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寒假作业(9)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眼花缭乱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荆请罪
C.劳其筋骨――任劳任怨
D.居无何――居安思危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空谷传响 传不习乎
B.每至晴初霜旦旦辞爷娘去
C.属引凄异 下车引之
D.故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阅读,可借用诗文名句进行批注。对上面新闻内容的批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平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A.《钱塘湖春行》全诗以“春”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写出了一路所见西湖的美好景象。
B.“绿柳才黄半未匀”一句,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其中“才”“半”两字,更突出了“早”的特点。
C.《城东早春》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写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又含蕴深刻。
D.《钱塘湖春行》和《城东早春》都是写早春,都善于写出对景物细腻新鲜的感受。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人东游
唐·温庭筠
荒戍①落黄叶,浩然②离故关③。高风汉阳渡④,初日郢门山⑤。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释】①荒废的旧营垒。②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③故关:古塞险关。④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武昌。⑤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萧萧落叶之景,渲染离愁别绪,然而“浩然”一词令人精神一振,使友人远行有了一股昂扬之气。
B.颔联描绘了友人在高风旭日之间辞别荆山楚水的情形,描写生动,意境宏阔。
C.颈联写诗人东归的情景,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期盼他早日归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别后的关切之情。
D.全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既有依依惜别的深情,亦有慷慨的气势。
二、填空题
6. 熟读课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① 于畎亩② 之中,傅说举③ 于版筑④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⑤ ,孙叔敖举于海⑥ ,百里奚举于市⑦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⑧ 其心志,劳⑨ 其筋骨,饿⑩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 拂 士,出 则无敌 国外患 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坚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⑴▲(A报答 B报效)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亲在地下⑵▲(A安歇 B安息)!
7.根据句意,选出正确的选项,写出序号。
⑴ ⑵
8.找出①段中一个有错别字的词语 ,应写成 。
9.关于选段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子中“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指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B.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C.“劳动人民”“强健的身体”“继续尽忠”“感谢母亲”短语类型相同,都是偏正短语。
D.第③段中的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10.第③段中有一个病句,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四、名著导读
1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北京商报1月25日讯 申通、韵达、圆通、德邦等中国主要快递物流企业及Air City国际物流集团、辛克物流、丹马士物流、4PX递四方、宏远物流、斑马物流等海内外物流企业联合菜鸟平台发布公告,正式开通国内及全球绿色通道,免费从海内外各地为武汉地区运输社会捐赠的救援物资。该绿色通道面向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商业机构和医疗用品生产企业开放,将优先确保口罩、消毒液、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第一时间送达。
12.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①②小题。
我开始担心他会不会真的把我当作带领那些民团的头子。我刚从白党——他们如果在无人地带捉住了我,一定会叫我是赤党——那里逃生出来,仅仅是为了要给赤党抓住叫我是白党吗?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①《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 ,为了方便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本书曾易名为 。
②选文中A是谁?在斯诺眼中A是“狂热分子”的原因是什么?
五、综合性学习
13.家风,就是门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某中学近期要开展一次“优良家风我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知家风】下面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三则材料,从材料中,你发现优良的家风会通过哪些方式传承下来?
材料一: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有的人家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之类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2)【活动二:颂家风】好家风是种子,生根发芽,在你的世界里润物无声;好家风是信念,融入灵魂。请你写一句宣传标语来颂扬这良好的家风。
(3)【活动三:传家风】请从以下三项中选出一项作为你的家风并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百善孝为先 ③天道酬勤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背影(节选)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4.说说选文第②—③段的作用。
15.第④段中,两处加点词语“终于”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16.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的不喜欢。
B.写父亲“嘱咐”、“踌躇”等,表明父亲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D.作者写“勾留南京”一笔带过,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行拂乱其所为:行为受到阻挠,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意图或行动。“乱”此处意为“扰乱、打乱”。/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乱”此处意为“纷乱、复杂”。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古人神话传说中)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两座山。“负”意为“背、驮”。/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负”意为“背、驮”。
C.劳其筋骨:使他的身体经受劳累,让他的筋骨承受疲劳。“劳”意为“使……劳累”。/任劳任怨: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劳”在此处意为“辛苦、劳累”。
D.居无何:过了不久。“居”意为“经过、过了”。/居安思危:在平安稳定的时候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灾难,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居”在此处意为“处于”。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答案】B
