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讲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 ①知道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②表述常见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③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 ④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⑤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硬度、弹性、磁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 ⑥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等。
考点2化学方程式 ☆☆☆
考点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考点4 燃烧条件 ☆☆
考点5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
■考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把握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几点:
A、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D、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E、“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 重新组合 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和 数目 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而物质的 分子数和物态可能改变。
■考点二 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用 化学式 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如C+O2CO2,可读作“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
(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明了反应物 反应物 、 生成物 和 反应条件 ;
(2)表示各物质间原子与分子的 个数比 ;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 质量比 。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以 客观事实 为依据;
(2)遵守 质量守恒定律 ,即在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 相等 。
(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根据反应事实,在式子的左边写 反应物 的化学式,在式子的右边写 生成物 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 短线 。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 + ”连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配上合适的 化学计量数 ,使式子两边每种元素的原子总数 相等。一般可用 最小公倍数 来确定化学计量数。配平后把短线改为 等号。
(3)注明 反应条件 和生成物的 状态 。把条件写在等号的 上方 或下方。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则在气体的化学式旁边用“ ↑ ”号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则在固体的化学式旁边用“ ↓ ”号表示。
如:2H2OO2↑+2H2↑、CO2+Ca(OH)2CaCO3↓+H2O。
【注意点】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韵语: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准化学式,计量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明;生成气体和沉淀,要用箭头来标明。
2.在化学方程式中,“+”不能读作“加”,应读作“和”或“与”;“”不能读作“等于”,应读作“生成”。
3.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即反应能否发生,化学式是否正确;
(2)是否配平;
(3)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或“↓”是否标注正确。
4.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除最小公倍数法外,还有奇数配偶法、观察法等。
(五)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由于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中各成分的 质量 。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设未知量→写出 化学方程式 →写出相关物质的 相对分子质量 和已知量→列出 比例式 、求解→对问题做出简明回答。
■考点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概念: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改变。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实 质 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 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外观 特征 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 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 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区分 依据 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常见性质分类: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磁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活泼性、稳定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4、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性质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文字描述。
(2)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考点四 燃烧条件
(一)燃烧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2)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三要素,缺一不可):可燃物、有助燃剂(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3)影响燃烧的因素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
2)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4)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5)自燃与爆炸
1)自燃:由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被积累后,温度升高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不经点火就自发燃烧起来的现象
2)爆炸: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二)灭火的措施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促进燃烧
(1)增大氧气的浓度 (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增大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四)拓展
(1)水灭火有一定范围。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图书、精密仪器、钾钙钠等金属、高压电器。
(2)油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严重可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
(3)当电器或电线燃烧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不能用水。
■考点五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一)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如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如
(二)复分解反应
1、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通式表示为AB+CD→AD+CB )。
2、特点: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但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类型 反应物条件 生成物条件
酸+碱 至少一种可溶 需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至少一个: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气体生成 ③有水生成
碱+盐 二者都可溶
盐+盐 二者都可溶
盐+酸 酸必须可溶
4、复分解反应实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和水。
■考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
◇典例1:(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B、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确定参与反应或生成的质量,由物质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C、根据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分析;
D、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即为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质量分析。
【解答】A、由题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小了20g-13g=7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7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6g=4g;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7g+4g=11g。x的数值为20+11=31,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甲、丁的质量比为7g:11g=7:11,若甲、丁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则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1,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不可能是单质,符合题意;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g:4g=7:4,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海曙开学考)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 该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B. 质量守恒是质量的守恒不是体积守恒,故错误;
C. 必须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参与反应的不能相加,故错误;
D.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正确;
故答案为:D。
■考点二 化学方程式
◇典例2:(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研究小组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清洁能源二甲醚:。向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gH2和28gCO,经过一段时间反应后容器内压强稳定不变,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态。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0min 20min 40min 80min 100min
m(H2)/g 4 2.8 _ 0.8 m1
m(CO)/g 28 m2 11.2 5.6 5.6
m(CH3OH)/g 0 _ m3 _ 18.4
m(H2O)/g 0 _ _ m4 _
A.压强稳定后,H2和CO恰好完全反应
B.表中的数据:m1C.20min时,容器中有30%的CO发生反应
D.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质量比变小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态,压强稳定后,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2H6O等物质的量相等。
【解答】A、由题意可知,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态,压强稳定后,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C2H6O等物质的量相等,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和一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后分子个数减少,所以和CO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故A错误;
B、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每消耗4g-0.8g=3.2g的氢气则会相应反应28-5.6=22.4g的一氧化碳;则
(2.8g-0.8g):(m2-5.6g)=3.2g:22.4g,m2= 19.6g,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态,压强稳定后,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2H6O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和CO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所以表中缺少的数据,m1、m3无法确定大小,故B错误;
C、所以20 min时,消耗氢气的质量为4g-2.8g=1.2g,设消耗CO的质量为x,
8 56
1.2g x
x=8.4g;所以容器中有x100%=30%的CO发生反应,故C正确;
