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唐诗三首
卖炭翁
以《卖炭翁》为基础,发挥想象,将诗歌改写成一则400~600字的小故事,要求基本上完整、准确地再现白居易诗歌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BY YUSHEN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派出数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梳理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和记叙的主要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卖炭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情节
伐薪烧炭
长安卖炭
被迫贱卖
1.将自己写的故事与课文相对照,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与小组同学交流,归纳诗歌中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主要特点。
《卖炭翁》虽短,却细腻刻画了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了当时的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展示了宫中太监及其爪牙的骄横和无情。这样的叙写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2.首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路滑难行,突出卖炭翁的悲苦。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为什么这样写
肖像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卖炭翁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苍苍”指鬓角的头发颜色灰白。“烟火色”“十指黑”说明卖炭翁烧炭的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卖炭翁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心理描写。天冷了,卖炭翁自己身上“衣正单”,可老人不盼天暖,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便宜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翁艰辛、悲惨的生活处境。
5.梳理、分析《卖炭翁》对人物、环境的具体描写,从中体会作者表现的民生疾苦,以及“苦宫市”的社会揭露价值。
人物 境遇
面貌 心理 环境 时间 地点 遭遇 目的 结果 两鬓苍苍,缺衣少食(命运苦)
烟尘满面,满手炭黑(劳作苦)
天寒难耐,祈愿天寒(身心苦)
隆冬时节,半日奔波(经历苦)
冰雪泥泞,南北通城(遭遇苦)
衣食之本,换得温饱(贫穷之苦)
强取豪夺,无可奈何(欺凌之苦)
苦不堪言
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的白居易、杜甫,他们的诗歌在创作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是从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知识分子的经历出发,推己及人,表达对天下读书人命运的关注;而白居易《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写他们的苦难,为他们鸣不平。
小结:白居易的诗,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创作主张。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
比较这一故事与《卖炭翁》的异同,体会《卖炭翁》的社会批判价值。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日“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顺宗实录》卷二
(1)物的设计。柴和炭,虽是一字之差,但炭更来之不易;就更能表现卖炭翁生活的不易。
(2) 人的设计。《顺宗实录》写明主人公是“农夫”,表明他应该有农田,但后文“待此然后食”可以看出,这农田不能供给生活,卖柴所得不说是全部收入,至少是大部分收入。《卖炭翁》则明确指出“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所得是全部收入,生活的全部依赖。
(3)经历的设计。情节虽都曲折,但结局不同。《顺宗实录》中的史实具有故事性,一波三折,非常吸引人。农夫的反抗性很明显,而且,他后来不但没受罚,还得到了皇帝的赏赐,故事的戏剧性大于悲剧性。《卖炭翁》中的故事也很曲折,但老翁最后只得拿着“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无望而归。
(4)故事的意义。《顺宗实录》的批判性不明显,《卖炭翁》中老翁的悲惨境遇、宫使对百姓的欺压等得到了鲜明而强烈的表达,这也是正是这首讽喻诗的讽喻之处。
《卖炭翁》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悲苦的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肆意剥削,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具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诗人体察民间疾苦,关爱百姓,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