【解析】A.“空谷传响” 中 “传” 的意思是 “传来、传播”,原句的意思是 “在空谷中传来回声”。“传不习乎” 中 “传” 的意思是 “老师传授的知识”,原句的意思是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所以 A 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每至晴初霜旦” 中 “旦” 的意思是 “早晨”,原句的意思是 “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旦辞爷娘去” 中 “旦” 的意思是 “早晨”,原句的意思是 “早晨辞别父母离开”。所以 B 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C.“属引凄异” 中 “引” 的意思是 “延长”,原句的意思是 “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下车引之” 中 “引” 的意思是 “拉”,原句的意思是 “(友人)下车去拉元方”。所以 C 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D.“故渔者歌曰” 中 “故” 的意思是 “所以”,原句的意思是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中 “故” 的意思是 “原来的、旧的”,原句的意思是 “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所以 D 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答案】C
【解析】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意思是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此句常用来比喻新生事物初露锋芒,也说明新生事物娇嫩弱小,但充满生机。新闻中介绍的是多部电影作品和多位电影人获奖,并非新生事物;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意思是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此句描绘的是江南梅雨季节的清新景象,与新闻内容无关;
C.“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滴园”意思是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齐放的时候,满园都是春天。新闻中介绍了多部优秀电影作品和多位优秀电影人获奖,展现了电影行业的繁荣最象,与该诗句表达的意思相符;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此句描绘的是晚春的景色,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与新闻内容无关。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答案】A
【解析】A.有误,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写出了一路所见西湖的美好景象。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意为:你在汉阳那边,还有几个友人 孤舟漂泊天涯,盼你早日归还!诗人想象友人东游途中的孤独与对归期的期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别后的关切与不舍,并不是描写诗人东归。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答案】兴起,指被任用;田地;选拔、任用,指被选拔、被任用;捣土用的杵;狱官;海滨;集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财资缺乏;违背;扰乱;使……受到震撼;使……坚忍起来;增加。曾,同“增”;常常;名词作动词,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指在国内;守法度的大臣;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匹敌、相当;祸患
【解析】【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故答案为:兴起,指被任用;田地;选拔、任用,指被选拔、被任用 ;捣土用的杵;狱官 ;海滨;集市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财资缺乏;违背 ;扰乱 ;使……受到震撼;使……坚忍起来;增加。曾,同“增”;常常;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指在国内;守法度的大臣;同“弼”,辅佐;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祸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答案】7.B;B
8.坚苦;艰苦
9.C
10.正确的句子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7.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报答:指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情或帮助,表示感激之情。报效:意思是为报恩而效力。句中指的是母亲的深恩,使用“报答”恰当。安歇:指上床睡觉;休息。安息:指安然入睡;安静地休息;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句中指的是死去的母亲,使用“安息”恰当。
故答案为:B;B
8.本题考查错别字的修改。艰苦:意思是艰难困苦,强调环境或条件的恶劣。坚苦:侧重于人的主观精神上的坚毅刻苦。在这里结合语境,“在家庭中已经饱尝” 的应该是生活的艰难困苦,所以用 “艰苦” 更合适。
故答案为: 坚苦;艰苦。
9.ABD.正确;
C.有误,“感谢母亲”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病句辨析。“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有误,该句语序不当,“创造着”“创造了”应该交换位置。
故答案为: 正确的句子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答案】11.全球物流开通武汉救援物资免费运输绿色通道。解析:要抓住新闻的关键信息“正式开通国内及全球绿色通道,免费从海内外各地为武汉地区运输社会捐赠的救援物资”进行概括。
1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A是周恩来。原因:他背弃了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有着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新闻信息的概括能力,要求能够准确提取新闻的主体、动作和目的,并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简洁性,避免遗漏核心信息或超出字数限制。通过本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信息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忆名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易名情况等,并深入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通过本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在解答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原文,加深对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的理解。
11.本题考查的是新闻主要信息的概括能力。首先,需要明确新闻的核心内容,即“谁做了什么”。在这则新闻中,主体是“全球物流”,动作是“开通绿色通道”,目的是“为武汉地区免费运输社会捐赠的救援物资”。其次,要注意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但在此题中,这些要素并非核心信息,可以省略或简化。最后,要确保概括的信息简洁明了,不超过规定的字数限制。
在概括过程中,我首先提取了新闻的主体“全球物流”,然后明确了其动作“开通绿色通道”,并指出了这一动作的目的“为武汉地区免费运输社会捐赠的救援物资”。同时,我注意到新闻中提到的“国内及全球”这一范围,但考虑到信息的简洁性,我将其简化为“全球”,因为“国内”部分也包含在“全球”范围内。最后,我确保了整个概括的信息不超过25个字,并符合新闻的核心内容。
故答案为:全球物流开通武汉救援物资免费运输绿色通道。解析:要抓住新闻的关键信息“正式开通国内及全球绿色通道,免费从海内外各地为武汉地区运输社会捐赠的救援物资”进行概括。
12.①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信息。首先,需要明确该书的作者和易名情况。通过回顾名著内容或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该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为了方便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在解答过程中,我首先回忆了名著的基本信息,然后逐一确认了作者和易名情况。由于这些信息是固定的,因此只需准确记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②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选文中提到的A是谁,通过回顾名著内容,可以得知A是周恩来。其次,需要分析斯诺为何认为A是“狂热分子”,这需要从选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对周恩来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我首先确认了A的身份是周恩来,然后回顾了选文中对周恩来的描述,特别是他背弃古代中国基本哲学、吃苦耐劳、忠于思想、不屈不挠等品质。这些品质在斯诺看来,可能构成了他被称为“狂热分子”的原因。最后,我整理了这些信息,并组织了简洁明了的答案。
故答案为: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A是周恩来。原因:他背弃了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有着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13.【答案】(1)①祖辈的训诫;②父母的言传身教。
