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训练题(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训练题(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2 14: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派遣(qiǎn) 突兀(wù) 羞怯(qì) 小心翼翼(jì)
B.搓捻(niǎn) 庇护(bì) 匍匐(fú) 大相径庭(jìnɡ)
C.粗犷(kuànɡ) 废墟(xǖ) 蜷伏(quán) 沉默寡言(guǎ)
D.滑稽(jī) 炫耀(xuán) 掺和(cān) 不可救药(y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健壮  纯瘁  莅临  恍然大捂 钦差大臣
B.分岐  渊搏  怂恿  不求甚解 惊慌失挫
C.嘹亮  憔悴  酝酿  宁静致远 妄下断语
D.篷勃  安祥  抖擞  大相径庭 麻木不人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赶紧进入教室,楼道里人迹罕至。
B.2021年房价会降吗?这些专家的看法竟大相径庭。
C.“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仪式隆重而热烈,孩子们用纯真的歌声,发自肺腑地向老师致敬,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D.我们语文老师范读课文既流利又抑扬顿挫,很具有感染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B.那种不顾生态环境,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无疑是杀鸡取卵,到头来只能得不偿失。
C.风油精的主要成分是由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等配制而成的。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________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情________藏族的赛马会________傣族的泼水节;塞北的腰鼓,江南的社戏________轻柔婉转的越剧,高亢嘹亮的秦腔________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让人心驰神往。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6.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拔地而起,刺破苍天,________;抱团前行,勇闯深谷,________;
奋力拼搏,追求理想,________;悉心守护,关爱至亲,________。
A.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B.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梦能成其璀璨
C.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山能成其巍峨
D.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7.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著名作家,作品有《繁星》《骆驼祥子》等。
B.《金色花》中,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C.《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海伦·凯勒。她是盲聋哑人。
D.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令人敬佩的作家,他以病残之躯完成了《病隙碎笔》。课文《秋天的怀念》饱含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8. 根据课本内容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 ,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谢太傅的家庭聚会中,兄子胡儿用“撒盐空中差可拟”来形容雪花,而才女谢道韫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雪花,得到了谢太傅的赞赏。
9、名著阅读。
(1)阅读《西游记》选段,按要求填空。
__A__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hàn)天炽地。__B__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我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A指__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B指___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
(2)根据《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的故事情节,简析孙悟空的形象特征。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在学校开展的“走近母亲河 弘扬黄河文化”专题学习活动中,小文搜集了下面两则材料,请结合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国计民生。
材料二:
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等。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着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歌词:啊! 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节选自《黄河颂》)
任务一:拟写标语
(1). 请你为保护黄河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理解内涵
(2). 根据你对材料二中“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说说材料二“歌词”中黄河的文化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夕阳西下”点明了_____________,与首句的“________”相呼应。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13.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B.从此曲的题目来看,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C.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D.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明确、坚定)
B.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C.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D.遂成枯落(于是,就)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⑦“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了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
⑧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代表团圆、爱情、凄冷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摘编自《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任务一:辨材析意
17.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 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 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 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以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以寄托于多种物象。
任务二:明确内涵
18. 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答疑解惑
19.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
小文:写诗,该怎样创设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学习
[苏联]利哈乔夫
①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教育、知识、职业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现代社会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没有知识,简直就无法工作,无法获得收益,一个原因是机械正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作为人,需要带来新的思想,思考那些机器不能思考的问题。为此目的,人越来越需要得到公认的文化修养,创新的能力,当然,还要有道德,有责任心,而这种道德和责任心,是机器无论如何也不具备的。
②这就意味着,人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是有科学知识的人,有道德的人,他要为机器和机器人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承担责任,因而他肩负着极为繁重。极其复杂的任务,普遍的教育可以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培养新时代的创造者,而他对于他所创造的一切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③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永远都需要学习不仅普通人需要终身学习,就连那些最博学的大学者也要学习终生,自己不学习——就不能再去传授,原因是知识在不断增长,并且越来越复杂,有鉴于此,一定要明白,青春岁月——是最适宜学习的时期。在年轻的时候,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恰恰是人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接受所学的语言、数学、一般性知识,培养审美意识,培养道德观念。
④要珍惜时间,不要为日常琐事、为“休息”而耗费时光。有的时候,“休息”比繁重的工作更让人疲倦,不要让那些愚昧粗俗的潮流以及无谓的“信息”占据光明而智慧的心田。珍惜自己、以便更好地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年轻的时候获取知识与技能才既轻松又迅速。
⑤此刻我听见年轻人沉重的叹息声:您为我们年轻人所设想的生活是多么枯燥无聊啊!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娱乐啊?难道我们就没有权利享受快乐吗?