D、由题意可知,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态压强稳定后,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2H6O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H2和CO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两者质量比到最后不变,故D错误;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上城期末)2024年4月25日晚,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迈出新的一步。运载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X作推进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C2H8N23N2+4H2O+2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X的化学式
(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若用6千克偏二甲肼作推进剂,则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请写出计算过程)
(4)一些新型运载火箭常采用液氢(H2)液氧(O2)作为火箭的推进剂,储存温度极低,分别为零下183和零下253摄氏度,请写出液氢液氧推进剂的优点和缺点 。
【答案】(1)N2O4
(2)6:2:7
(3)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60 88
6kg x
x=8.8kg
(4)优点:热值高、产物对环境污染物等(合理即可);缺点:成本高、储存与运输较困难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偏二甲肼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计算;
(4)根据氢能的优点来分析。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知,反应物中有2个C、8个H、2个N,生成物中有6个N、8个H、2个C、8个O,则2X中含有4个N,8个O,所以1个X中含有2个N,4个O,则X的化学式为N2O4;
(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12):(8×1):(2×14)=6:2:7;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偏二甲肼的质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4)液氢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产物对环境污染物等;缺点是成本高、储存与运输较困难等。
■考点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典例3:(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事例中,利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盐酸除铁锈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C.用铁进行湿法炼铜 D.用钨金属制作灯丝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B.根据熟石灰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C.根据金属的活动性进行解答;
D.根据钨的物理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A.稀盐酸能够与铁锈反应,因此可以用来除去铁锈,应用的是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应用的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用铁进行湿法炼铜利用的是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运用的是铁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用钨丝作灯丝运用的是钨丝的熔点高,是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瑞安月考) 如图是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小明认为它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依据是
A.燃烧时发光放热 B.燃烧后质量减小
C.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变化现象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解答】A 、发光放热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选项不能作为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B 、质量减小可能是由于物质的形态变化或者部分物质散失等原因造成的,不一定意味着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冰融化成水质量不变,但形态改变,而蜡烛燃烧质量减小不能直接说明是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
C 、物质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如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这只是物理状态的变化,没有体现新物质的生成,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D 、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不同于蜡烛本身的新物质,这符合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特征,所以该选项可以作为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答案为: D。
■考点四 燃烧条件与催化剂
◇典例3:(2024八下·萧山期末)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是氧化物
B.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燃烧与灭火;氧化物
【解析】【分析】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可以较为容易地解决这类问题。
【解答】A、高锰酸钾分解可制氧气,但高锰酸钾不只含两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团。质子和电子均带有电荷,但不是离子,B不符合题意;
C、燃烧需要满足有可燃物、助燃剂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C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中有氢、氧两种元素,可以说明水由这两种元素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发生脱氧反应消耗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实验小组探究了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影响脱氧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一:探究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
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
(1)请结合图2分析,集气瓶②中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的依据是 。
(2)实验一可得出的结论是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 同时接触。
实验二:探究氯化钠、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利用5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下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实验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0.75 2
(3)根据实验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脱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请对小明的结论作出评价。 。
(4)对比实验2、3、5,可得出的结论 。
【答案】(1)氧气含量减小
(2)水
(3)正确,实验1没有活性炭脱氧反应速率最慢,实验4活性炭最多脱氧反应速率最快
(4)其他条件相同时,氯化钠用量为0g、1g、2g的情况下,随着氯化钠用量的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1)由图像可以分析出氧气含量在逐渐减少
(2)铁生锈的条件就是铁处于潮湿的空气中,即需要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解答】(1)由图2可知,集气瓶②中氧气含量逐渐减小,说明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
(2)集气瓶①和集气瓶②中变量是水,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图2可知,集气瓶①中氧气含量几乎不变,集气瓶②中氧气含量逐渐减小,说明集气瓶②中发生了脱氧反应,因此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由表可知,实验1、3、4中,活性炭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该实验是探究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1没有活性炭脱氧反应速率最慢,实验4活性炭最多脱氧反应速率最快,因此得出活性炭越多,脱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
(4)实验2、3、5中,氯化钠的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由图4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氯化钠的用量越大,氧气含量减少的越多,说明室温下,在铁粉、水、活性炭质量相同时,氯化钠用量在0、1、2q时,随着氯化钠用量增加,脱氧反应速率加快。
■考点五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典例3:(2024九上·绍兴期末) 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于 1943年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在世界影响很大。 “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之一: 该反应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金华月考)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某反应流程(图1)与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图2)。请回答:
(1)请写出图1中b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图2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盐是 ,反应类型为 。
A.NaNO3 B.CuSO4 C.NH4NO3 D.KNO3
【答案】(1)
(2)BC;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1.(2021·绍兴)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科学推理法。下列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是( )
A.①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有关
B.②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③叶片的下表面一般气孔数目较多
D.④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牛顿第一定律;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做“实验”,但它同前面所说的真实的科学实验是有原则区别的,真实的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的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的活动;前者是可以将设计通过物化过程而实现的实验,后者则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
【解答】A、①实验是为了验证焦耳定律的影响因素,采用了转换法观察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电流的产热与电阻有关;故A错误;
B、②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以直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错误;
C、③对比两边的气泡数量的多少,可以得出叶片的下表面气孔比上表面气孔多;故C错误;
D、④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是理想状态下的,实验不可能完成,采用的是推理的方式得出实验结论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解答】A、变量是水和酒精,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变量是温度,该实验是为了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变量是可燃物的种类,该实验是为了证明不同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变量是空气,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3·绍兴)《天工开物》中记载烧制青砖时”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该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CO2Fe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
C.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燃烧与灭火;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置换反应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是比值,单位为“1”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D、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该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都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 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单位为“1”不是“克”,不符合题意;
C、 FeO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符合题意;
D、 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3·金华)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踏上”太空出差”之旅,叩问苍穹。如图为一种火箭推进剂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乙是氧化物
B.生成物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g
