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寒假作业(10)(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寒假作业(10)(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1:0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寒假作业(10)
一、文言文阅读
埭溪探宋词
埭溪路线的同学游览了纪念朱祖谋的“彊村词学馆”,对湖州这一“宋词之州”做了深入探究,以下是本组同学收集到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湖州是中国词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唐代诗人张志和与颜真卿、陆羽等20多位好友在湖州吴兴西塞山前唱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有别于唐诗格律的《渔歌子》成为古典文人词的开山之作,由此孕育了文学高峰——宋词。
在中国词从初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转折阶段,湖州产生了著名的词人张先。张先因为填词而被取绰号“张三影”,因为他的三首代表词作中均有“影”字。词在张先之后,成为了一个不同于之前的文学题材。词史上大家都承认张先是一个改革者、创造者、创新者。湖州的词人奠定了宋词的总体方向,奠定了宋词300年的繁荣。
在三百年的宋词吟诵中,湖州有大量的文化地理意象被反复书写:白蘋洲、西塞山、苕溪、南园、骆驼桥、卞山(又作弁山)、法华山、苕溪草堂、顾渚茶等等。
湖州在晚清出了词学研究大家朱祖谋。吴兴埭溪人朱祖谋是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古典词大师,他是《宋词三百首》的编撰者,也是现代词学的开山鼻祖。朱祖谋又名朱孝臧,字古微,又号“上彊村民”“彊村”。他搜集唐宋金元词家专集163家作品加以勘校,印刷出版词学大型总集巨著《彊村丛书》。
(摘自微信公众号《湖州发布》 有删改)
◎材料二
天仙子·水调①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②,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③池上暝,云破月来花 ▲ 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选自朱祖谋编《宋词三百首》)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②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指逝去的光阴。③并禽:成对的鸟儿。
◎材料三
白蘋洲①五亭记(节选)
【唐】 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②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③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④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灜昆阆⑤,复何如哉?
(选自《钦定全唐文》)
【注释】①白蘋洲原是湖州城内一块水中陆地,在今天莲花庄一带。②岫(xiù):峰峦。③狎:亲近。④觞:酒杯。⑤蓬灜昆阆:神仙居住的地方。
1.一个动词,有时会让词作境界全出。请你为材料二中“云破月来花 ▲ 影”这句选择一个合适的动词,并阐述理由。
A.飞 B.弄 C.照
2.同学们发现文中词义与课内积累不同的一项是(  )
A.面广池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谓之白蘋亭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三章》)
C.弘农杨君为刺史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D.飘然恍然 欣然起行
3.在诵读过程中,同学们对下面句子的停顿产生了争议,请你断句(限断三处)。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
4.如果来一场时空之旅,你最想去白蘋洲上的哪个亭子?请回答,并结合文意,发挥想象,描绘你在亭中看到的景象。
5.请结合材料和以下链接,探究“白蘋洲”这一古典意象的内涵。
链接一:白蘋,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多生于静水池沼,有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链接二: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南梁 · 柳恽《江南曲》
二、诗歌鉴赏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半钟声怎么到客船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这些优美的古诗句都描写了深夜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些诗人为什么都写半夜钟声或乐声,却几乎没有人写正午的妙音呢?这正体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科学现象。
②声音在凉爽的夜晚传得尤其远,夜深人静没有噪音是一个原因,但却并非主要原因。
③光是一种波,声音也是一种波,光会反射和折射,声音同样会反射和折射。当声音发出后,如果在空气中向四面八方的传播速度相同,那么声音就会像膨胀的球一样向外传播,但是,不同位置空气的温度和密度是不同的,而且地面等固体还会反射声波。因此,地面附近的声音不可能像膨胀的球一样四处扩散。
④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而声音的传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空气温度越高,传播声音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声音在从气温较低、传播速度较慢的气层进入气温较高、传播速度较快的气层时,不但会发生折射、反射,还会像光一样发生全反射。大气层中,温度不同的气层有很多,那么,声音向高处的传播就不断遇到阻碍(被反射和全反射)。于是,就像光很容易局限在玻璃光纤中传播一样,声音也很容易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这样,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可以贴着地面或江面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于是,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从此岸传到彼岸。
