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23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23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09:5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23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的学习活动,深入体会范进中举后的“疯”态,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情感。
2. 指导学生品读小说语言,学习夸张、对比等讽刺艺术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
3. 促使学生反思封建科举制度下热衷功名利禄的社会风尚,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品读小说语言,学习夸张、对比等讽刺艺术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促使学生反思封建科举制度下热衷功名利禄的社会风尚,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如考生赶考、考场场景等,介绍科举考试在封建时代对于读书人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范进中举》。提问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科举制度:结合PPT中的清朝科举流程图表,详细讲解科举考试的各级别(如童生、秀才、举人等)、考试周期(如院试每年一届、乡试三年一届等)以及考试内容(简要提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为理解范进的行为和遭遇做铺垫。
(二)课本剧情境探究
1. 展示“范进中举”课本剧的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 提问学生从场景图中能判断出是哪一情节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相关段落,描述范进在这一情节中的表现(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三)分析范进的“疯”
1. 范进的“疯言”
呈现范进得知中举后的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范进的心情。
提问:范进为什么会反复说这句话?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理解范进多年来屡试不第,中举对他来说意味着命运的巨大转变,所以他惊喜若狂。
2. 范进的“疯举”
讲述范进“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等一系列动作描写。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怎样的状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强调范进的行为已经失去常态,是极度兴奋和癫狂的表现。
3. 范进的“疯态”
展示课本剧中范进的神态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范进的眼神、表情等。
让学生用词语形容范进的疯态,如“狼狈不堪”“荒唐可笑”等,进一步感受范进中举后的疯狂。
(四)赏析讽刺艺术
1. 夸张式讽刺
结合PPT中对夸张式讽刺的解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运用夸张手法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后众人的反应(“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等)。
分析这些夸张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强调夸张手法能够增强讽刺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
2. 对比式讽刺
提出问题:范进中举前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
让学生阅读描写范进中举前贫困潦倒(如“住着一间草房,门外是个茅草棚”等)和中举后众人巴结(如“张乡绅拜会,送钱送房”等)的段落,分析这种对比所形成的讽刺效果。
总结对比式讽刺的作用,即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度下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虚伪势利。
(五)深入探究范进发疯原因
1. 提供助读资料1,介绍范进的家庭背景(贫寒)、科举经历(考了35年)以及周进对他的关照等内容。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结合助读资料和课文内容,从个人因素(如热衷科举、痴迷读书等)、社会环境(如世人对读书人的评价标准、势利冷漠等)、科举制度本身(僵化、成为思想控制工具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全面理解范进发疯的深层次原因。
(六)表达提升
1. 提出问题:读书学习是为了功名利禄吗?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读书学习这件事?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历,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3.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读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素养、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七)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范进中举的情节、人物形象、讽刺艺术以及对科举制度的反思等。
2. 再次强调正确读书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
(八)布置作业
1. 让学生选择小说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描写,进行赏析,重点分析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字数不少于300字。
2. 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了解更多关于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物故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