C.反应前后N、H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D.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3)根据化合价的知识判断;
(4)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
【解答】根据反应的分子模型图可知,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该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3N2+4H2O;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乙物质是N2H4,不含氧元素,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丙的化学式N2,它的相对分子质量:14×2=28,它的单位不是“g”而是“1”,故B错误;
C.反应前,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和-2价,反应后它的化合价变成0价,而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故C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D正确。
故选D。
5.(2023·衢州)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下图是氢气燃烧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是水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之比为1:8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O2+H2=2HO2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解答。
【解答】A、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为水,不符合题意;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之比为2:1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符合题意;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2+2H22H2O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016·绍兴)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解答】解: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2023·台州)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CD: 受热易分解 , 水溶液呈碱性 , 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这三种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故都属于化学变化。
B.在溶解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
8.(2019·杭州)海绵铁是多孔隙的块状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单质,常用于除去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溶解氧,当含有氧气的水通过海绵铁时,其中铁单质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氢氧化物。回答:
(1)写出上述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2)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 性(选填“氧化”或“还原”),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铁块相比较,海绵铁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
【答案】(1)4Fe+6H2O+3O2=4Fe(OH)3
(2)氧化;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方程式书写的原则分析;
(2)根据氧气的氧化性分析;根据海绵铁的形状分析。
【解答】(1) 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是铁、氧气和水生成氢氧化铁,方程式为 4Fe+6H2O+3O2=4Fe(OH)3 ;
(2) 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 氧化性; 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所以比普通铁除氧效果好。
故答案为:(1)4Fe+6H2O+3O2=4Fe(OH)3 ;(2)氧化; 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9.(2024·浙江)自发现加热硝石可以产生氧气以来,科学家进行了100多年的探索,发现了氯酸钾(KClO3)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加热这一经典制氧气法,历程如下: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硝石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 。
(2)1772年,发现MnO2和浓硫酸反应制氧气法,MnO2中Mn的化合价为 价。
(3)1832年,发现KClO3与MnO2混合加热制氧气法,反应前后MnO2的质量不变,但比单独加热KClO3产生氧气的速率大,其中MnO2起 作用。
【答案】(1)氧(或O)
(2)+4
(3)催化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3)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加热硝石可以产生氧气,则说明硝石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2)Mn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Mn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2=0,解得:x=+4。
(3)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率,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10.(2023·衢州)《天工开物》记载了水银(汞)和硫反应制取银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表现出的“质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国家早一百多年。
(1)制取银朱的反应方程式为:Hg+S=HgS,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书中记载:十六两汞能制取十七两五钱的硫化汞。增重的“一两五钱”实际上是参加反应的 的质量。(“钱”“两”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质量单位)
【答案】(1)化合反应
(2)硫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解答】(1)所给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 十六两汞能制取十七两五钱的硫化汞 ,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增重的“一两五钱”实际上是参加反应的硫的质量。
故答案为:(1)化合反应;(2)硫。
11.(2023·湖州)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一反应。
⑴宏观分析:如图1所示,将天平调平,取下锥形瓶,挤压胶头滴管,再将锥形瓶放回托盘。观察到反应后天平 ,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
⑵微观分析:图2表示反应前后锥形瓶内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其中的“"表示 。(填离子符号)
⑶建立模型:NaOH+HCI=NaCl+H2O
⑷定量分析: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比是 。
【答案】仍然平衡;CI-;80:117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2)根据图示反应前后粒子种类及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反应前后不变分析;
(4)根据方程式中物质间量的关系确定氢氧化钠和氯化钠质量比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将天平调平,取下锥形瓶,挤压胶头滴管,再将锥形瓶放回托盘。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由此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
(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反应前后不变,则图2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情况可知,“"表示Cl-。
(4)由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40 58.5
可知, 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比是 40:58.5=80:117.
故答案为:(1)仍然平衡;(2)Cl-;(3)80:117.
12.(2023·丽水)小科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X是氯化钠,它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化合物中的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1)盐;NaOH
(2)A;B;C;D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中的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中的无机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其中的物质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换。
【解答】(1)氯化钠属于盐类物质,由于 X是氯化钠,故碱中的金属元素为钠,其化学式为NaOH ;
(2)若x是水,则单质可为氢气,与氧气反应为化合反应;盐可为碳酸氢钠其分解分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反应为分解反应;氧化物可为氧化铜,其为氢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水哥和铜;酸可为盐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水和盐,故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都有。
故答案为:(1) 盐 ; NaOH ;(2) A B C D
13.(2023·杭州)酸碱灭火器是利用两种“灭火剂”混合后喷出液体来扑灭火灾的一种灭火器。小金拟制作一款简易酸碱灭火器,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一:灭火剂的选择可供选择的试剂:20%的盐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钠溶液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小金为了寻找反应最快的“灭火剂”组合,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和如表所示试剂进行实验,装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胶塞、U形管、气球的规格均相同,装置A和B的气密性良好,初始状态均相同。
装置 A B
注射器内试剂 10mL ▲ 10mL20%的盐酸
U形管内试剂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装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试剂为 。
(2)若实验中同时将装置A和B的注射器内试剂全部推入U形管,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观察 (填写现象)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
(3)实验二:灭火器制作及使用
小金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灭火器,推动注射器活塞,喷嘴喷出液体将燃烧的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答案】(1)10mL20%的硫酸溶液
(2);产生气泡的快慢
(3)隔绝氧气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设计要求变量唯一性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及对比实验的反应现象分析;
(3)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由所给药品及实验目的可知,装置A中注射器盛放试剂为10毫升20%的硫酸溶液。
(2)装置B中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通过观察相同时间气球膨胀程度,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
(3)喷嘴喷出液体吸热,使温度降低,降至蜡烛着火点以下时,使蜡烛熄灭。
故答案为:(1) 10mL20%的硫酸溶液 ;(2)Na2CO3+2HCl=2NaCl+H2O+CO2↑; 产生气泡的快慢 ;(3)隔绝氧气。
14.(2023·湖州)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明先将钙片粉碎,再各取2.5g粉末与一定量的同浓度稀盐酸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测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考虑二氧化碳的损失)。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表
组序 粉末样品的质量(g) 盐酸的质量(g) 二氧化碳的质量(g)
1 2.5 10 0.22
2 2.5 20 0.44
3 2.5 30 0.44
(1)小明先将钙片进行粉碎,其目的是 。
(2)通过分析第2组和第3组数据,可知第3组反应中 过量。
(3)求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反应
(2)盐酸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2HCl= CaCl2+H2O+ CO2↑
100 44
x 0.44g
解得: x=1g
所以钙片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00%=40%
答:钙片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4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与接触面积有关分析;
(2)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加入10克盐酸完全反应产生0.22克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钙质量,从而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小明先将钙片进行粉碎,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反应。
(2) 由表中所给数据可知,加入10克盐酸完全反应产生0.22克二氧化碳,分析第2组和第3组数据,可知第3组反应中盐酸过量。