⑤而在白天大部分声音会传播到高处。白天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升高,而且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那么贴地传播的声音速度会大于高空的。当地面附近发出声音时,向地面传播的声波会被地面向上反射,而向上传播的声波能大部分会通过折射进入高空。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人在高空就会格外清晰地听到来自地面的声音,如果唐朝诗人曾坐在热气球里旅行,或许会给我们留下“晌午钟声到云霄”的诗句。也正是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白天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⑥奇妙的是,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就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一门大炮在不断发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大炮时,起初还能听到炮声隆隆,但距离大炮近一些的时候,有一段路程里却听不到炮声;再靠近一些,就又听到了炮声。究其原因,很远处听到的炮声是高空大气反射到地面的炮声,近一些的地方既没有高空大气反射的声波,又没有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所以就形成了静区。再靠近时,大炮的声波直接传来,人又可以听到了。当然这就是声音传播的奇妙之处了。
⑦“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句,一语道出了声音喜欢向较凉爽的地方传播的科学事实,真实体现了文学的美感和科学的美妙。
(选自2011年第4期《大科技》,有改动)
(1)文章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   。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
(3)第⑥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4)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客船上的人一般只能听到夜晚的钟声,而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一撇踢开拦路虎,一捺劈开万仞山……中字不倚偏,国字更庄严,人字互支撑,民字在心田。中国人爱中国字,写成雄文千方篇。中国人如中国字,承载文明天地间,方方正正中国字,稳稳重重有内涵,笔笔画画巧架构,长长短短紧相连,血脉紧相连……”
(节选自《中国字》歌词)
材料二:
国内首档解字溯源节目《奇妙的汉字》自开播以来备受文字爱好者喜爱。该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汉字文化”为宗旨,用独特的视角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重拾汉字之美。“目前的汉字教育存在某些缺憾,大家往往是听其音、知其意,但字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汉字就像古董一样,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见历史的流变。”该节目总导演童中尉如是说。让观众了解这些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才是《奇妙的汉字》节目制作的初衷。
材料三: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第二波是20世纪90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键盘上的“敲”和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写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7.阅读材料一,请根据汉字笔画的特征,将正确的序号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一撇踢开拦路虎,一捺劈开万仞山,一提好比   ,一折如同   ,一弯就像   ,一点恰似   。
①龙摆尾 ②峰回转 ③凤抖冠 ④剑出鞘
8.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自身简要谈谈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如何传承中国汉字文化。(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解析
【答案】1.示例一:选择B, 一个“弄”字,不仅将春花进一步人格化,动态化了,好像借着清亮的月色在玩弄自己的影子,更形象地传达出了清风徐来,花枝摇曳,地上花影也跟着婆娑起舞的情态,写出了花朵的俏皮可爱,生机十足,巧妙地将风、月、花融合为一体,也为后文作者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示例二:选择C,一个“照”字,对应前面的“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皎洁的月光透过云层洒向花朵间,将花朵的影子映照得摇曳生姿的情态,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可理解成花影与人影交错,月光、鲜花的映照使人的心境渐渐澄澈起来,更使画面更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感慨。示例三:选择A,风吹开了厚厚的云层,月光才得以倾洒下来。花儿也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因此投射在地上的花影也仿佛有了生命,动了起来。“飞”字写出了花轻巧的动态,表现了词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之情。
2.C
3.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
4.示例一:我最想去集芳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春日里,站在亭中,可见晓风里摇曳的青枝绿叶,红花黄瓣,似是在对客人问候,红的,白的,黄的,粉的,各自绽开着,装点着整座亭子,叽叽喳喳,谁也不让谁,异常热闹——连那不常开花的吊兰花,在那绿绿的掌叶中间,也好似泛起了一片嫣然。示例二:我想去碧波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在碧波亭里,可以和清澈的流水嬉戏,坐在亭中,无风之时,水面光滑得好像琉璃一样;微风渐起,水面荡开了层层的涟漪,好似撩拨了谁的心弦。
5.示例:材料三中提到无论何时,宾客都能在白蘋洲上欣赏到不同的美景,他们在此饮酒欢歌,如同置身人间仙境。所以“白蘋洲”这一意象有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以及对清静、闲适、淡泊生活的向往。再结合链接材料一提到白蘋本身的植物特性:洁白、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可见“白蘋洲”也有文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在江南曲中,“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写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故人的情况,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故人的思念和很久不见故人归来的焦虑,诗中的“汀洲采白蘋”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白蘋洲五亭记(节选)
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雪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蘋亭。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面朝广池、观看白云的,称之为山光亭。玩赏晨曦的,称之为朝霞亭。玩耍清涟的,称之为碧波亭。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间,还能怎么样呢?
