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8.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8.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13 07:1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A课程目标: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B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尊王攘夷” 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问题探究分组讨论 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倒幕运动的兴起 “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强藩;“大政奉还” 问题探究分析图表历史比较
戊辰战争 “王政复古”、“辞官纳地”、鸟羽、伏见战役、“戊辰战争”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C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尊王攘夷运动与倒幕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难点:“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十九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幕府腐朽统治的黑暗,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日本封建经济的进一步解体、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进一步分化等。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幕府统治的运动由此展开。,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尊王攘夷”
1.运动的兴起背景:
(1)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内忧外患,根本原因)
(2)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的不满,形成“尊攘派”。(直接原因)
2、标志:1860“樱田门事件”
【知识链接】“樱田门事件”
1860年3月24日,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 ( http: / / www.21cnjy.com )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幕府实权派人物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3、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攘夷是核心)
4、领导与主要参与者:尊攘派。
(1)尊攘派力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高杉晋作的“骑兵队”)
还包括大名、富农、手工共场主和商人
为何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
(2)尊攘派的活动方式:
尊攘派除了刺杀与西方列强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外,还屡屡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
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出现了下级武士领导的,有广大民众参与的武装力量。高杉晋作的“奇兵队”,在“尊王攘夷”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5、结果:失败
(1)时间:1863—1864年 镇压
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人士被捕和被杀,支持尊攘的长州藩也在幕府军队和西方列强的围攻下被迫屈服,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
(2)原因:
① 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局限)
② 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过渡: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2)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
(3)部分倒幕领袖(如高杉晋作、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开始掌握藩政权,且实力大增;
1865年初高杉晋作发动了夺取长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藩保权力的战争,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割据富强”的改革。与此同时,萨摩藩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
(4)西南强藩联合,根据地的建立(萨摩、长州、土佐、肥前)注意教材P110地图;
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萨摩和长州日益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近。1866年1月,长州和萨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从此以西南强藩为根据地的武装倒幕开始了。
(5)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不断;
2、目的:推翻幕府的统治
3、时间:1866--1869
4、领导:倒幕派(高杉晋作、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
5、准备:
(1)联络更多的反对幕府的藩参与倒幕运动;
(2)密切同英国的关系,进口先进的武器;
(3)争取获得天皇的支持,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
6、过程:
(1)“大政奉还”:
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上奏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目的: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以保住实际权力);
(2)戊辰战争: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庆喜不战而降,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①背景:
a“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政权,大多数大名仍然在观望。
b倒幕派为了真正取得国家政权(目的)决心彻底打垮幕府。
c1868年初,倒幕派强迫幕府“辞官纳地”,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德川幕府不甘心推出统治舞台,集结兵力,准备以武力反击倒幕武装。
②概况:1868年1月,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朝廷宣布德川幕府为“朝敌”,决定讨伐。于是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接触,全面内战展开。结果,幕府军队被只有5 000人的明治政府军队击败,向大阪溃逃,政府军乘胜追击,占领重要城市大阪,这次战争的胜利,打开了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的道路,迫使近畿以西各藩投向反对幕府的萨摩和长州方面;促使三井等特权商人决定抛弃幕府,以财力支持新政府。欧美各国宣布中立。由于推翻幕府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再1868年,这一年农历是“戊辰”因此被成为“戊辰战争”。1868年3月,政府军进抵江户郊区。4月德川庆喜不战而降。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7、结果:
(1)打败幕府:
【合作探究】1:武装倒幕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从国内来讲,
① 幕府统治不得人心;
② 大名、大商人、人民群众、支持政府军作战;
③ 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
④ 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力强。
(2)从国际方面来说,
① 西方列强宣布中立;
② 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
1869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8、意义:
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确立了为明治政府的统治,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合作探究】2:分析倒幕运动的性质,比较尊王攘夷运动与倒幕运动的异同点。
(1)性质:不是资产阶级革命。
①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而非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结果也是中下级武士为首的新官僚集团掌握了政权;
②目的:是推翻卖国腐朽的幕府统治,而非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
①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
②目的: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
③以天皇为号召;
④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为主,大名和工商业者支持;
⑤根据地:西南强藩。
(3)不同点:
①前者重在“攘夷”,失败;后者重在“倒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
②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倒幕派主张武装推翻幕府统治。前者拥立天皇仅在口号、天皇地位、权力未发生根本变化;后者迫使幕府“大政奉还”,并推翻了幕府。
③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武装倒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
【本课小结】日本维新运动的原因:
(1)腐朽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倒幕运动的推动;
(3)明治政府的成立则提供了维新运动的前提和政治保证。
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一场推翻幕府的倒幕运动就此发生。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使幕府名实俱亡。德川幕府统治被推翻,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E布置作业:
(二)学习延伸
你了解中国那一段历史吗?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唇亡齿寒;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没落,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旧,武器落后,加剧了衰败。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