故答案为:(1)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反应 ;(2)盐酸;(3)40%。
15.(2023·绍兴)杭州亚运会以”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为定位,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将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开幕举行。
(1)开幕当天,恰好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图甲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 (填字母)位置。
(2)亚运吉祥物之一”莲莲”(图乙),名字源于世界遗产西湖中的莲叶。西湖红莲,叶呈盾状圆形,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的。
(3)本届亚运会全部场馆均使用绿色电能,这是亚运史上首次实现绿色能源全覆盖。亚运场馆所使用的部分电能来自于浙江沿海的海上风电场(图丙),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风能→风车叶轮的 能→电能。
(4)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图丁)。该火炬采用的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食用菌渣、牛羊畜粪等物质作为原料转化而成的。其主要的成分为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氢气等。
①该燃气充分燃烧后,产物中一定含有 。
②请分析该燃气的应用优势 。
【答案】(1)B
(2)基因
(3)动(机械)
(4)CO2、H2O;原料适应性广、能源循环利用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基因工程
【解析】【分析】(1)图甲A为春分,时间为3月21日;B为夏至,时间为6月22日;C为秋分,时间为9月23日;D为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
(2)根据生物体的性状的决定因素解答;
(3)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4)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
②可从燃料原材料的适应性,以及是否循环利用等角度解答。【解答】(1)图甲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则秋分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B位置。
(2)西湖红莲,叶呈盾状圆形,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3)风电场(图丙),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风能→风车叶轮的动能→电能;
(4)①根据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氢气等气体可知,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燃烧生成水,则燃烧的产物一定含有CO2、H2O;
②燃气原料来自农作物秸杆、林木废弃物、食用菌渣、牛羊畜粪等,则该燃气的应用优势:原料适应性广、能源循环利用。
1.(2024·路桥模拟)有一款沙漠取水装置如右图所示,其顶部装有涡轮,底部插入地底两米左右。有风时,涡轮旋转使内部气体流速变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热空气导入管内,形成的小水珠沿管壁流入储水器,最后连接水泵或吸管将水取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和地下温差越小,获得水越快
B.无风的时候有利于储水器里水的获得
C.用此装置从空气中获得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D.旋转时涡轮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利于外界空气的进入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液化放热分析;
B.根据“ 有风时,涡轮旋转使内部气体流速变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热空气导入管内”判断;
C.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D.流体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沙漠取水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则地表和地下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液化发生,那么获得水越快,故A错误;
B.根据“有风时,涡轮旋转使内部气体流速变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热空气导入管内”可知,无风的时候不利于储水器里水的获得,故B错误;
C.用此装置从空气中获得水的过程只是水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旋转时涡轮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利于外界空气的进入,故D正确。
故选D。
2.(2024·宁波模拟)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B.制造新版人民币所用的棉花、优质针叶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
D.某种验钞笔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钞呈现蓝色,其中遇碘变蓝的是葡萄糖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碘液遇淀粉变蓝色;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是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合金是指金属月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混合在一起体现出金属特性的材料;
【解答】A.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A正确;
B. 制造新版人民币所用的棉花、优质针叶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
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的产生,C正确;
D. 某种验钞笔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钞呈现蓝色,其中遇碘变蓝的是淀粉;
故答案为:D.
3.(2024·浙江模拟) 小州同学将一粒黄豆大的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钠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转,发出嘶嘶声,钠经过处出现蓝色痕迹,同时还出现黑色固体。根据该实验现象,同学们得出了不少观点,其中现象、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A 出现气泡 2Na+2H2O═2NaOH+H2↑ 置换反应
B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点燃Na2SO4+ Cu(OH)2↓ 复分解反应
C 气体发出嘶嘶声 2H2+O2═2H2O 氧化反应
D 出现黑色物质 Cu(OH)2═CuO+H2O 还原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钠的性质,结合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常见物质的颜色特征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水,看到气泡生成,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属于置换反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由于相互交换成分,因此为复分解反应,但是反应无需加入,故B错误;
C.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燃烧,生成水,缺少反应条件,故C错误;
D.氢氧化铜分解为氧化铜和水,为分解反应,不是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4.(2024·湖州模拟) 新型纳米材料MFe2O (3A.MFe2Oy中M的质量分数小于 中M的质量分数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y的数值为3
D.S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MFe2Ox、MFe2Oy的化学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比较M的质量分数;
B.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分析。
【解答】C.根据题意,M为+2价,Fe为+3价,O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得:(+2)+(+3)×2+(-2)×y=0,y=4,故C错误;
A.根据题意,MFe2Ox中3<x<4,MFe2Oy中y的数值为4,两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均含有一个M原子,而MFe2Ox 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MFe2Oy,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100%,MFe2Oy中M的质量分数小于MFe2Ox中M的质量分数,故A正确;
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此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已经改变,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错误;
D.由转化流程图、题意可知,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可判断SO2参与了反应,是反应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题图) (5题图)
5.(2024·浙江模拟)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埚里(如图),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态物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时出现红热现象确定反应放热分析;
B、根据“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
C、根据硫与氧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分析;
D、根据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为盐分析。
【解答】A、 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 ,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符合题意;
B、 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该实验中反应物有硫粉,硫接触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硫,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不符合题意;
D、 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4·宁波模拟)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小木棒比较潮湿
C.受到重力影响上端没有足够氧气
D.火柴质量比较差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解答】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 ,是由于热量散失,温度不易达到未燃着的小木棒的着火点;
故选A。
7.(2024·嵊州模拟)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探究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的耗氧量情况。过量的蜡烛和红磷分别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得的氧气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蜡烛燃烧过程中,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4%
②红磷燃烧过程中,b点和c点时容器内物质种类相同
③燃烧结束后,两容器中氧气均未耗尽,红磷耗氧量较多
④若将足量蜡烛和红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降至 3%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由图可得两容器中氧气均未耗尽,红磷耗氧量较多,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容器内的物质种类。
【解答】 ① 由图可知 ,蜡烛燃烧过程中,a点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其他气体的体积分数为84%,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故 ① 错误;
②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化 ,因为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所以红磷燃烧过程中,b点和c点时容器内物质总质量相等,而且过量的蜡烛和红磷,所 b点和c点时容器内物质种类相同,②正确;
③ 由图可知 ,蜡烛燃烧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4%,红磷燃烧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故 ③ 正确;
④ 由图可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减少到14%时,蜡烛停止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减少到10%时,红磷燃烧停止,所以将足量蜡烛和红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10%,二者都停止燃烧,故 ④ 错误。综上 ②③ 正确;
故答案为:C。
8.(2024·平湖模拟) 杭州亚运会火炬首次以甲醇作为“绿色燃料”。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测甲醇中( )
A.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可能含有碳、氢元素 D.可能含有碳、氧元素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甲醇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A。
9.(2024·浙江模拟)石墨烯是一层碳原子按一定结构排列形成的物质。科研团队发现,当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若彼此之间发生轻微偏移时,就会产生超导现象。
(1)石墨烯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发生轻微偏移时,所体现的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答案】(1)非金属
