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寒假作业(3)
一、单选题
1.你的同学小语想加入一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交友问题,若有一下四个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 )
A.不惑岁月 B.豆蔻年华 C.而立之家 D.弱冠一组
2.关于谦辞和敬辞的使用,下列交际用语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们家家风淳朴,令尊常告诫我们,在社会上清清白白地做人。
B.张教授,您好!鄙人才疏学浅,奉上拙作一篇,敬请指正。
C.今天我们一行人莅临敝校百年校庆,所见场面甚是热闹喜庆。
D.你们的商店真是物美价廉,服务态度也好,我下次还来惠顾。
3.下面是小语同学写的邀请函,其中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邀请函
亲爱的张老师:
您好!我们很荣幸的邀请您参加我们班级的“图书馆阅读打卡”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日上午第一节课。活动地点:701班教室。感谢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你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A.荣幸 B.莅临 C.赏光 D.拙见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一项是 ( )
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在我们面临断崖沟壑时,在我们面临急流险滩时,或是在我们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 。
A.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桥,就是这种东西。
B.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桥,就是这种东西。
C.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就是桥。
D.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它,就是桥。
5. 下列加点词语用的是其比喻义的一个是 ( )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
B.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济南的冬天》)
C.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散步》)
D.有人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我被那个人抱了起来,并被紧紧搂在怀中,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 (《再塑生命的人》)
二、填空题
6.【专题学习活动】踏进初中的大门,同学们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与人交往,须知交友之道,因此班级开展了“有朋自远方来”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本义:树。 本义:两棵树并排着。表示:树木数量多。
本义:一只手。 本义:① 表示:②
三、积累与运用
7.为了解“友”的丰富内涵,同学制作了三张词卡,请你帮助完善。
*字型卡*
“友”是会意字。从字形
看像两只方向相同的手合拢
在一起可见“友”造字本义是① *类型卡* “友”类型多样。在你面对焦虑、困惑而茫然无(cuo )② 时,给予你开导鼓励,为你指明方向的,是良师;在你面对困难时,雪中送炭,和(ai )③ 可亲,默默帮助你的,是益友。还有交情深厚的,是挚友;直率坦言的,是诤友。 *雅称卡*“友”重道义淡若水是“君子之交”,同生死共患难是“④ ”,不计年岁长幼行辈,而结下深厚友谊的朋友 交往是“⑤ ”……
(1)阅读“字形卡”,推测“友”字的本义是 。
(2)根据拼音写出“类型卡”中相应的汉字 、 。
(3)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雅称,填入“雅称卡”(填序号)
A.忘年之交
B.莫逆之交
C.竹马之交
D.刎颈之交
四、名著导读
8.“朝”一字有如下义项:A.问候,拜见。B.早晨。C.朝代。D.表示动作、行为针对的方向。请根据语句内容,按照要求,填写表格。
语句 含义(填序号) 词性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① 名词
谚语:“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不歇肩。” ② 介词
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 名词
词语:朝圣 ③ 动词
我能解释《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为:④
五、综合性学习
班级打算设计以“朋友”为主题的墙报,以下是设计草图,请你参与完成。
板块一:设计主题字
9.小组想从以上两句诗中挑选一句,置于板块一,你更喜欢哪一句?结合诗句内容,说明理由 。
10.小金不解古人在造字时为何将“朋 ”“友 ”都设计成并列形式。请结合以下字源材料,向他解释。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 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 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 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 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 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 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一年之中,风光 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 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 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 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 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 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 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 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____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 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 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 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 个教室, 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____在我心上,几十 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 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 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 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 的人。”谆谆教导____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1.概括文章写的几件往事。