(2)弘扬优秀传统,继承良好家风。
(3)示例一: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各项事业才能做成功。示例二: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才能更好地生活。示例三: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从材料一可知,宗祠的大门上挂着对联或者有的人家厅堂上挂有牌,这些话语是祖辈的训诫,言简意赅,把家风的核心阐释出来。从材料二可知,朱德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勤劳、吃苦等良好习惯。从材料三可知,习近平主席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这都说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传承家风。
(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要明确宣传标语的主题,即颂扬良好家风。家风通常涉及家庭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因此标语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接下来,提炼家风中的核心价值。例如,诚信、孝顺、勤劳、节俭、尊重、团结等,这些都是家风中的重要元素。标语应突出这些价值,以引起共鸣。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标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比喻(如“家风是种子,生根发芽”)、排比(如列举多个家风元素)、对仗(如“弘扬传统,继承家风”)等,这些手法可以使标语更加生动、有力。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家和万事兴”强调家庭的和睦,“百善孝为先”强调的是孝敬的家庭风气,“天道酬勤”强调的是家庭成员勤劳的重要性。注意选出一项作为家风,并简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1) ①祖辈的训诫;②父母的言传身教。(2)弘扬优秀传统,继承良好家风。 (3)示例一: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各项事业才能做成功。示例二: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才能更好地生活。示例三: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答案】14.通过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惨淡的光景,烘托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突出父爱的深沉。
15.强调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细致入微、深沉、含蓄。
16.运用反语,“聪明”实为糊涂,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17.B
【解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明确段落内容,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情感上的铺垫作用,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情感和氛围,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需要避免将段落作用与文章内容割裂开来,导致理解片面。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词语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关注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合文章的整体情感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以及词语对表达文章主题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避免对词语的理解过于片面或脱离语境。
(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中反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关注作者使用反语的语境和意图,结合文章的整体情感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和作用,以及反语对表达文章主题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避免将反语理解为字面意思或忽视其修辞效果。
(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逐项分析选项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以及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契合度。同时,也需要避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过于片面或主观臆断。
14.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选文第②—③段所描述的内容。这两段主要描述了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差使交卸以及家中的惨淡光景。这些内容在情感上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通过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使读者更能理解父亲在艰难时刻对儿子的深情厚意。
具体来说,祖母的去世和父亲的失业使得家庭陷入困境,这种背景使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显得尤为珍贵和深沉。同时,这种悲凉的氛围也增强了读者对父亲背影这一形象的感受,使得背影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通过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惨淡的光景,烘托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突出父爱的深沉。
15.在解答此题时,需要关注第④段中“终于”这一词语的使用。首先,要明确“终于”在语境中的含义,它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或犹豫后,最终做出了决定。在这里,父亲在是否送儿子上车的问题上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还是自己送。
两处“终于”的使用,强调了父亲在做出决定前的犹豫和反复,这种犹豫和反复正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爱的体现。如果去掉“终于”,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父亲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决定过程,也无法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故答案为:强调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细致入微、深沉、含蓄。
16.在解答此题时,需要关注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的语境。通过上下文分析,可以看出这里的“聪明”实际上是反语,表示作者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悔恨和自责。
具体来说,作者在第一次说自己太“聪明”时,是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为何要与脚夫讲价钱、为何非要送自己上车等行为的自责。而在第二次说自己太“聪明”时,则是对自己当时认为父亲嘱托茶房是白托、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需要父亲操心的无知和悔恨。
故答案为:运用反语,“聪明”实为糊涂,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17.在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选项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判断。
A项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实际上是父亲对儿子安全的担心,而不是对茶房的不喜欢。因此A项错误。
B项中,写父亲“嘱咐”“踌躇”等细节,确实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放心不下和深沉的爱。这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相符合,因此B项正确。
C项中,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并不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是为了强调父亲对自己的不放心和关爱。因此C项错误。
D项中,作者写“勾留南京”一笔带过,并不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而是为了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不舍。因此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