(2)物理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2)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必须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解答】(1)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属于非金属;
(2)由于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发生轻微偏移时,所体现的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非金属;(2)物理。
10.(2024·浙江模拟)焊接钢轨时要用到铝热反应.其原理为。
(1)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在该反应中Al能夺取氧化铁中的氧,说明Al具有 性。
【答案】(1)置换
(2)还原
【知识点】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2)根据得氧、失氧来分析。
【解答】(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在该反应中Al能夺取氧化铁中的氧,说明Al具有还原性。
11.(2024·温州三模)下图表示铁和稀硫酸反应,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铁直至反应完全。
(1)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
(2) 如图的“●”“○” “”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 里面的浅色小球 ”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
(3)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与反应前的溶液质量相比 (选填“变小”“变大”“不变”)
【答案】(1)置换
(2)H+
(3)变大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解答】(1)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反应前稀硫酸溶液中的离子是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是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氢离子消失,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o”表示H+。
(3)根据化学方程式Fe + H2SO4 = FeSO4 + H2↑ 可知,每56份质量铁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与反应前的溶液质量相比变大。
12.某探究小组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下列实验。请回答: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 。
(2)小明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通过实验2可以证明蜡烛熄灭是因为 (选填“氧气减少”或“二氧化碳增多”)。
【答案】(1)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不赞同,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氧气减少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实验的实验条件不同,导致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以及实验图像进行分析。
【解答】(1) 凡士林具有密封的作用,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 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氧气含量还在10%以上;
(3) 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增多不会导致蜡烛熄灭, 氧气减少才会导致蜡烛熄灭。
13.(2024·拱墅二模)小乐发现一种蜡烛吹灭大约5秒后会重新复燃。于是对这种“吹不灭的蜡烛”进行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①普通蜡烛由石蜡和烛芯制成,蜡烛燃烧时温度约为550℃~600℃。
②“吹不灭的蜡烛”较普通蜡烛的不同之处:烛芯外包裹了一层由铜、铁、镁中的一种金属制成的合金,其着火点为150℃。合金中的其他成分化学性质稳定。
【成分探究】烛芯外包裹的合金中金属的成分
(1)小乐利用打磨后的合金和适量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确定了合金中的金属成分为镁,写出小乐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
【现象解释】“吹不灭的蜡烛”复燃的原因
(2)小乐发现“吹不灭的蜡烛”正常燃烧时,烛芯外包裹的合金并不燃烧,吹灭蜡烛后,合釜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试解释吹灭蜡烛后,合金开始燃烧的原因。 。
【继续探究】蜡烛复燃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
(3)小乐用棉线(均为12根拧成一股)分别裹上不同质量的金属颗粒或金属粉末,制成直径为0.5cm的蜡烛,分别记录蜡烛复燃所需时间。
组别 第1组(金属颗粒) 第2组(金属粉末)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金属用量/g 0.05 0.10 0.15 0.05 0.10 0.15
复燃所需时间/s 未复燃 5 4 9 4.7 持续燃烧
①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属颗粒的 对复燃时间的影响。
②对比第1组和第2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把适量打磨后的合金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溶液仍然是无色。
(2)镁与氧气接触,温度在镁的着火点以上。
(3)用量;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粉末比金属颗粒更容易复燃。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稀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溶液是无色溶液,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
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对比实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解答】(1)小乐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把适量打磨后的合金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溶液仍然是无色。
(2)吹灭蜡烛后,合金开始燃烧的原因是镁与氧气接触,温度在镁的着火点以上。
(3)①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属颗粒的用量对复燃时间的影响。
②对比第1组和第2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粉末比金属颗粒更容易复燃。
14.(2024·温州模拟)小金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 m2、m2、m4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O2的密度为
实验序号 1 2 …
m1(MnO2)/g
m2(KClO3)/g
m3(试管)/g
m4(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g
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积V/cm3
①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 。
③每次实验结束后,小金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 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 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 和 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
第1步: (其中 有刺激性气味)
第2步:
第3步: (以上反应均需加热条件)
请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 质量小于加热前 质量的原因 。
【答案】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部分 Cl2 溢出,未参加后续反应,最后剩余固体中存在K2MnO4 所致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①如果反应物比较潮湿,那么加热后生成水蒸气,而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水。如果冷凝水倒流进试管底部,那么试管可能炸裂;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③注意实验过程中有氯气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① 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那么得到:m1+m2+m3=m4+m气体;
m1+m2+m3=m4+ρV;
解得:m1+m2+m3-m4=ρV。
③ 加热后剩余固体中 质量小于加热前 质量的原因 : 部分 Cl2 溢出,未参加后续反应,最后剩余固体中存在K2MnO4 所致 。
15.(2024·平湖模拟) 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数据。
(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除了温度达到着火点外,还需要另一个必要条件是 。
(2)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答案】(1)氧气
(2)氮气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 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分析。
【解答】(1)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除了温度达到着火点外,还需要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氧气;
(2)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6.(2024·宁波一模)如图所示,小科把一条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第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接着将这条粗铜丝马上罩在第二支蜡烛的火焰上,蜡烛却能继续燃烧。则第一支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说明。
【答案】铜是热的良导体,当常温的粗铜丝罩在蜡烛火焰上,金属与烛焰有较大温度差,蜡烛的热量很快传递给铜丝,蜡烛的温度降低,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蜡烛就熄灭了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结合灭火方法和铜是热的良导体的知识分析解答。
17.(2023·柯桥模拟)向一定量镁铜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该过程称为“酸溶”),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洗净的滤渣在氧气中灼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实验中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原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为 ;
(2)d处固体中成分为 ;
(3)求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
【答案】(1)9.6g
(2)CuO
(3)c点铜的质量为9.6g,设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
128 160
9.6g x
;
解得:x=12g;
则混合粉末的质量为12g,那么其中镁的质量为:12g-9.6g=2.4g;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Mg+H2SO4=MgSO4+H2↑;
24 2
2.4g x
;
解得:y=0.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酸溶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6g,则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为9.6g;
(2)剩余固体为铜,铜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则d处固体成分为CuO;
【分析】(1)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而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则酸溶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就是铜的质量;
(2)根据铜和氧气的反应产物解答;
(3)写出铜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根据铜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也就是开始时镁和铜的总质量。用混合物的质量减去铜的质量得到镁的质量,再根据镁和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讲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 ①知道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②表述常见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③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 ④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⑤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硬度、弹性、磁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 ⑥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等。
考点2化学方程式 ☆☆☆
考点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考点4 燃烧条件 ☆☆
考点5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
■考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学反应中,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把握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几点:
A、 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只有 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D、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如 等都应考虑进去。
