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 牛郎织女(二)
·学习目标 ·
1.会认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运用上单元学习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感受它们的魅力。
· 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和她结了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继续学习。
· 我会认 ·
节俭 富丽堂皇 依偎 衰老
珊 瑚 礁 竹筐 拗不过
wēi
shuāi
shān hú jiāo
niù
kuānɡ
jiǎn
huánɡ
挑
挑选
挑战
tiāo
tiǎo
多音字
拗
niù 执拗
ào 拗口
· 易错字 ·
衰
shuāi
衰老
不出头。
参照第1自然段,完成其他情节连环画的构图与创作。
要求:列出每幅图画的场景、人物、事件;为画面配文,语言要简洁概括。
· 词语解释 ·
1.紧挨着,亲密地靠着。 ( )
2.固执,不驯顺。 ( )
3.年老而精力、体质衰弱。 ( )
4.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树状,供玩赏。( )
偎
拗
衰老
珊瑚
· 形声字 ·
俭
偎
礁
筐
拗
捡
检
喂
焦
框
幼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是怎么发展的、结局如何。
· 易错字 ·
拗
niù
不要写成“纟”。
拗不过
无法改变别人的意见。
身世凄苦,与老牛相依为命
场景
画面文字
· 初读课文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 多音字 ·
lè (快乐)(欢乐)
yuè(音乐) (乐章)
乐
1.下课了,小朋友在快乐(lè )地玩耍。
2.妈妈非常喜欢听音乐(yuè)。
默读第一段,说说牛郎织女婚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男耕女织、幸福美满、儿女双全
· 识字方法 ·
加一加:王+册=珊
王+胡=瑚
字理识字:
会意字。原表示用来装羊羔的竹筐
筐 甲骨文 篆文加
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表明织女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织女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排比
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
· 活动二:梳理完整故事 ·
请联系《牛郎织女(一)》,用小标题的形式说一说《牛郎织女》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哪些。
身世凄苦
与牛相依
哥嫂欺凌
分家远走
……
· 词语解释 ·
发誓:
珊瑚:
偎在:
拗不过:
衰老:
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
依偎,靠着。
无法改变别人的意见。
年老而精力、体质衰弱。
· 初读课文 ·
得
de (高兴得)
dé (得到)
děi (得亏)
填一填:得( )亏两位老同学的帮忙,我才顺利得( )到折扣很低的购书优惠券,高兴得( )不得( )了。
děi
dé
de
dé
第一部分(1):
写牛郎织女幸福的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3-6):
写王母娘娘把织女抓走,牛郎去救织女,被王母娘娘用天河隔开。
第二部分(2):
写老牛死去,夫妻俩忍痛剥皮。
第四部分(7-8):
写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深入研读 ·
身世凄苦
与牛相依
哥嫂欺凌
分家远走
老牛相助
喜得良缘
互诉衷肠
结为夫妻
男耕女织
幸福生活
王母大怒
天兵寻访
织女被抓
牛郎追赶
天河阻隔
被迫分离
一年一会
鹊桥相聚
· 活动二:梳理完整故事 ·
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法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交代织女发愁的原因,也为后文写王母娘娘抓走织女埋下伏笔。
织女为什么事情而发愁呢?
· 深入研读·
牛郎凄苦的身世
用心照看老牛
老牛相助,喜得良缘
男耕女织,幸福生活
织女被抓,天河两隔
初心不改,七夕相会
· 活动三:保留重要情节·
得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
场景
画面文字
· 小试牛刀·
以“牛郎凄苦的身世”这个情节为例,讨论画面中可以出现哪些事物?并根据想象画面进行简要的文字概括。
古时候,有个可怜的孩子,爹妈都死了,哥哥嫂子待他不好,他白天放牛,晚上就和牛睡在一起,那头牛跟他形影不离,人们管它叫牛郎。
· 活动三:保留重要情节·
被赶出家门,依旧细心照看老牛
选取一个场景
· 活动三:保留重要情节·
思考: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故事的哪些情节可以删去,哪些需要保留?
得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
场景
画面文字
· 小试牛刀 ·
· 活动三:保留重要情节·
· 作业布置 ·
1.完成本课题单。
2.仿照课上的例子,选择课上几个情节或添加其他重要情节,自由创作《牛郎织女》连环画(在A4纸上完成,一页纸上可以画多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