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清单
一、我们的地球模型
※1. 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2. 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实物、装置,也可以是数学公式、图示等。
※3. 我们制作的三种模型分别是: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
※4. 地球是一个球体(椭圆球体),年龄已经超过40亿岁。
※5.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外面还包裹着大气层。
※6.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问:厚度最大的地球结构是?
答:地核。
问: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我们用到了抹油的小刀,其目的是?
答:获得完整的剖面。(也可反过来问,想要获得完整的剖面,需要什么工具?)
问: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时,要将橙子横向切开,这条切线模拟的是什么?穿过橙子的吸管(筷子)又模拟的什么?
答:赤道;地轴。
二、昼夜交替现象
※1.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 大部分地区的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
※3. 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4. 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许多种,比如: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且自转。这些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为了证明假设,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5. 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标记点的明暗变化来判断是否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的。
※6. 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
问:当我们按照上述4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时,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哪种?
答:4种都可以,但是它们产生的昼夜交替的周期不相同。
三、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
(1)托勒密(古希腊天文学家)的“地心说”:①地球是球形的;②地球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③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并且每天一次圆周运动。这些观点是托勒密在《天文学大成》中提出的。
(2)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测,取得了可靠的观测数据,创立了“日心说”并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日心说”的主要观点:①宇宙和地球都是球形的;②太阳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③地球及其他天体围着太阳转,而且地球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2. “日心说”发表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支持“日心说”的证据:
(1)伽利略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着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2)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4. 地球绕着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问:“日心说”是完全正确的吗?不准确在哪里?
答:不是;经过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太阳并不是不动的,且也不是宇宙中心。
问:“日心说”与“地心说”的共同说法是什么?
答:地球是球形的;天体做圆周运动。
四、谁先迎来黎明
※1.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都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现象。
※2.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
※3. 我们坐在运动的物体上,会观察到周围相对静止的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坐在向前运动的汽车上,看到窗外的树木等向后运动;坐在顺时针旋转的转椅上,看到周围的物体向逆时针方向运动。
※4.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北京(东边城市)比乌鲁木齐(西边城市)先迎来黎明。
※5. 地球的运动及其特点。
地球的形状 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证据
球形 自西向东 一天 傅科摆
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的城市迎来黎明的顺序是?
答:越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
问:我们坐在自西向东旋转的木马上,看到周围相对静止的物体怎么运动?
答:自东向西。(相对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五、影长的四季变化
※1. 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它由圭和表组成,圭是有刻度的平面,不同的刻度可以代表不同的节气,表是立在圭上的一根柱子。
※2. 使用圭表时,应该放在朝南的窗台或阳台。
※3. 同一地点,正午时分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不同,夏至最高,冬至最低,春分和秋分时太阳高度介于夏冬之间 。这导致同一地点,同一物体正午的影长也不同,夏至时影子最短,冬至时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影长介于夏冬之间。
※4.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夏至日出时间最早,日落时间最晚,昼长夜短;冬至日出时间最晚,日落时间最早,昼短夜长;春分和秋分昼夜均分。夏至太阳仰角最大(接近直射),冬至太阳仰角最小。
※5. 正午时分影长规律:夏至最短、冬至最长;
夏至→秋分→冬至,影长变长;冬至→春分→夏至,影长变短。
※6. 连续测量到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一年。
问:夏至到秋分的正午时刻影长变化是?(可以替换任意时段)
答:逐渐变长。
问:为什么圭表要放在朝南的窗台?正午时,物体影子的方向是?
答:因为正午时,太阳在南方;影子在北方。
六、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是一年(365天)。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同时正午影长、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仰角等都随季节有规律的发生变化。
※2. 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四季是相反的。
※3. 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每年的一月份地球位于近日点,此时北半球是冬季;每年的七月份地球位于远日点,此时北半球是夏季,说明四季变化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无关。
※5. 地球公转、南北半球同一时间季节示意图。
问:地球公转的特点有哪些?
答: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365天)、轨道椭圆形、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一月份为近日点,七月份为远日点。
问:四季变化的主要形成原因是?为什么在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夏季?
答:地球的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且地轴倾斜,远日点(七月份)时,太阳仰角最大,接近直射地球,所以七月份温度高。
七、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 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
※2. 白昼与黑夜对动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3. 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1)有些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鸡、鸭子;
(2)有些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猫头鹰、老鼠;
(3)蚯蚓不能被强光照射,否则会在短时间内因太阳暴晒而死亡;
(4)有些鲜花白天开放,晚上收拢,比如郁金香;
(5)有些鲜花夜间开放,比如昙花、夜来香。
※4. 四季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主要是环境温度的影响)
(1)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北极狐、柳雷鸟。(鸟类换毛)
(2)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棕熊、青蛙。(动物冬眠)
(3)一些植物到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植物落叶)
(4)一些鱼类会洄游,比如大马哈鱼;还有一些动物会迁徙。(鸟类迁徙)
※5. 总结我们的认识。
问: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
答:绿色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猫头鹰昼伏夜出等。
问: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
答:鸟类换毛、动物冬眠、植物落叶、鸟类迁徙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