①小时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插图,让“我”乐在其中。
② 。
③ 。
12.以下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致描述《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上所绘的景物。
B.《水浒》故事发生地正是我故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C.“我”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的风景与之异常相似。
D.引发“我”对家乡风景的联想和发自内心的喜爱。
13.依次填入第⑥⑥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 )。
A.镌刻 雕镂 铭刻 B.铭刻 雕镂 镌刻
C.雕镂 铭刻 镌刻 D.雕镂 镌刻 铭刻
14.阅读第⑥段,结合下列材料,阐释作者选取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南”
归》这两堂课时所表达的情感。
1929年,我出生在镇江一户做小生意的普通人家。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踏进了我的家乡江苏镇江。“祖国”“气节”“亡国奴”这样的字眼第 一次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震撼。随后,我跟着家人四处逃难,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 社会的动荡,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
——于漪《岁月如歌》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不惑岁月” 指的是四十岁左右的人群,“不惑” 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小语是学生,年龄不符。
B.“豆蔻年华” 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小语是学生,和同龄学友探讨交友问题,这个年龄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此选项最适合。
C.“而立之家” 主要是指三十岁左右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等,和小语的学生身份及年龄差距较大。
D.“弱冠一组” 是指二十岁左右的男性,小语作为学生年龄通常小于二十岁,不太符合她的情况。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2.【答案】B
【解析】A.有误,“令尊”应为“家严”“家君”。
B.正确。
C.有误,“莅临”应改为“到”,“敝校”应为“贵校”。
D.有误,“惠顾”应为“来”。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3.【答案】D
【解析】A.“荣幸”,用于表达己方因能邀请到对方而感到荣耀、幸运,是恰当的自谦之词,体现对受邀者的尊重,说明邀请者的诚恳态度。
B.“莅临”,多用于贵宾来临,是敬辞,此处邀请老师参加活动,用 “莅临” 表达对老师的敬重,符合语境,突显老师身份尊贵。
C.“赏光”,意为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是客气、礼貌的敬辞,用于恳请老师拨冗出席,恰当得体。
D. “拙见”,指自己的浅陋见解,是谦辞,只能用于自身发表看法时。而这里是请老师提意见,应用 “高见” 等敬辞,用 “拙见” 颠倒了主客,不恰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4.【答案】C
【解析】A、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桥,就是这种东西。(“桥,就是这种东西。”语句生硬不够优美。)
B、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桥,就是这种东西。(“桥,就是这种东西。”语句生硬不够优美。且表意不够连贯。)
D、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它,就是桥。(表意不连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境来选择。
5.【答案】D
【解析】A.薄烟:淡淡的烟雾;
B.温暖:暖和;
C.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D.面纱:蒙在脸上的纱巾。比喻掩盖真实面目的东西。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6.【答案】本义:两只手/两只手相叠。;表示:互相帮助,相互扶持,相互追随,有友好之意。
【解析】图上是两只手相叠,那本义就是两手相叠,表示要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追随,有友好的意思。
故答案为: 本义:两只手/两只手相叠; 表示:互相帮助,相互扶持,相互追随,有友好之意。
本题考查由汉字的形状推知汉字的意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我们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平时学习时要注意体
7.【答案】(1)互助友好或朋友
(2)措;蔼
(3)D;C
【解析】(1)本题考查字义。根据字形卡,可以看到“友”是两只方向相同的手合拢在一起,可以推出“友”字本义为平等友好、互帮互助。
(2)本题考查字形。“茫然无(cuò)”中的cuò写作“措”,“和(ǎì)可亲”中的“(ǎi)”写作“蔼”。
(3)本题考查词义。年岁差别大,辈分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叫忘年之交。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叫竹马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故答案为:互助友好或朋友;措;蔼;D;C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答案】8.B;D;A;“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8.①“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意思是“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朝”的意思是“早晨”,故选: B。
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意思是“脸朝着黄土,后背朝着天”,“朝”的意思是“表示动作、行为针对的方向”,故选: D。
③“朝圣”的意思是“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朝”的意思是“问候,拜见”,故选: A
④《朝花夕拾》书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朝花”寓意着作者年轻时所经历过的事情,而“夕拾”则寓意着作者晚年把这些事情全部编纂起来,作者将此集结成一本书,旨在回忆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故答案为:B;D;A;“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答案】9.示例一:我更喜欢A句。因为这句诗明确了好朋友的定义——真正的良朋好友,是可以与自己和睦相处,无需攀比竞争的。
示例二:我更喜欢B句。因为这句诗将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与大海的深度作了比较,夸张但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10.示例:“朋”像两串贝壳系在一起,突出交往双方的品性都如贝壳般珍贵;“友”像两手交握,表示亲近。二字都设计成并列形式,凸显了“朋友”互相依靠的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读懂题目要求,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句和主题“朋友”的关联,言之合理即可。
(2)本题考查词语掌握。日常注意积累,掌握字词组成,根据给到的字源材料,分析字词设置为并列形式的原因。