E、“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 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和 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而物质的 分子数和物态可能改变。
■考点二 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用 化学式 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如C+O2CO2,可读作“ ”。
(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明了反应物 反应物 、 生成物 和 反应条件 ;
(2)表示各物质间原子与分子的 ;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 。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以 客观事实 为依据;
(2)遵守 质量守恒定律 ,即在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 。
(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根据反应事实,在式子的左边写 反应物 的化学式,在式子的右边写 生成物 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 短线 。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 + ”连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配上合适的 ,使式子两边每种元素的原子总数 相等。一般可用 最小公倍数 来确定化学计量数。配平后把短线改为 等号。
(3)注明 反应条件 和生成物的 状态 。把条件写在等号的 上方 或下方。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则在气体的化学式旁边用“ ↑ ”号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则在固体的化学式旁边用“ ↓ ”号表示。
如:2H2OO2↑+2H2↑、CO2+Ca(OH)2CaCO3↓+H2O。
【注意点】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韵语: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准化学式,计量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明;生成气体和沉淀,要用箭头来标明。
2.在化学方程式中,“+”不能读作“加”,应读作“和”或“与”;“”不能读作“等于”,应读作“生成”。
3.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即反应能否发生,化学式是否正确;
(2)是否配平;
(3)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或“↓”是否标注正确。
4.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除最小公倍数法外,还有奇数配偶法、观察法等。
(五)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由于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中各成分的 质量 。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设未知量→写出 化学方程式 →写出相关物质的 相对分子质量 和已知量→列出 比例式 、求解→对问题做出简明回答。
■考点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概念: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实质(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分子种类改变。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实 质 宏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是分子间的空隙可能改变(即分子的种类不变) 宏观:有新的物质生成
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即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外观 特征 状态、形状等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 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铁丝被绕成各种形状、水果榨汁、块状固体研磨成粉末状 煤矿自燃、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区分 依据 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 ;在物理变化中, 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 。
(2)常见性质分类: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磁性等属于物质的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活泼性、稳定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4、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重在“变”,因此变化往往用动词表示;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论变化是否正在进行,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性质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文字描述。
(2)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考点四 燃烧条件
(一)燃烧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2)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三要素,缺一不可): 、 、 。
(3)影响燃烧的因素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
2)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4)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达到的 叫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5)自燃与爆炸
1)自燃:由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被积累后,温度升高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不经点火就自发燃烧起来的现象
2)爆炸: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二)灭火的措施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促进燃烧
(1)增大氧气的浓度 (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增大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四)拓展
(1)水灭火有一定范围。不能用水的如汽油、煤油、图书、精密仪器、钾钙钠等金属、高压电器。
(2)油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不太严重可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
(3)当电器或电线燃烧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子来灭火,不能用水。
■考点五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一)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 。如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 。如
(二)复分解反应
1、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通式表示为AB+CD→AD+CB )。
2、特点: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但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类型 反应物条件 生成物条件
酸+碱 至少一种可溶 需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至少一个: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气体生成 ③有水生成
碱+盐 二者都可溶
盐+盐 二者都可溶
盐+酸 酸必须可溶
4、复分解反应实质: 。
■考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
◇典例1:(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海曙开学考)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考点二 化学方程式
◇典例2:(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研究小组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清洁能源二甲醚:。向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gH2和28gCO,经过一段时间反应后容器内压强稳定不变,反应过程中各物质均为气态。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0min 20min 40min 80min 100min
m(H2)/g 4 2.8 _ 0.8 m1
m(CO)/g 28 m2 11.2 5.6 5.6
m(CH3OH)/g 0 _ m3 _ 18.4
m(H2O)/g 0 _ _ m4 _
A.压强稳定后,H2和CO恰好完全反应
B.表中的数据:m1C.20min时,容器中有30%的CO发生反应
D.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质量比变小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上城期末)2024年4月25日晚,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迈出新的一步。运载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X作推进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C2H8N23N2+4H2O+2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X的化学式
(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
(3)若用6千克偏二甲肼作推进剂,则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请写出计算过程)
(4)一些新型运载火箭常采用液氢(H2)液氧(O2)作为火箭的推进剂,储存温度极低,分别为零下183和零下253摄氏度,请写出液氢液氧推进剂的优点和缺点 。
■考点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典例3:(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事例中,利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盐酸除铁锈 B.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C.用铁进行湿法炼铜 D.用钨金属制作灯丝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瑞安月考) 如图是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小明认为它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依据是
A.燃烧时发光放热 B.燃烧后质量减小
C.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考点四 燃烧条件与催化剂
◇典例3:(2024八下·萧山期末)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是氧化物
B.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水电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发生脱氧反应消耗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实验小组探究了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影响脱氧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一:探究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
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
(1)请结合图2分析,集气瓶②中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的依据是 。
(2)实验一可得出的结论是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 同时接触。
实验二:探究氯化钠、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利用5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下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实验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0.75 2
(3)根据实验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脱氧反应速率越快”的结论,请对小明的结论作出评价。 。
(4)对比实验2、3、5,可得出的结论 。
■考点五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典例3:(2024九上·绍兴期末) 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于 1943年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在世界影响很大。 “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之一: 该反应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变式训练
1.(2024九上·金华月考)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某反应流程(图1)与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图2)。请回答:
(1)请写出图1中b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图2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盐是 ,反应类型为 。
A.NaNO3 B.CuSO4 C.NH4NO3 D.KNO3
1.(2021·绍兴)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科学推理法。下列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是( )
A.①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有关
B.②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③叶片的下表面一般气孔数目较多
D.④牛顿第一定律
2.(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B.
