊花,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十字形小紫花……全都舒展开来,尽情吸吮着草原上的阳光。它们点缀在无垠的原野上,仿佛织在绿缎上的片片锦绣云霞。
④草原的风舒缓而又深沉。每当风儿吹过,每茎青草都变成了颤动的琴弦,一根一根震颤着,形成悠扬、迷人的旋律。它不是春天般柔和绵长的私语,也不是夏日般爽快热烈的朗笑,不同于晚秋沉寂肃穆的沉思,更不同于暮冬冷峻萧瑟的等待,而是一种孕育成熟、催人奋发的初秋之韵。我们一行人都被草原的情怀深深陶醉。一位同伴唱起了《草原牧歌》,顿时,大家都 地应和了起来。
⑤“丁零!丁零!”几匹骏马立在我们面前,几个皮肤黝黑、两眼有神的年轻马夫热情地邀我们骑马。不骑马就不算到过草原,我带头纵身上马,学着电影里牧马人的架势,一手拉紧缰绳,一手执住马鞭,听任马儿溜达。“喂!你们怎么来了?”我问尾随在后跑得气喘吁吁的小伙子。年轻的马夫谈兴很浓,我索性信马由缰,边骑边与他聊天。他告诉我这里过去很穷。尽管地多人少,但大都是砂礓土,往日光啃土地,一天才几块钱。成了旅游区后,当地人们大都搞起副业、商业、手工业。餐厅、舞厅、游艺场、赛车场、旱冰场,还有出租马匹,全成了村里人的生财之道。现在,村里好些人家盖起了新房……小伙子说得绘声绘色,语调里都是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填序号,3分)
①心满意足 ②心驰神往 ③不约而同
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好处是 。(3分)
3.第③自然段围绕“草原秋色”展开了详细的描写,下列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抓住色彩,写出了草原秋色的五彩斑斓。
B.按时间顺序描写,从黎明写到太阳升起。
C.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草原,再写远处的湖山。
D.点面结合,“晨曦中的草原这般恬静”是整体勾勒,后面的分句是局部刻画。
4.用“ ”画出第④自然段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是 。(3分)
5.第⑤自然段的省略号里,可能还会有哪些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想开去,写一写。(4分)
6.同样是写草原,请你比较选文和老舍的《草原》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补全下表。(6分)
《草原》 《草原秋色》
相同点 都表达了对草原美景的 。
不同点 表达了对 的赞美。 表达了对 的赞美。
(四)地球在呻吟(16分)
①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②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需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③“ ,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 )、( )、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垢、无形、无秽。
④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留在太空中。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雨、原雪、原气...
⑤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⑥假如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那么今天呢?
⑦今天,地球上每天约有400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3个;仅仅50年,亚洲虎的总量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两千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两万多只骤减为几百只。
⑧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
1.请在第③自然段中的横线处填上诗句,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2分)
2.第②自然段中的“原稿”比喻 。这段话中最能形象体现“污染”的意思的词语是“ ”。“现代文明”的双引号的作用是 。(3分)
3.第⑤自然段写珠峰、大西洋、南极、北极这些无人居住的地方的环境污染,其目的是什么?(2分)
4.第⑦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 、 和 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 。(2分)
5.结合关键语句,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6.这篇短文的写作目的是( )(2分)
A.地球在呻吟,需要人类好好反省。
B.面对地球的呻吟,人类应该杞人忧天。
C.面对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呼吁人类应该想办法拯救地球,改变地球面貌。
D.面对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人类早已想到自救的办法。
7.为了不让地球母亲再次发出呻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至少写出两条。(3分)
参考答案
(一)1.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2.②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 ④重走故乡的山路 3.C 4.根据文中的“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可知,文中的母亲虽然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5.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乡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以割舍。
(二)1.根除癣疾 父亲因为年迈和劳苦,身患腿疾 2.“我”受伤吃苦,父亲心疼“我” 父亲备受折磨,“我”万般心痛 “我”背父亲看病,父亲像孩子般趴在“我”肩头睡着了 3.A 4.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环境的恶劣,表现了父亲当时的痛苦,衬托出父亲坚毅强大的内心,也体现了“我”心疼担忧的心理活动。 5.示例:这个人是我的爸爸。他总是在我因为考试失利而难过的时候陪伴我、安慰我并帮我渡过难关。因为我能感受到我难过的时候他也会难过,所以我要努力地让自己变优秀,变开朗,不让爸爸难过。
(三)1.② ③ ① 2.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草随风摇动的样子,表现了青草迷人的生命力 3.C 4.它不是春天般柔和绵长的私语,也不是夏日般爽快热烈的朗笑,不同于晚秋沉寂肃穆的沉思,更不同于暮冬冷峻萧瑟的等待,而是一种孕育成熟、催人奋发的初秋之韵。我们一行人都被草原的情怀深深陶醉。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5.示例:好些人家都买了汽车,出行越来越方便了。不仅彩电普及,别的电器也不少。人们身上的衣服款式多样,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6.相同点:赞美和喜爱 不同点:蒙汉之间深情厚谊 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四)1.两个黄鹂鸣翠柳黄翠 2.没被污染的天空 复印 表示讽刺否定 3.用反衬的手法来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这些无人居住的地方的环境都被污染了,可想而知有人居住的地方的环境已被污染得十分严重。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5.从本文的题目“地球在呻吟”以及“忧天,人类才可自救”“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等语句中,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居住场所,保护地球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6.C 7.示例:①少用一次性物品;②注意水资源的循环使用;③注意低碳环保,少开私家车,提倡绿色出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