9.任选一句分析即可。
A “无相争处是良朋”指在没有任何争执和冲突的地方,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强调真正的朋友,是在和谐、没有争执的环境中的,能和自己和谐共处的。
B“好友之情比海深” 指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如同大海一样广阔和不可量度,夸张,形象的写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更喜欢A句。因为这句诗明确了好朋友的定义——真正的良朋好友,是可以与自己和睦相处,无需攀比竞争的。示例二:我更喜欢B句。因为这句诗将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与大海的深度作了比较,夸张但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10.“朋”是由两串一模一样的贝壳组成,并列形式,关系密切,贝壳为古时货币,比喻很珍贵。这里是指交友双方的品性就像贝壳一样珍贵。
“友”是由两只一模一样的手组成,并列形式,关系密切,一只手代表一个人,这里是指交友双方是相互依靠的关系。
故答案为:“朋”像两串贝壳系在一起,突出交往双方的品性都如贝壳般珍贵;“友”像两手交握,表示亲近。二字都设计成并列形式,凸显了“朋友”互相依靠的关系。
【答案】11.童年时读《千家诗》;让“我”沉浸在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中;少年时听两位国文老师的朗诵,让“我”的爱国之情/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12.B
13.D
14.第一位国文老师深情演绎辛弃疾的词,这首词抒发了慷慨激昂的报国之情;另一位国文 老师朗诵的是田汉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家乡被战火摧残的悲愤;补充的这则材料记 叙了作者整个青少年时期就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兴亡存败最危急的时候度过的。将这 则材料和这两堂课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抒发 了强烈的“家国之情”
【解析】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文章围绕“往事依依”展开,分别叙述了几件与读书和老师讲课相关的往事。
第一件事,已经给出了“小时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插图,让我乐在其中”,对应第②段。
第二件事,结合第④段“《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桶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可知,《千家诗》中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诗歌,让“我”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享受美的生活情趣,可概括为: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醉在诗的意境中。
第三件事,结合第⑤段”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_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第⑤至⑦段分别讲述了国文者师教辛弃疾的词和代课老师被田汉《南归》中的诗,两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培养了“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体会到爱国之情,可概括为:少年时听两位国文老师的朗诵,让“我”的爱国之情,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故答案为: 童年时读《千家诗》;让“我”沉浸在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中 ; 少年时听两位国文老师的朗诵,让“我”的爱国之情/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12.ACD.正确;
B.有误,第②段画线句”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这里只是作者主观上觉得《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上的风景与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相似,并不是说《水浒》故事发生地正是作者的家乡。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填写。“雕镂”通常指雕刻得较为细致,能形象地表现出在心上留下深刻的痕迹;“镌刻”强调刻得深,有深刻铭记的意思;“铭刻”则是深深地记在心里。第⑤段中,老师朗诵的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雕镂”在“我”心上比较形象地表现出这种印象的深刻程度;第⑥段中,“携刻”在“我”心上突出了诗的深刻性;第⑦段中,“谆谆教导铭刻在心”是比较常用的搭配,强调教导深深地记在心里。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对于作者选取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南归》这两堂课时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进行分析。结合第⑤段”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可知,作者选取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一内容,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悲歌慷慨”,让“我”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结合第⑥段“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选取老师教《南归》,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这让“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之美的感悟以及对新文学的喜爱。
结合材料中作者的经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踏进了我的家乡江苏镇江,祖国‘气节’‘亡国奴’这样的字眼第一次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震撼。随后,我跟着家人四处逃难,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社会的动荡,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可知,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家乡后,作者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打破。这些课堂经历更凸显了文学和老师的教导在艰难岁月中给予作者心灵的慰藉和对祖国、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励作者在困境中不断奋进。
故答案为: 第一位国文老师深情演绎辛弃疾的词,这首词抒发了慷慨激昂的报国之情;另一位国文 老师朗诵的是田汉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家乡被战火摧残的悲愤;补充的这则材料记 叙了作者整个青少年时期就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兴亡存败最危急的时候度过的。将这 则材料和这两堂课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抒发 了强烈的“家国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