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08:5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踏上历史的征途,回望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有一首诗,它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思乡的深情。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去感受诗人在战乱中的家国情怀,体会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思乡之愁。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因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边塞诗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反映戍边将士生活。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高岑边塞诗派”
高岑诗派,唐代诗歌流派,又称“高岑边塞诗派”或“盛唐边塞诗派”。
按学术界对“高岑边塞诗派”的理解,此派是指以高适、岑参为主,包括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盛唐时期以写边塞题材而著称的一群诗人。
注:据孟二冬查证,“边塞派”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胡云翼所著的《唐代的战争文学》(1927年初版)一书中,是胡云翼于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提出的。其时,“边塞派”指的是有唐一代描写战争与边塞的诗人。
之后,“边塞派”的内涵由大而小:全唐→盛唐→高、岑为主。久而久之,“盛唐边塞诗派”似乎已成为了高适、岑参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认为“边塞诗派”等同于“高岑诗派”。
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朝时期,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诗人进一步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子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被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文体知识
体裁:五言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故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lián
bàng
qiǎng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行营、军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题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中,思念故乡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
怜爱,喜爱。
靠近。
诗意: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靠近这战场旁边开放了。
文本探究
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因思念长安故园,以及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根本无心过节,透出些凄凉景况。
1、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强”字包含了什么情感?
“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遥”字渲染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一个“怜”字写出诗人对故园的眷恋。诗人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来表达乡愁。
“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蕴藉。
3、“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语,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
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合作探究
1.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重阳节“九日”“高”“酒”“菊” 等。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来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
2、“无人送酒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效果?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陶渊明酷爱饮酒,但家中常常没有酒。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因没有酒喝而深感苦恼,坐在菊篱边采摘菊花。这时,江州刺史王弘派了一名白衣(官府差役)送酒来,陶渊明高兴地接过酒,尽饮至醉,后来人们便用这则典故形容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如同雪中送炭,遂人心愿。
送酒来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运用了怎样的从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一个“遥”字渲染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一个“怜”字写出诗人对故园的眷恋。诗人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来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蕴藉。
虚写,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知识拓展
故园菊
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意象
“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
1.月:常寄托思乡、思亲之情,或营造清幽、凄凉的氛围。
2.柳:“柳”与“留”谐音,多表惜别挽留之意。
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书信、消息。
4.梅:常象征高洁、坚强、不屈的品质。
5.菊:往往代表隐士的高洁品质,或象征着孤独、清幽。
6.酒:有时抒发愉悦之情,有时排解忧愁苦闷。
7.长亭:是送别之地,常蕴含离情别绪。
8.夕阳:常营造出凄凉、失落的氛围。
9.羌笛:多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孤寂、幽怨。
10.红豆: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①惜花之情
②思乡之情
③忧国之情
④忧民之情
拓展延伸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乡村田家玩。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
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归纳主旨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凄凉,饱含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写作特色
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巧妙运用典故,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构思精巧: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 但实际上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 他通过“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 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 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更加突出。
课堂小结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二句
三四句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用典
联想
思念家乡
渴望和平
检测提升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C
B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饮酒”“菊”等可以看出。
B.诗歌以“强”字开头,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C.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材,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D. “无人送酒来”一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
4、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