⑥不是那么回事,获得技能和知识——这同样也是一种运动,假如我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学习就是一种苦差使。要爱学习,就要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习,有助于培养某种能力,生活需要的能力,如果不喜欢学习怎么办?肯定难成为爱学习的人。这就意味着你不可能发现那样的快乐,那种让孩子,让少男少女得到知识与技能时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快乐。
⑦不妨看看小孩子多么快乐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迷恋玩弄各种各样的器械玩具,抱布娃娃。要尽力延长这种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本人,不要说什么:我不爱学习!你要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既然别的同学喜欢各门功课,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们呢?
⑧不要光在口头上说爱读书,你要借书阅读,要研究历史和文学。一个有教养的人肯定具有很好的历史知识、读过很多文学作品,正是历史和文学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扩展人的视野,使他感到周围世界的宽广、有趣,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进而感到快乐。假如你不喜欢某一门课程,你不妨试一试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喜爱是获得新鲜知识的支撑点。
⑨要善于学习,热爱学习!
(选自《善与美书简》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 B.文章平易近人,娓娓而谈,给人启迪。
C.文章旁征博引,层层深入,论述严谨。 D.文章立足现实,提出建议,有针对性。
2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作者认为怎样做才是善于学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归乡,误入时空交错的小径
明前茶
①到了50多岁,他才意识到,到了人生最壮阔丰沛又苍茫无奈的年纪,归乡去寻找少年时代的记忆与安慰,已经成了很多人定时发作的瘾与痛。至少对他的家族来说,确实如此。
②1992年春节,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刚刚领女友见过家人,在厨房里做菜的父亲就压低嗓门对他说:“你请几天假,陪爸回趟浙西,到祖坟上点一炷香,献一束花。”
③父子俩临行前进行了疯狂的采购。父亲兜底动用了私房钱,为亲戚朋友买了大量礼物,再与儿子肩扛手提地带回老家。父亲采购了奶粉、酸梅粉、红糖、圆珠笔、铅笔盒、袜子,甚至还有七八块毛涤面料。父亲依据婶婶嫂子们的高矮胖瘦,裁剪衣料,期待她们隐藏在皱纹深处的笑意——这样一来,她们就能在裁缝那里量体裁衣,在儿子的婚礼上,穿上一件精致时髦的小外套了。
④父亲坚持说,所有的计划都是瞒着母亲进行的,然而,这么多奇怪的物品堆放在家里,母亲会不知情?母亲只是对父亲突发的“思乡病”持纵容态度而已。
⑤1992年,归乡的路并不好走。他记得他们先是坐了火车,又换乘通往乡镇的中巴,最后又坐了民间私自揽客的小巴,才带着大包小包来到父亲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古村落。
⑥他们在这个偏僻的古村里逗留了三天。这三天,怎么形容父子俩的境遇呢?在他眼里,那真是“归者饶有意,迎者颇淡然”的三天。父亲的叔伯婶娘、半百发小、昔日邻居们带着有限的热情聚拢来,来见他们三十多年未见的“陈家老二”,见传说中的“陈家两代大学生”。他们的客套中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热情中带着一丝不知来意的忐忑。有的人以为父亲是为索要祖屋的继承权而归,听到父亲并无此意,显而易见松了口气;有的人又满怀期待,以为父亲有能力将自家辍学赋闲的儿子带去省城,找到体面的工作,见父亲面有难色,立刻变得讪讪;还有的族人当了多年的村干部,拐弯抹角地开口,期待父亲能为村委会拉些赞助。很不好意思,父亲虽是研究院的工程师,却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于是,乡亲族人前来领受父亲的礼物时,脸上感念的笑意变得十分稀薄。甚至有个婶子当众质问父亲为什么要带衣料来:“你们城里人不是早就流行穿现成的衣服了吗?”