1.本题考查炼字。"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影"意思是,天黑后,鸳鸯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此句写词人小园中闲步所见的景色,鸳鸯并眠,花枝摇曳,表达了词人对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的欣喜,也给词人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安慰。根据"云破月来"语境,风起了,刹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结合主语是"花",如选A,风吹开了厚厚的云层,月光才得以倾洒下来。花儿也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因此投射在地上的花影也仿佛有了生命,动了起来。"飞"字写出了花轻巧的动态,表现了词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之情可谈:如选B,可谈"弄"字,不仅将春花进一步人格化,动态化了,好像借着清亮的月色在玩弄自己的影子,更形象地传达出了清风徐来,花枝摇曳,地上花影也跟着婆娑起舞的情态,写出了花朵的俏皮可爱,生机十足,巧妙地将风、月、花融合为一体,也为后文作者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如选C,可谈一个"照"字,对应前面的"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皎洁的月光透过云层洒向花朵间,将花朵的影子映照得摇曳生姿的情态,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可理解成花影与人影交错,月光、鲜花的映照使人的心境渐渐澄澈起来,更使画面更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感慨。
故答案为:示例一:选择B, 一个“弄”字,不仅将春花进一步人格化,动态化了,好像借着清亮的月色在玩弄自己的影子,更形象地传达出了清风徐来,花枝摇曳,地上花影也跟着婆娑起舞的情态,写出了花朵的俏皮可爱,生机十足,巧妙地将风、月、花融合为一体,也为后文作者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
示例二:选择C,一个“照”字,对应前面的“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皎洁的月光透过云层洒向花朵间,将花朵的影子映照得摇曳生姿的情态,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可理解成花影与人影交错,月光、鲜花的映照使人的心境渐渐澄澈起来,更使画面更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感慨。
示例三:选择A,风吹开了厚厚的云层,月光才得以倾洒下来。花儿也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因此投射在地上的花影也仿佛有了生命,动了起来。“飞”字写出了花轻巧的动态,表现了词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之情。
2.A.面:都是面对;句意:面对着宽广的池塘/面对着山;
B.谓:都是叫做;句意:称这个地方(或建筑)为白蘋亭/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啊 ;
C.不同。为:做,担任/表被动;句意:弘农的杨某人担任刺史/天子被(周亚夫的军容)所感动,改变了脸色,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然:都是……的样子。句意:心情轻盈自在,同时又恍然大悟的样子/高兴地起身行走。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每至”带了“之旦”、“之夕”两个宾语,因此,在“旦”后停顿;而“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均作“之旦”的并列定语,中间应停顿。
故答案为: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景象描绘。1.白蘋亭:白蘋亭以其所在的白蘋洲而得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描绘中注重了洲上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亭中微风拂面、花香草香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闭上眼睛,可以感受到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2.集芳亭:位于两园之间,周围百花争艳,香气扑鼻。我站在亭中,可以看到各种花卉竞相开放,红的、黄的、蓝的、紫的,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微风拂过,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一场缤纷的花雨,营造出一种美丽而浪漫的氛围。亭中花香四溢,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3.山光亭: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景观。从文中可以看出,山光亭是面朝宽广的湖面和远处的山峦而建的,因此可以欣赏到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同时,亭子周围的花坛和湖面上的荷花也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生机和色彩。亭子的高度、视野的开阔、湖面的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等细节,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4.朝霞亭:朝霞亭以其清晨时分可以欣赏到朝霞而得名,具有浓厚的晨曦氛围。清晨时分天空和太阳的色彩变化,以及微风拂面、清新空气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5.碧波亭:碧波亭以其周围清澈的湖水和碧波荡漾而得名,具有浓厚的湖光山色氛围。描绘中注重了湖水的清澈和倒影的细节描写,以及小鱼游动和湖面波光粼粼的生动描写,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宁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最想去集芳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春日里,站在亭中,可见晓风里摇曳的青枝绿叶,红花黄瓣,似是在对客人问候,红的,白的,黄的,粉的,各自绽开着,装点着整座亭子,叽叽喳喳,谁也不让谁,异常热闹——连那不常开花的吊兰花,在那绿绿的掌叶中间,也好似泛起了一片嫣然。
示例二:我想去碧波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在碧波亭里,可以和清澈的流水嬉戏,坐在亭中,无风之时,水面光滑得好像琉璃一样;微风渐起,水面荡开了层层的涟漪,好似撩拨了谁的心弦。
5.本题考查意象理解。根据链接材料一“白蘋,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多生于静水池沼”介绍的白蘋的特性,结合选文“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日: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间,复何如哉?”宾客能在不同的时间欣赏到不同的美景,他们在此饮酒欢歌,如同置身人间仙境,可知,“白蘋洲”这一意象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以及对清静、闲适、淡泊生活的向往。据链接材料二“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语意”一位妇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阳暖暖的照在水边“、”思念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归来呢?春花已经凋落,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可知,主人公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时,偶遇归客,向他询问故人的情况,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故人的思念和很久不见故人归来的焦虑,可见诗中的”白蘋洲“这一意象表达了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
