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件(共24页)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件(共24页)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1: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唐诗三首
反复朗读并背诵,体会三首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品味三首诗中的环境及人物描写,体会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1
2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谈谈你所了解的杜甫。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看看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波澜”。
石壕吏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BY YUSHEN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留下了15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大都抒写个人情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被后世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1.凭借已有知识,自行划分节奏,大声朗诵诗歌。思考《石壕吏》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结构上来看,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为:五字一句,两句押韵,“二三”节奏。不同之处为:《春望》《望岳》共8句,本诗共24句。
从内容上来讲,《望岳》和《春望》的内容都有大量写景,而本诗无景物描写,都在写人记事,是一首叙事诗。
1.凭借已有知识,自行划分节奏,大声朗诵诗歌。思考《石壕吏》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1.边读边勾画,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暮
石壕村
吏 老妇 作者(旁观者) 老翁(次要人物)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妇前致词
登前途,与翁别
2.再次读诗,说一说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

(1)“妇啼一何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此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更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坎。”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她为何如此“致词”
吏呼一何怒
(2)”吏呼一何怒“——补白石壕吏。
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
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汝家有男丁否?
还有他人否
其真无人耶
孙母现何在
汝家必征一人。
分角色朗读
小结:《石壕吏》的内容看似多写老妇,实际上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写老妇,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藏向于答”。
作者在全诗中仅仅作为旁观者存在的原因。
在不同寻常的时间(“暮”)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件(“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面对如此苦难的老妇,面对如此残暴的官吏,作者对老妇的同情、对官吏的控诉跃然纸上。但反观他的行为,作者身为朝廷官员,却只做了一件事——“独与老翁别”,在天色将明之时,与失去妻子的老翁告别。
这源于作者内心的复杂矛盾。老妇一家的苦难命运激起了作者的深切同情。同时,尽管老妇应征是被逼无奈,但是作者仍旧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牺牲精神,因为他自己是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战争的,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是战争所迫,差役所胁,这又是他难以接受,甚至想要控诉的。这种矛盾的内心世界难以表达,所以他耳听幽咽,夜久未眠,却没办法成为故事的主角,为老妇一家解决问题,只能成为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阅读“三吏”中的另外两首《新安吏》和《潼关吏》,再次感受战争背景下世人的苦难,以及作者对此的矛盾情感。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其实源于当时社会本身的矛盾。在当时的背景下,民不聊生。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国难当头,唐朝统治者却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钱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的社会中尖锐地存在着。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保卫自己的故土家园。
因此,杜甫的“三吏”既揭示战争背景下百姓的苦难,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如《新安吏》中的“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潼关吏》中的“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等,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如《新安吏)中的“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潼关吏》中的“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等。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战乱之苦
悲痛
赞美
忧国 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