⑦他颇为同情地转过头去看父亲,以为乡亲族人的尖刻将在父亲脸上留下尴尬的指印,然而,并没有!那几日,父亲只有一半的灵魂留在现实中,另一半的意念进入了他所不知道的时空交错的小径。父亲已不再是他熟悉的那个循规蹈矩的工程师、那个朴素拘谨的中年人,他与乡亲们一起喝酒、吃肉、诉说往事,因为少年的糗事笑出眼泪。作为陪同的儿子,他不免为父亲的各种失态感到尴尬,他觉得父亲来得不值,但他心里也有个倔强的声音在说:也许父亲觉得值。唯有这三天,他脱去一切束缚成为从桥上倒栽葱下去捉鱼的陈家老二。
⑧父亲回家后没来由地病了一场,又查不出病因,这让母亲急得够呛。他劝母亲不必着急,他说父亲就像一棵久旱的树,忽然又遭遇了一场暴雨,这两天出现的各种不适,只是一时被“淹了根”。
⑨母亲惊讶地瞥了儿子一眼,像在纳闷一个工科生怎么会说出如此文艺的比喻。
⑩时间飞快地过去了,他也成了鬓发斑白的中年人。这两年,少年时生活过的贵州山洼频繁地入梦来。那里,是父母当年长途跋涉去“支援三线建设”、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他出生在那里,吃过那里的大食堂,住过那里的红砖房,在澡堂外面偷窥过烧煤的大锅炉。他磕破了膝盖,经温柔的厂医上过药水,看电影要翻过三道山梁,去一趟县里的新华书店要在拖拉机上颠簸5个小时。18岁之前,他的梦想就是逃离这里,考回江浙老家去!他的确通过考大学离开了,而且,随着父母调回江苏工作,他也的确三十多年没有回去。
然而,怎么解释他如今经常梦见的那些红砖房、那些腌菜坛、那些结出迷你地雷般种子的晚饭花?时间是多么隐秘的酵母,它将你曾经厌弃的发酵成你最留恋的。
听说当年上过学的子弟中学行将撤停并转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出发了。他在闺女的脸上,看到了多年前自己的困惑、讪笑以及些微的不耐烦。他懒得去说教。他确信自己今日的归乡感触,将如一粒坚韧的种子,种在女儿年轻的心中,等待二三十年后的意外苏醒。
(有删改)
23.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主要情节。
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越来越思念度过少年时光的贵州;听说当年上过学的子弟中学行将撤停并转之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概括第⑥段画线句子“他们的客套中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热情中带着一丝不知来意的忐忑”的原因。
25.文章第 段写道:“时间是多么隐秘的酵母,它将你曾经厌弃的发酵成你最留恋的。”请说说文中的“他”的哪些经历感受体现了这一点。
26.文章第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2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思念家乡,让“他”陪同回浙西,到祖坟上点一炷香,献一束花。
B.父亲归乡三日,寻找到了少年时代的记忆与安慰。
C.父亲回家后生病又查不出病因,这让母亲急得够呛,“他”也不懂父亲这是怎么了。
D.“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回自己少年时生活过的贵州,让心归乡。
三、作文
2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关于“幸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法国一位文学家也曾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着我们。”
请以《其实,我很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 字。
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7.A
8. (1)枯藤老树昏鸦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3)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未若柳絮因风起
9、(1)红孩儿(圣婴大王) 八戒(猪八戒、猪悟能、悟能)
(2)①自尊好强:嫌弼马温官小,毅然弃官;②有反抗精神:敢于挑战天庭,自号“齐天大圣”;③尽职尽责:尽心养马,使马膘肥体壮;④神通广大:在对阵巨灵神等天兵天将时展示出各种变化。(答对两点即可)
10、(1). 示例:关爱母亲河,保护黄河水。
(2). “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11、时间为黄昏 昏鸦
12、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13、B
14、B
15、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16、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7. D
18. 诗人将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客观物象中,以此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思,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去填充,从而理解诗歌丰富的意蕴。
19. 示例:《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意象并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是名词,省去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直接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般组合起来,从“象”的方面来看好像是孤立的,但在“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抒发了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0.C
21.要善于学习。
22.①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②在学习这种运动中发现快乐。③选择聪明、有益的休息或娱乐方式。④尽力延长学习新东西的快乐心情。⑤尝试喜欢学校里的各门课程。⑥要借书阅读,研究历史和文学。⑦对于不喜欢的课程要尽力从中寻找可喜之处。
23. ①“他”陪同父亲回浙西 ②成了鬓发斑白的中年人时 ③“他”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回贵州
24. 有的人以为父亲是为索要祖屋的继承权而归;有的人以为父亲有能力将自家辍学赋闲的儿子带去省城,找到体面的工作;还有的族人期待父亲能为村委会拉些赞助。
25. “他”在贵州山洼出生,度过了少年时光。18岁之前,“他”的梦想就是逃离这里,后来“他”考大学离开了这里,三十多年没有回去。然而,当“他”成了鬓发斑白的中年人时,却时常回忆起在这里生活的时光。
26 “他”相信今日女儿陪同自己回乡时的见闻和感受,将如多年前自己陪同父亲回乡时的一样,会在多年后,触发女儿对故乡童年生活的回忆,让心归乡。
27.C 
28、略
同课章节目录