故答案为:示例:材料三中提到无论何时,宾客都能在白蘋洲上欣赏到不同的美景,他们在此饮酒欢歌,如同置身人间仙境。所以“白蘋洲”这一意象有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以及对清静、闲适、淡泊生活的向往。再结合链接材料一提到白蘋本身的植物特性:洁白、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可见“白蘋洲”也有文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在江南曲中,“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写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故人的情况,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故人的思念和很久不见故人归来的焦虑,诗中的“汀洲采白蘋”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
6.【答案】(1)引用诗句引出说明内容:声音的反射和折射(或声音的传播);增强文学情趣,增添阅读兴趣或者运用了设问句,引起注意,引发思考
(2)不能去掉。“在一定范围内”表示限制(或范围),说明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越高处的空气温度越高,是一个特定的范围。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范围都是如此,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奇怪的炮声现象的例子,具体说明“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这一现象,从而说明了“声音传播的奇妙”,增强说服力
(4)①夜深人静没有噪音;②秋冬季节,夜晚的声音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所以夜晚客船上的人可以听到钟声;③而白天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在地面上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解析】(1)引用,是一说明方法,引用诗句,一般引出说明内溶、增加文学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2)这种题型一般不能去掉,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思考作答。答题模式“解释词语的意思+解释句子的意思+如果去掉,则不符合文意(过于绝对化、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去掉,“在一定范围内”表示限制(或范围),说明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越高处的空气温度越高,是一个特定的范围。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范围都是如此,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举例子,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奇怪的炮声现象的例子,具体说明“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传播的奇妙”。
(4)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作答。本题从文中的②④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1)引用诗句引出说明内容:声音的反射和折射(或声音的传播);增强文学情趣,增添阅读兴趣或者运用了设问句,引起注意,引发思考;(2)不能去掉。“在一定范围内”表示限制(或范围),说明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越高处的空气温度越高,是一个特定的范围。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范围都是如此,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举例子;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奇怪的炮声现象的例子,具体说明“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这一现象,从而说明了“声音传播的奇妙”,增强说服力;(4)①夜深人静没有噪音;②秋冬季节,夜晚的声音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所以夜晚客船上的人可以听到钟声;③而白天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在地面上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7.④;②;①;③
8.①珍视汉字,敬重中国汉字文化;②通过读书、看电视等渠道了解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③读准字音,规范书写汉字。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7.本题考查对汉字笔画特征的理解以及比喻手法的应用。由于“一提”在汉字中通常像剑一样尖锐而有力,因此选择“剑出鞘”,其作为比喻是合理的,理解为“一提”的锐气。在汉字中,“一折”通常表示转折或弯曲,类似山峰的回转,因此选择“峰回转”。“一弯”更侧重于弯曲的形态,像凤凰抖动冠羽一样优雅,因此选择“凤抖冠”。“一点”指向更小巧精致的意象,更直接地可以想象为“凤冠上的明珠”或“笔尖轻点”的意象。故答案为:④;②;①;③
8.本题考查对汉字文化传承的理解和实际行动的提出。从材料一理解汉字的魅力:材料一通过生动的歌词描绘了汉字的形态美与内涵深,如“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等,展现了汉字笔画中的力量与美感。这启示我们,作为初中生,应当从欣赏汉字的美学价值开始,培养对汉字的兴趣与热爱。从材料二认识汉字的文化内涵:材料二提到《奇妙的汉字》节目旨在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了解汉字的传统内涵。这告诉我们,传承汉字文化不仅仅是学习其书写,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初中生可以通过观看此类节目、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增进对汉字文化的了解。从材料三反思汉字书写的现状:材料三指出,由于两波“换笔潮”的冲击,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且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汉字的珍视与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不足。这要求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重视汉字的书写练习,保持书写的规范性与美观性,还要从内心深处尊重汉字、尊重传统文化,认识到汉字书写是传承汉字文化的重要方式。故答案为: ①珍视汉字,敬重中国汉字文化;②通过读书、看电视等渠道了解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③读准字音,规范书写汉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