C. D.
3.(2023·绍兴)《天工开物》中记载烧制青砖时”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该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CO2Fe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
C.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可燃物
4.(2023·金华)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踏上”太空出差”之旅,叩问苍穹。如图为一种火箭推进剂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乙是氧化物
B.生成物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g
C.反应前后N、H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D.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
5.(2023·衢州)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下图是氢气燃烧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是水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之比为1:8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O2+H2=2HO2
6.(2016·绍兴)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7.(2023·台州)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8.(2019·杭州)海绵铁是多孔隙的块状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单质,常用于除去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溶解氧,当含有氧气的水通过海绵铁时,其中铁单质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氢氧化物。回答:
(1)写出上述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2)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 性(选填“氧化”或“还原”),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铁块相比较,海绵铁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
9.(2024·浙江)自发现加热硝石可以产生氧气以来,科学家进行了100多年的探索,发现了氯酸钾(KClO3)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加热这一经典制氧气法,历程如下: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硝石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 。
(2)1772年,发现MnO2和浓硫酸反应制氧气法,MnO2中Mn的化合价为 价。
(3)1832年,发现KClO3与MnO2混合加热制氧气法,反应前后MnO2的质量不变,但比单独加热KClO3产生氧气的速率大,其中MnO2起 作用。
10.(2023·衢州)《天工开物》记载了水银(汞)和硫反应制取银朱(硫化汞)的方法,并厘清了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表现出的“质量守恒”思想,比其他国家早一百多年。
(1)制取银朱的反应方程式为:Hg+S=HgS,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2)书中记载:十六两汞能制取十七两五钱的硫化汞。增重的“一两五钱”实际上是参加反应的 的质量。(“钱”“两”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质量单位)
11.(2023·湖州)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一反应。
⑴宏观分析:如图1所示,将天平调平,取下锥形瓶,挤压胶头滴管,再将锥形瓶放回托盘。观察到反应后天平 ,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
⑵微观分析:图2表示反应前后锥形瓶内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其中的“"表示 。(填离子符号)
⑶建立模型:NaOH+HCI=NaCl+H2O
⑷定量分析: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比是 。
12.(2023·丽水)小科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X是氯化钠,它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化合物中的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3.(2023·杭州)酸碱灭火器是利用两种“灭火剂”混合后喷出液体来扑灭火灾的一种灭火器。小金拟制作一款简易酸碱灭火器,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一:灭火剂的选择可供选择的试剂:20%的盐酸、20%的硫酸溶液、20%的硫酸钠溶液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小金为了寻找反应最快的“灭火剂”组合,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和如表所示试剂进行实验,装置A和B中的注射器、橡胶塞、U形管、气球的规格均相同,装置A和B的气密性良好,初始状态均相同。
装置 A B
注射器内试剂 10mL ▲ 10mL20%的盐酸
U形管内试剂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装置A中注射器盛放的试剂为 。
(2)若实验中同时将装置A和B的注射器内试剂全部推入U形管,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观察 (填写现象)比较两组“灭火剂”反应的快慢。
(3)实验二:灭火器制作及使用
小金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灭火器,推动注射器活塞,喷嘴喷出液体将燃烧的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14.(2023·湖州)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明先将钙片粉碎,再各取2.5g粉末与一定量的同浓度稀盐酸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测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考虑二氧化碳的损失)。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表
组序 粉末样品的质量(g) 盐酸的质量(g) 二氧化碳的质量(g)
1 2.5 10 0.22
2 2.5 20 0.44
3 2.5 30 0.44
(1)小明先将钙片进行粉碎,其目的是 。
(2)通过分析第2组和第3组数据,可知第3组反应中 过量。
(3)求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5.(2023·绍兴)杭州亚运会以”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为定位,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将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开幕举行。
(1)开幕当天,恰好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图甲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 (填字母)位置。
(2)亚运吉祥物之一”莲莲”(图乙),名字源于世界遗产西湖中的莲叶。西湖红莲,叶呈盾状圆形,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的。
(3)本届亚运会全部场馆均使用绿色电能,这是亚运史上首次实现绿色能源全覆盖。亚运场馆所使用的部分电能来自于浙江沿海的海上风电场(图丙),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风能→风车叶轮的 能→电能。
(4)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图丁)。该火炬采用的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食用菌渣、牛羊畜粪等物质作为原料转化而成的。其主要的成分为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氢气等。
①该燃气充分燃烧后,产物中一定含有 。
②请分析该燃气的应用优势 。
1.(2024·路桥模拟)有一款沙漠取水装置如右图所示,其顶部装有涡轮,底部插入地底两米左右。有风时,涡轮旋转使内部气体流速变大,地表上方外部的热空气导入管内,形成的小水珠沿管壁流入储水器,最后连接水泵或吸管将水取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和地下温差越小,获得水越快
B.无风的时候有利于储水器里水的获得
C.用此装置从空气中获得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D.旋转时涡轮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利于外界空气的进入
2.(2024·宁波模拟)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B.制造新版人民币所用的棉花、优质针叶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
