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什么是计划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
请大家阅读p56的《历史纵横》及结合1953年后的建国历史,予以思考。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建立时间
特征
作用
积极
消极
一五计划末期
21世纪初
资源配置由行政手段来调节
资源配置由市场来调节
促使“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存在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1977年2月)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两个凡是”
你如何看待“两个凡是”的方针?
危害: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延续个人崇拜
实质:“左倾 ”错误的延续。
想一想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背景:
3)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指明方向)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
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必要性)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可能性)
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确立……
抛弃……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拨乱反正
组织路线
“左”倾 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毛泽东 (华国锋) 邓小平
转折点+起点->背景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调查报告:
1、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 ”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
2、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3、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
据材料思考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长期压抑农民积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改革成功的前提
结合P57《学习延伸》,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过程
①突破口:
1978年春天(三中全会前),安徽(小岗村)、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村改革为何在安徽省首先突破?
教材P55“学思之窗”
材料: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农田龟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1979年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过程
①突破口:
②政策肯定:
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过程
①突破口:
②政策肯定:
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
③全国推广:
时任安徽省政府参事的郭崇毅认真分析了1979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后粮食取得空前丰收的情况,认为增产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在1979年6月至11月的短短6个月时间内,连续三次上书中央,如实反映实行“大包干”的情况和广大农民的呼声,建议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郭崇毅的呼吁最终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高度关注。在各方呼吁下,“大包干”最终被纳入中央政策,以安徽凤阳、肥西为代表的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由此燃遍全国。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经济:三农获得大发展:农民增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政治:1983年中央决定对农村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附注:
人均口粮 9两/天 2.8两/天 人均收入 0.11元/天 0.04元/天 1966-1976 年小岗村村民生活概况
全村有20户人,常年外出讨饭的有19户。
好年景
差年景
单位:亿公斤
0.77
5.02
6.70
7.15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0
1
2
3
4
5
6
7
8
邓小平做了什么?
小岗村民文化广场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
——《邓小平时代》
改革前 改革后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农 村
集体生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生产大队
村民委员会
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
管理方式
产业结构的改变: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乡镇企业的创办——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华西村0.96平方公里,村民家家住400—600多平方米的别墅,有100—1000多万元的资产,有1—3辆轿车。2012年,华西村人口约3.5万人,却实现总收入524亿元。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外因促进
二、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1)原因
②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已无活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1)原因
(2)城市改革的方向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单一公有制
平均主义
扩大自主权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城市改革的方向
首钢的前世今生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
中国
正在远离马克思
中国真的远离社会主义道路了吗?
?
背景
三、将改革进行到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目标
南方谈话(1992年)
确立框架
厘清思想
中共十四大(1992年)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完善理论
过程
国内:阻力重重,质疑声声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标志
基本建立
商品市场体系(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新奇迹
伟大的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
意义
农村改革
意义
城市改革
过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因
背景
内容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 201 ( http: / / www.21cnjy.com )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有人曾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下列关键词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21·cn·jy·com
A、日出东方——中共一大的召开
B、力挽狂澜——八七会议的召开
C、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2·1·c·n·j·y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3.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土地的规模 B、土地的使用权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用途
4.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买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但收效甚微,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6.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来源:21cnj*y.co*m】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 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8.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C、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的主要依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10.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
11. 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体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94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21教育网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12. 1992年初邓小平说:“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 下图是我国曾经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票证,这些票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产物 ②反映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退出流通 ④表明当时物质生产和供应比较匮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 www-2-1-cnjy-com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15.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21*cnjy*com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西之路
196 ( http: / / www.21cnjy.com )9年,江阴县华西大队创建了最早的小五金厂,但最初是偷偷生产的“地下”工厂。到1978年,它创造了近300万的产值,成为华西村挖到的第一桶金。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创“村庄上市”的先例。
2008年10月,华西村首届国际旅游节,邀请到400多位各国使节与130多家海内外媒体。 ——《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昆山之路
作为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花桥国际商务城是昆山产业转型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从“昆山制造”跃升到“昆山服务”的重要保证。在经历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两次高潮后,昆山迎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发展高潮,从“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
——《昆山巨变》
(1) 据材料一概括,华西村致富路上的变与不变是指什么?华西村的致富路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精神财富?(12分)21cnjy.com
(2) 华西村和昆山发展的道路有哪些相同点?相对于华西村,昆山的发展出现了怎样更为明显的特征?(6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解析)
1.【答案】 B【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日出东方:指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星火燎原:指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力挽狂澜:指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灯塔指引:指中共七大;进京赶考: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艰辛探索指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失误;拨乱反正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指的是改革开放。B项错误。
【点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2.【答案】 C【分析】从材料“集体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可以看到A与B都属于集体农业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以公有制为前提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原来的集体劳动的形式,所以说集体农业消失。故选C。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21*cnjy*com
3.【答案】 B【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制度的变迁。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土地收归国家和集体所有,集体使用;人民公社化运动只是使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提高而已;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C错误,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次变化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土地的使用权发生改变。因此正确的答案是B项。此外,A、D两项明显错误。
【点评】建国后涉及农村、农民和土地问题的几个重要的事件需要掌握。建国之初,进行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转变;三大改造把土地的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又是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变;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78年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只改变的使用权,所有权始终是公有制。
4.【答案】 C【分析】A.基本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了土地改革运动,是在1952年左右,时间不符;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6年,时间不符;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题干要求;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于21世纪初期,时间不符。故此题应选C项。2-1-c-n-j-y
5.【答案】 D【分析】材料说的是在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初期,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准确的认识造成了对商品经济的抵制的现象,但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下,改革开放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在探索中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此ABC项均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的地方抵制中央决策的问题,属于理解错误。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人民群众在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80年代中期确立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标,这明显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6.【答案】 B【分析】家庭联产承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在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材料中说是1978年是不对的,所以这是虚构史实,故①符合题意。虽然农村尚未改革,但是却经过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②表述错误,④符合题意。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故③表述错误。因此,本题选B。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答案】 C【分析】A项反映的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项深圳成为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D项海南设省,并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这三项都和题干中的上个世纪80年代相符合。C项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选C。
【点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8.【答案】 C【分析】20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正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故C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A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是在1978年确立,D是目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当前还能实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道路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需要牢固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的分期界限: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1953-1956年﹚,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9.【答案】 C 【分析】1992 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 1 992 年的十四大上,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选C。A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项是在十五大上;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10.【答案】 C【分析】A.开始农业、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年;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生于1978年;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发生于1980年,以上时间都不符。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11.【答案】 C题干反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中国90年代全国城乡个体工商户大幅增长的现象,题干中涉及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AD项不符“本质问题”的要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飞速增长和发展的现象,说明的是公有制经济比例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C项正确;B项“主体”说法错误,公有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能够通过材料信息,看到实质。
12.【答案】 C【分析】根据材料显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间,联系国际形势,90年代苏联刚刚解体,国内外形势复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这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
【点评】本题需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来回答,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13.【答案】 C【分析】①的表述是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的,因为票证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②的表述不正确,造成票证一统天下局面,主要是由于生产不足,物质供应匮乏。③和④的表述符合中国的国情,票证的使用是由于我国物质匮乏造成的,而取消票证这是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题只有C项符合题意。
14.【答案】 C【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实质。
15.【答案】 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方向”是指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选D;而A、B、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6、【答案】
(1) 变:在全国率先发展乡镇企业;股票上市;开发旅游业。(6分)
不变: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分)
精神财富:解放思想,不等不靠,敢于冲破极“左”路线的政治勇气;不断完善的改革创新精神。 (4分)
(2)道路相同点: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发展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特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