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13 07:4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B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卓有成效的新制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 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 问题探究材料分析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计迁洛阳 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的原因 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情景教学对比分析
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
C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何在?由此推断改革应该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北魏的统治。
解决的问题:完善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稳定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缓和民族矛盾。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
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内容:
a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
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
③影响:
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2)推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①原因:
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
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②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http: / / www.21cnjy.com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③性质: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作用:
a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d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合作探究】1:列举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小结: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影响深远。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过渡: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邻长一五邻设里长一五里设党长。
③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影响:
a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b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①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③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1、原因:
A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B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C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汉文化积淀深厚;
(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3)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4)迁都洛阳有利于实现统一南北的愿望,更有利于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推动改革向跟深层次进展。还有利于民族融和。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2、目的:
(1)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2)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过程:
(1)时间:495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4、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合作探究】2: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理由: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 ( http: / / www.21cnjy.com )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成立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P38“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3)改汉姓:
①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拔——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
“拓拔”为何改姓“元”: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拔,鲜卑人认为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姓拓拔,土是黄色,是万物之元,故改为元姓。
②定门第等级: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门第高下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阅读P39“历史纵横”:了解士族门阀政治,认识鲜卑族参照门阀政治的利弊。
(4)通婚姻: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合作探究】3:列举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在风俗习惯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谈谈你对改革社会风俗的认识
措施:(1)商鞅: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男女别居);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
(2)孝文帝:(略)
认识:(1)改革社会风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
(2)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3)在社会风俗的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
3、作用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本课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本课小结”。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民大多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1)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地,汉文化积淀深厚;(2)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有利于推进深层次改革;(3)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