D.某种验钞笔中含有碘酒溶液,遇假钞呈现蓝色,其中遇碘变蓝的是葡萄糖
3.(2024·浙江模拟) 小州同学将一粒黄豆大的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钠在溶液表面不停旋转,发出嘶嘶声,钠经过处出现蓝色痕迹,同时还出现黑色固体。根据该实验现象,同学们得出了不少观点,其中现象、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A 出现气泡 2Na+2H2O═2NaOH+H2↑ 置换反应
B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点燃Na2SO4+ Cu(OH)2↓ 复分解反应
C 气体发出嘶嘶声 2H2+O2═2H2O 氧化反应
D 出现黑色物质 Cu(OH)2═CuO+H2O 还原反应
A.A B.B C.C D.D
4.(2024·湖州模拟) 新型纳米材料MFe2O (3A.MFe2Oy中M的质量分数小于 中M的质量分数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y的数值为3
D.S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4题图) (5题图)
5.(2024·浙江模拟)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坩埚里(如图),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态物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6.(2024·宁波模拟)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小木棒比较潮湿
C.受到重力影响上端没有足够氧气
D.火柴质量比较差
7.(2024·嵊州模拟)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探究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的耗氧量情况。过量的蜡烛和红磷分别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得的氧气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蜡烛燃烧过程中,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4%
②红磷燃烧过程中,b点和c点时容器内物质种类相同
③燃烧结束后,两容器中氧气均未耗尽,红磷耗氧量较多
④若将足量蜡烛和红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降至 3%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4·平湖模拟) 杭州亚运会火炬首次以甲醇作为“绿色燃料”。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测甲醇中( )
A.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可能含有碳、氢元素 D.可能含有碳、氧元素
9.(2024·浙江模拟)石墨烯是一层碳原子按一定结构排列形成的物质。科研团队发现,当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若彼此之间发生轻微偏移时,就会产生超导现象。
(1)石墨烯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发生轻微偏移时,所体现的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10.(2024·浙江模拟)焊接钢轨时要用到铝热反应.其原理为。
(1)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在该反应中Al能夺取氧化铁中的氧,说明Al具有 性。
11.(2024·温州三模)下图表示铁和稀硫酸反应,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铁直至反应完全。
(1)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
(2) 如图的“●”“○” “”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 里面的浅色小球 ”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
(3)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与反应前的溶液质量相比 (选填“变小”“变大”“不变”)
12.某探究小组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下列实验。请回答: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目的是 。
(2)小明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通过实验2可以证明蜡烛熄灭是因为 (选填“氧气减少”或“二氧化碳增多”)。
13.(2024·拱墅二模)小乐发现一种蜡烛吹灭大约5秒后会重新复燃。于是对这种“吹不灭的蜡烛”进行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①普通蜡烛由石蜡和烛芯制成,蜡烛燃烧时温度约为550℃~600℃。
②“吹不灭的蜡烛”较普通蜡烛的不同之处:烛芯外包裹了一层由铜、铁、镁中的一种金属制成的合金,其着火点为150℃。合金中的其他成分化学性质稳定。
【成分探究】烛芯外包裹的合金中金属的成分
(1)小乐利用打磨后的合金和适量稀盐酸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确定了合金中的金属成分为镁,写出小乐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
【现象解释】“吹不灭的蜡烛”复燃的原因
(2)小乐发现“吹不灭的蜡烛”正常燃烧时,烛芯外包裹的合金并不燃烧,吹灭蜡烛后,合釜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试解释吹灭蜡烛后,合金开始燃烧的原因。 。
【继续探究】蜡烛复燃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
(3)小乐用棉线(均为12根拧成一股)分别裹上不同质量的金属颗粒或金属粉末,制成直径为0.5cm的蜡烛,分别记录蜡烛复燃所需时间。
组别 第1组(金属颗粒) 第2组(金属粉末)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金属用量/g 0.05 0.10 0.15 0.05 0.10 0.15
复燃所需时间/s 未复燃 5 4 9 4.7 持续燃烧
①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属颗粒的 对复燃时间的影响。
②对比第1组和第2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4.(2024·温州模拟)小金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 m2、m2、m4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O2的密度为
实验序号 1 2 …
m1(MnO2)/g
m2(KClO3)/g
m3(试管)/g
m4(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g
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积V/cm3
①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 。
③每次实验结束后,小金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 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 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 和 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
第1步: (其中 有刺激性气味)
第2步:
第3步: (以上反应均需加热条件)
请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 质量小于加热前 质量的原因 。
15.(2024·平湖模拟) 实验室常借助传感器研究气体的性质与变化。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稍后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分析该实验数据。
(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除了温度达到着火点外,还需要另一个必要条件是 。
(2)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16.(2024·宁波一模)如图所示,小科把一条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第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接着将这条粗铜丝马上罩在第二支蜡烛的火焰上,蜡烛却能继续燃烧。则第一支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说明。
17.(2023·柯桥模拟)向一定量镁铜混合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该过程称为“酸溶”),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洗净的滤渣在氧气中灼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实验中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原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为 ;
(2)d处固体中成分为 ;
(3)求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产生氢气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