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1 21: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上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和“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单元选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大多学生都会背这首诗,但是字不一定认识,诗句的含义不理解,更不知道诗中蕴含的道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孩子处于课堂习惯和书写习惯正在慢慢养成的阶段,教师要注意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认识“尽”、“依”等11个生字,会写“尽”、“依”等9个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2.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的情感有感情地读好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步感知 朗朗上口
1.揭示课题
(1)导入:跟着唐诗去旅行,今天一起来到鹳雀楼。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名字的由来。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2)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2-3名学生读,如果没有读出来,提示学生要注意好停顿)
(3)理解“登”是不是像老师这样在平地上走呢?体会登的感觉,带着感请再读课题——登/鹳雀楼,跟老师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鹳雀楼名字的由来,理解登的含义,指导学生能够据义断音。】
2.读诗正音
(1)导入:王之涣是怎么写的呢?让鹳雀楼这么有名。请同学们拿起书,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眼不离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2-3个学生,仔细听音,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正音,跟老师读尽,jin尽,尽管,尽力。(提前准备好词卡,让学生读好词卡,3个学生,强调前鼻音,声音往前靠)
穷,qiong穷,穷苦、穷尽、山穷水尽。(提前准备好词卡,让学生读好词卡,3个学生,强调三拼音节,中间有介母)
层,ceng层,三层、千层、层叠、层林叠翠。(提前准备好词卡,让学生读好词卡,3个学生,强调平舌音)
(4)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读准前后鼻音、读准古诗。看字读书、读书认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孩子们在读书中认字,在词语拓展中多见词语、多认识“见面字”。】
3.有韵律地读
(1)教师示范读,学生认真听,找停顿。
(2)教师带读,一句一句读。指导好“尽”慢慢落下,“流”流得远。
(3)师生加手势一起读。(师生一起动起来)
(4)齐读。
(5)男女生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会带动人的情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情感。】
板块二:分析诗句 描绘画面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看到的景物
(1)齐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2)学生发言。多名孩子发言,最后要求按顺序找,都有哪些景物,按顺序板书。(大海不是看到的,是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能有序地找出哪些是描写的景物。】
2.理解“白日依山尽”描述画面
(1)学生再次齐读“白日/依山/尽”。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读的要慢,要有韵律。)
(2)学生描述画面,教师倾听。多名学生描述,完善补充画面。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字,追问。例如太阳落山,追问“从哪个字发现太阳落山了?”,继而解释该字的含义,重点字板书“尽”、“依”,指导学生识记。
(2)教师提出问题“太阳诗怎样落山的,扑通一下掉下去的?”。师生一起来演一演:教师当山,一名学生演太阳,慢慢落山,慢慢看不见,就是尽。
全体师生互动,一起来演一演,双臂当太阳慢慢落山,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诗句,读好“尽”。
【设计意图:突破对“尽”的理解,掌握诗句。通过演一演,孩子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想象夕阳依靠着山慢慢落下去情景。】
3.理解“黄河入海流”描述的画面
(1)学生再次齐读“黄河/入海/流”。观看视频感受黄河的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看完视频请学生说说黄河是怎样流的(可以提示从声音方面和视觉效果分析)。
(2)指多名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之后,请他带着这个感觉读一读这句诗。流的远不远?读出流得长,流得远的感觉来。
(3)师生一起来演一演黄河,一起动起来,演出波涛汹涌,流得远的感觉。遍演边读,“黄河/入海/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齐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分角色读,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读出韵律和感情)
(4)请同学再来描述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
【设计意图:感受黄河的奔流不息,读出波涛汹涌的黄河,体会王之涣因站得高而看到这么壮阔景象时的心情。】
板块三:体会情感 悟道理
1.导入:渲染氛围,太阳依靠着山慢慢落山,波涛汹涌的黄河一直向前奔流,流入大海。此时王之涣是什么心情?——激动、欣喜、喜出望外。他心里又有了什么想法?
2.齐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学生说说他又想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时机指导“欲”和“穷”。字义通过象形字识得。
3.千里目,是真的能看千里吗?千里——虚词,夸张的手法。带着感情来读诗句。齐读。
4.想要欲穷千里目的方法是什么?——更上一层楼。
看着黑板板书,一起来读读诗。分角色读。
5.这么美、这么壮观的景色,王之涣看到的景象和平时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
指多名学生答。“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受,能详细得说一说吗?”。学生回答。教师问,你登过泰山吗?为什么要登泰山?诗人也想看得远,他就得——更上一层楼,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
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掌握诗人夸张的写作手法,根据生活经验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板块四:背诵古诗
1.师生看着板书有节奏地背诵古诗
2.边想画面边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板书想象画面,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板块五:指导书写
写好“依”、“尽”、“黄”和“层”。分析结构,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课本上描一写一。学生书写作品展示,规范书写,及时修改订正。
【设计意图: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关键笔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对照能发现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课堂总结
诗人登高望远 ,写出了“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 ,告诉人们一个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 ,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欲穷 依山尽
更上 站得高 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